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5
次編輯
變更
维克多·特纳
,擴充
1920年特纳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父親為電器工程師,母親為劇場工作者、演員,特納晚年曾說自己繼承了父親科學家的天性,和母親於戲劇上的天賦<ref> {{Cite book | author =TURNER, Victor| title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mance | publisher = PAJ Publications| date = 1987| pages = 9}} </ref>。18歲時特納進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古典文學和詩歌,但之後由於二戰的爆發而不得不中斷學業,作為文職軍官在英國軍隊服役<ref>{{cite news| author = 黃劍波 | url =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837269.html| title = 特納:神秘主義者和聖徒都是閾限狀態的典型代表| publisher = 中國民族報 | date =2012-01-10}}</ref>。
在服役的五年期间,他的工作是挖出未爆彈,接觸了勞工,同時也閱讀不少人類學家的作品,如[[瑪格麗特·米德]]、[[芮克里夫布朗]],在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倫敦大學拿到人類學學士,畢業後離開倫敦,到[[曼彻斯特大学]],加入葛拉克曼 (Max Gluckman) 新創的人类学系所<refname="特納">{{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何翠萍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1992 | pages = 287-288}} </ref>。
1950年至1954年 间 ,特纳 接受葛拉克曼的安排, 与妻子爱迪丝(Edith Turner) 在 至 非洲中部 的 贊比亞,進入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對 恩丹布部族(Ndembu) 从事 進行調查 研究 工 ,兩年半後,在1955年獲得曼徹斯特大學學位,並在1957年出版了博士論文《一個非洲社會的分裂與延續》,被認為是曼徹斯特學派的代表 作<refname="特納"/>http,由於特納已注重「儀式」,卻受到指導教授葛拉克的制止,葛拉克漢曾說:「除非你已能完全掌握社會組織的層面,否則你沒有任何立場分析儀式。<ref>{{Cite book | author =Edithe Turner ed.| title = On the Edge of the Bush://www.virginia.edu/anthropology/faculty/turner.html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publisher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 date = 1985 | pages = 6}} </ref> 。当 」兩人因而有了齟齬,1961年 特 纳观察恩丹布人时,他著迷于他们的納曾至[[美國]][[ 仪式加州]] 与通过仪式。他在1955年完成了他的[[ 博士史丹佛]] 学位。如同当时在他同 的行為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 一 时代 年,深受美國學術圈 的 许多曼彻斯特学派人类学家 自由開放吸引 , 他也关注衝突 因此在1963年 , 并创造社会剧这个新概念,以解释恩丹布村民的衝突与危机调解所具有的象徵意义。特纳在 他 的学术生涯中探讨仪式。在接受美國[[ 芝加哥 康乃爾 大 学學]] 担 的聘 任 教授期间 , 特纳开始将他的仪式及通过仪 自由進行象徵與儀 式的研究, 运用于研究世界宗教和宗教英雄 出版了《觸動傷痕的鼓擊》、《象徵的森林》、《儀式 的 生活 過程:結構與非結構》等代表作<ref>{{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何翠萍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1992 | pages = 289}} </ref> 。
特纳深入研究了阿诺德•范•热内普通过仪式中的三重结构以及关于阈限阶段扩展理论。范热内普的结构由前阈限阶段(分离期)、阈限阶段(转型期)、以及后阈限阶段(重整期)组成。特纳指出,在阈限期(liminality),转型状态位于前后两个阶段之间,个人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既不再属于从前所属的社会,也尚未重新整合融入该社会。阈限期是一个临界边缘(limbo),一个模糊时期,以谦卑、遁世、测试、性别模糊以及共同体(communitas)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