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big>'''
|-
|<center><img src=图片地址 width="300"></center>
<small>[图片网址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 </big> '''
表演内容形式;五大类
|}
协税高跷社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 [[ 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 ”,在 [[ 陕南 ]] 文化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ref>[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382305714198544897/?wid=1672888964900 春节期间,别忘了去南郑协税看高跷社火!], 今日头条 , 2017-02-02</ref>
==基本内容==
==原生态性和极强的完整性==
在丘陵山区占主要成分的 [[ 陕西 ]] 地区,交通闭塞,一条与巴蜀连通的米仓道因偏僻难行,在很早就被冷落荒芜,这使得协税高跷社火的分布地区变得相对偏僻,而协税高跷社火正是在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态势以及较为完整的表演曲目。
==极强的民间性==
协税高跷社火,是协税社火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在陕南民间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
一、协税高跷社火有“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之说,传承谱系分“ [[ 家传 ]] ”和“ [[ 师传 ]] ”两种,自古相传,源远流长。按传统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筹备,正月初一至十七大闹周边市县,千百年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二、协税高跷社火以其“高、巧、奇、险、美、趣、斗”为显著特点,属高难动作的哑剧艺术,它的人物造型犹似一幕幕诙谐幽默、夸张生动的活漫画,有借古讽今、扬善惩恶、热闹喜庆、宣传教育之功效,使观众在寓教于乐中笑而观之、乐而思之、意味无穷。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仍然被群众喜闻乐见,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展现了它教化民众、弘扬文化的实用价值。
三、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它源于当地早期为祭祀习俗的需要而表演神戏开始,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发展到现今可扮演各种历史剧目、民间传说和现代戏的剧情和人物。在专业传统古典戏剧团许多剧目失传的当今,而协税高跷社火会却保存有一百多本折子戏、二十多本大戏,并保存有不少古典戏剧服装、头帽和道具。尤其珍贵的是老艺人 [[ 陈清德 ]] 保存的一件 [[ 清朝光绪 ]] 年间的 [[ 红蟒袍 ]] 。协税高跷社火的传统脸型谱式,也属一种极为讲究的脸谱艺术,分“ [[ 对脸 ]] 、 [[ 破脸 ]] 、 [[ 悬脸 ]] 、 [[ 碎脸 ]] 、 [[ 转脸 ]] 、 [[ 定脸 ]] ”六种。其次,早期为之伴乐的有一种乐器,当地称作“三马驹(方言,是用牛角和竹筒制作成约一米多长的口吹乐器,吹时仰面朝天)”,已属稀罕之物,很难一见。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内容、形式及相关道具,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四、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花样颇多,精彩传神。有“多人表演”、“一人扮俩表演”、“两人三条腿表演”、“高跷倒退表演”、“穿插8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跷舞狮”和“即兴发挥表演”等等。如似诸葛布阵,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两人合踩三条腿表演与高跷舞狮,其高难度如似杂技,表演时惊险壮观、妙趣无穷。这两种表演,要求表演者要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艺,在当地被称为“绝活”,是值得研究和传承的独特技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唐朝时,协税已形成一个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的经济重镇,由原先的一条“湖广街”发展为前街与后街,两条街内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农民赶集买卖,使得集市市场十分兴盛红火。较为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协税古镇逐渐密集的人口数量,为协税高跷社火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道教和佛教盛行,协税古镇四邻有大小庙宇13座,各种热闹的庙会,为协税高跷社火提供了表演的机会。而当地人民群众由于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的需要,使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形成与表演内容受之影响,初具雏形。
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协税高跷社火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即逐渐更新、升华、完美的过程。从当初单一的以“ [[ 祭神 ]] 、 [[ 送神 ]] 、 [[ 祭天眼 ]] ” 为主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扮演各种历史剧目中的人物,弘扬传统道德思想,教化民众的大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他们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社火表演活动中,既恪守传统的祭祀礼仪,又大胆创新,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使这一传统的民俗表演艺术日臻完美,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彩。
现今,协税高跷社火尚存上街、下街两个社火会,以他们传统的组织形式在节日期间为南郑城乡、汉中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服务
==分布区域==
南郑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07′~33°07′之间。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北与汉中市汉台区跨江相连,县界总长度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辖30个镇(乡),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95个村民委员会,17万多户,总人口55万,其中少数民族17个374人。
2、服装、头帽、胡须:
服装:是扮饰角色的穿戴,以展示人物身份的着装。显示出富贵、贫贱、官民等级, 以唐为例:王穿黄,3—4品穿紫,5品穿红,6品以下穿绿,胥吏穿青色,平民百姓着青衣、小帽装等。另有武官穿铠甲、兵勇皂衣扎靠,此外还有 [[ 蟒袍 ]] 、 [[ 绱衣 ]] 、 [[ 霞帔 ]] 等,总之根据剧情而定。
头帽:也按晶级而定,根据剧情,分王帽、乌纱帽、将军魁、二郎叉、两页瓦、勒子、外带等级的硬翅子等,有软、硬之分,等级之别,与服饰相吻合,为显示人物的身份所用。
③饰物和布景:根据剧情,用竹编、纸糊、皮筋、树梢及火、灯等烘衬,渲染剧情与现代布景一致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a0382ned06l|480|270|qq}}
<center>非遗展演:高跷社火(南郑县)</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