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北大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北大鼓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湖北大鼓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經典曲目;《花和尚》《羅成代嫁》

《滴血成親》《四下河南》等

流行地區;湖北武漢、孝感、黃岡一帶

遺產類別;曲藝

項目編號;Ⅴ-61

代表人物;付群剛、張明智

始興年代;清代


湖北大鼓原稱「鼓書」、「打鼓說書」、「打鼓京腔」、「說善書」等,是一門以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藝之一。

湖北大鼓可以一人說唱、也可以二人對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並有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代表曲目有《花和尚》《羅成代嫁》《滴血成親》《四下河南》《反唐》《征東》《南京》《北京》等。

湖北大鼓是流行於湖北武漢孝感黃岡一帶的說唱藝術。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61。[1]

歷史淵源

湖北的鼓書在源流問題上與我國北方一帶「鼓詞」類的說唱藝術有着同宗的關係,源於唐代(618年—907年)文學形式「變文」,是以說和唱的形式出現。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變文」之名便被改稱為「鼓詞」。由明(1368年―1644年)入清(1636年—1912年)以後,鼓詞(鼓詞)便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華北地區一帶的各種大鼓書流傳的更為廣泛,並直接給南方帶來了影響。湖北的鼓書就是在這種影響下, 藝人們從鄰近的北省份將大鼓書的說唱形式引進湖北的。

湖北大鼓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而具有現代意義的湖北大鼓其雛形是清道光(1821年2月3日—1850年2月25日)末年出現的。從早期的鼓書藝人丁海洲(又名丁鐵板)由山東來武漢賣藝起,到傳授黃玉山等五個徒弟,共承襲了七代師徒的歷史過程。

1949年後,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極為重視「鼓書」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為了有個統一的正式和名稱,遂與武漢鼓書名演員王鳴樂同志商議,1950年正式定名為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過去由一人自擊鼓板演唱,從1958年起,演唱短篇曲目時加入了二胡三弦等樂器的伴奏,以唱為主;演出中長篇曲目時不加弦樂,說唱並重,同時輔以手、眼、身、步的表演。

語言特點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說唱兼長,風趣幽默。其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

表演唱腔

湖北大鼓演唱主腔稱為「四平調」,風格平穩樸實,具有鮮明的鄂東北民間音樂色彩,既能敘事,又能抒情,並可根據表達需要變化成「快四平」、「慢四平」、「四平悲棚」、「四平數板」、「四平快流水板」、「詼諧腔」、「緊板急腔」等十餘種不同板式、不同情緒的唱腔。此外,其演唱段落之間還常會出現豐富多彩的鼓點牌子,令人耳目一新。

藝術流派

湖北大鼓分為北路,南路,南北路三大流派。北路高亢粗獷,長於演唱朴刀杆棒內容的作品;南路細膩纏綿,長於演唱家庭公案題材的作品;南北路則兼有南、北兩路之長。

經典曲目

湖北大鼓內容豐富,代表曲目繁多,如《花和尚》《羅成代嫁》《滴血成親》《四下河南》《反唐》《征東》《南京》《北京》《事關於己》《新編三婿拜壽》《一盤冬瓜》《人民調解員》等。

流行地區

湖北大鼓過去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等地,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流行至全湖北省。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下的社會現狀、人們的生活面貌、精神需求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湖北大鼓並沒有隨之更新,所以不能滿足人們群眾的精神需求。湖北大鼓觀眾群不足,外來文化的衝擊,致使曾經非常接地氣的湖北大鼓逐漸成為曲高和寡的「博物館藝術」。

湖北大鼓現有12個傳承人,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8人。其中6個人年齡都在70歲以上 ,50~70歲之間有3個人,僅有3個傳承人年齡在50歲以下。12個傳承人也全部為男性。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湖北大鼓的傳承人數少,傳承人的性別比不均衡,傳承人的年齡也普遍偏大,一旦老一批的傳承人退休或去世,湖北大鼓的傳承就將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湖北大鼓傳播渠道萎縮,在武漢沒有固定表演湖北大鼓的場所,大的綜合劇場基本上也沒有湖北大鼓表演,僅有少數的小型的都市茶座劇場有湖北大鼓的表演,造成了湖北大鼓缺乏市場。

湖北大鼓理論研究滯後,學術界對湖北大鼓的研究也相對較少,涉及湖北大鼓傳承人的研究更多的局限在他的生平事跡和作品上,還有部分文獻僅僅在記載與湖北大鼓相關的活動,無法讓人們去真正了解湖北大鼓。

保護措施

21世紀,隨着人類對多元文化及「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特別是2008年湖北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北大鼓迎來新的發展契機。2010年,湖北大鼓國家級傳承人張明智「告別舞台師徒100場巡迴演唱會」拉開帷幕。2013年1月,湖北大鼓免費傳習班在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內正式開班,由在全國屢獲曲藝表演創作大獎的省級傳承人付群剛親自授課。

代表人物

張明智,男,1943年5月25日出生。2009年6月11日,張明智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付群剛,男,漢族,1956年12月出生。2018年5月16日,付群剛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湖北大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61。

曲藝價值

2012年、2015年的第十二、十三屆書會,曲種「豐度」進一步增加,湖北大鼓等地方特色曲種與數來寶相聲快板等曲種同台,為湖北觀眾奉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湖北大鼓是湖北民間文化、地方語言、生活風習、社會風貌的展示平台,在社會學民俗學藝術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社會活動

2006年至2018年,由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北省曲藝家協會、中共襄陽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百花書會」共舉辦6屆。

相關視頻

傳統文化——湖北大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