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25
次編輯
變更
王衡
,無編輯摘要
[[File:王衡1.jpg|缩略图|王衡: [[ 万历 ]] 二十九年(1601年),以一甲第二名( [[ 榜眼 ]] )及第,授 [[ 翰林院编修 ]] 。后辞官归隐,中年早卒。著有《 [[ 缑山 ]] 集》等,又是明代 [[ 南剧 ]] 的名家,有《 [[ 郁轮袍 ]] 》、《 [[ 真傀儡 ]] 》、《 [[ 没奈何 ]] 》等杂剧名篇。]]'''王衡''',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卒于 [[ 万历 ]] 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609年3月4日),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江苏]][[太仓]]人。<ref>王衡.缑山先生集[Z].[[山东]]:[[齐鲁书社]],1997:233.</ref>
==基本情况==
[[万历]]时期首辅[[王锡爵]]之子,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之父。万历十六年(1588年)顺天[[乡试]],王衡因是大学士之子,当时首辅申时行的儿婿也中举。有言官弹劾主试官,认为有作弊嫌疑。虽然王衡在随后的复试中取得第一获准参与会试,但言官们仍不依不饶,为避免父亲王锡爵陷入更大的党争之中。王衡在他父亲执政期间没再参加考试。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锡爵致仕后,王衡再次走进科场,以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后辞官归隐,中年早卒。王衡著有《缑山集》等,同时他又是明代南剧的名家,编写有《郁轮袍》、《真傀儡》、《没奈何》等杂剧名篇。<ref> [[ 王锡爵]].王文肃公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7.</ref>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衡继娶的徐氏不幸又亡。
万历十三年(1585年),王衡再娶 [[ 华亭 ]] 冯举人之女冯氏。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冯氏又卒。王衡与冯氏共同生活了九年,感情深厚,在其书中写道:“人非木石亦复谁能堪此。妻亡以来,仿徨不知所寄。欲以玄理遣之而不能,欲以书卷笔札遣而又不能……本具野人骨而强使戴儒冠,本自行脚僧而强使谐家室,以致惊饵含钩、爱河翻浪、穷而始悔、悔之而无可奈何不敢专恨命也。”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王衡娶某氏,相关记载语焉不详, [[ 史学家 ]] 认为其出身寒微或是优伶(因王衡爱看戏写戏推测)。<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9/wangheng8689.html 王衡,[明][公元1562年-1609年]太仓明代人物专题,博雅旅游网]</ref>
===科举蹉跎===
王衡的显赫身世在科举中反而深受其累,正如他的好友 [[ 陈继儒 ]] 在《缑山先生集》序言中所云:“不幸生于相门,为门第所掩,又为数十年功名所缚。”
万历六年(1578年),王衡十八岁就试宜兴失利。他在《[[李茂才文序]]》中云:余于失意时粗能排脱,然戊寅以来,文不免三迁。王衡自幼喜好诗文,但为了应对科举,他不得不开始专攻 [[ 八股文 ]] 。
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年轻气盛,踌躇满志,24岁的他与同窗好友松江的 陈继儒去南京应试,没想到落第,这对他打击甚大,但他自信自己乃怀才不遇,未遇上伯乐而已,他决定对“古今治体”、“经世要务”再作研习,以求再战。
万历十六年(1588年)秋,王衡举顺天乡试第一,而 [[ 王锡爵 ]] 时为大学士。
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礼部客司郎中[[高桂]]以该科有作弊嫌疑上疏请求复试,嫌疑考生中本无王衡,但高桂在疏文最后补充道:“今辅臣王锡爵之子素号多才,岂其不能致身青云之上?而人疑信相半,亦乞并将榜首王衡与 [[ 茅一桂 ]] 等一同覆试,庶大臣之心迹亦明矣。”
万历命众考官对试卷进行复校,众考官一致认为王衡才气逼人,名符其实。春闱前王衡参加复试,仍位列第一,获准参加会试。但随后刑部云南司主事饶伸又以乡试案为由上疏罢斥王锡爵和申时行。王锡爵与申时行只有上疏求去,万历帝震怒令镇抚司查办 [[ 饶伸 ]] ,罢职为民, [[ 高桂 ]] 也降两级调边使用。
王衡一面劝父亲上疏救言官,一面表示不应试以免争端再起。而王锡爵也发誓,只要自己在朝为官,儿子王衡就不再应试,免得瓜田李下之嫌。此后,王衡回太仓老家,“闭置一室”,“谢客读书”,他当时写诗自叹“生长宰官家,心情春后花”,那种矛盾,郁闷、无奈的心情可见一斑。
在王衡戏曲中的官场描写与元代杂剧中的也有不同之处,元代戏曲中稗与恶、忠与奸的界限十分明晰,好官就是好官,贪官就是贪官,剧作家对二者的态度是爱僧分明。而王衡出身于内阁首辅之家,深谙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官场以及与官场结合在一起的众生相,杂剧的批判反思力度更加深刻。
如《 [[ 真傀儡 ]] 》中的 [[ 杜衍 ]] 辞官后,穿着道袍骑着毛驴,粗茶淡饭,每日棍迹市井,过着通世逃名悠然自在的生活,王衡并没有给他顶上过多贤良的光环,而极力把他描绘得和普通百姓一般。而对愚盆可笑、附庸风雅的赵大爷、商员外他们,作者也没有把他们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可信,符合生活。
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王衡的戏剧受自身文人的影响,有时用典过多,冲淡了戏剧的故事性。
典故过多,曲文艰涩是王衡杂剧的瑕疵之处,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时不能淋演尽致地发挥。在《郁轮袍》的第七折中, [[ 王维 ]] 在看进官场的黑暗腐朽之后毅然辞官而去,与好友 [[ 裴迪 ]] 在 [[ 辋川 ]] 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故事讲到这里结束,整个剧本已经完整,但是作者又搬出来个 [[ 文殊菩萨 ]] 出来点化王维,借佛家的口吻劝世作为结局不免让人觉得多余。
===诗词成就===
一、笔调朴素,清淡之风。
王衡笔下的田园诗中,诗人把田园生活的自然平淡、村人的真挚淳朴,作为腐朽官场和黑暗现实的反面来加以歌颂,这些田园诗表现了农村牧歌式的美好和田园的勃勃生机,给人一种清淡自然之感。如《 [[ 田园 ]] 》有“枯桑又生耳,宿莽在抽心……雨过烧痕青,日日挑生菜。日向病边余,闲从愁里学,弄水怕惊鱼,刈草时逢乐。”;又如《初秋月夜外散步》有“我田占城稻,七月先登场。桥西历历黄,半倾收夕阳。”
二、情景交融,幽静与雄浑之气。
王衡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创造了多种意象,除了“淡”,就要数在诗人笔下“雄”和“幽”的意象了,这两种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清淡”这样的主流愈象,但其艺术造诣却有独到之处,“雄”与“幽”是对王衡诗歌主流意象之外的一个孟要补充,是使其诗歌艺术风格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原因。
如《 [[ 太湖 ]] 》中有“萧然吾意在沧浪,乱水如天不可量。千片晓滩千片月,芦花白似夜来霜。”又如《登 [[ 泰山 ]] 日观观日》“扪星夜半历虚台,海畔青阳左个开。阳谷先含诸界动,涛光忽拥众山来。封中云气成宫阙,栏外扶桑落酒杯。晴色渐分轻谒后,岛烟点点辨蓬莱。”
三、逞性任气,慷慨悲凉
王衡的诗歌还有沉雄悲壮的一面,虽然此类诗歌数量不多,但别具特色,感概万千。王衡才兼文武,胸怀大略,为人也重义倜傥,然而历经几十年的科考风雨使他心力憔悴,故发而为诗,其诗内容雄厚深沉,格调悲壮。这种风格的作品一般体现在王衡科举官场诗中,一般为他人生后半期所作,是诗人历经沧桑之后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透露着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如《 [[ 渡黄河 ]] 》“客思如流急,河声带雨浑。滔滔今古恨,淡淡夕阳痕。壮甚吕梁水,高于云梦村。孤舟去飘忽,倚棹寂无言。”又如《 [[ 登大观楼 ]] 》“愁看夕鸟投遥岸,曾此伐船拥上游。无限壮心销欲尽,一年头白两瓜州。”
===书法成就===
王衡善书法,学 [[ 颜真卿 ]] 与 [[ 苏轼 ]] , [[ 董其昌 ]] 云:“辰玉虽不沾沾论书, 乃眼白一世,鲜所许可,其天骨既尔秀绝,而盘旋唐、晋间,功力兼至,或以为学苏子瞻,子瞻实不能尽辰玉也。” 明代[[娄坚]]在《[[学古绪言]]》中谓其“天授即优,功力日深,小自指顶而上,至径可二寸,皆极娟好,更饶风骨,又大而四五寸,或大至尺余,皆不烦绳削而趣溢出,更假之年,只可追蹑北宋名迹。”评价既实又高。王衡是被列入《[[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的明代书法家之一。
===家族历史===
始于名门“太原王氏”。唐朝时,祖[[王言]]任[[滑州]][[黎阳县]]令。王言之孙[[王祜]],[[宋太宗]]时任兵部侍郎。王祜之子[[王旦]]为[[宋真宗]]时宰相。王旦曾孙[[王皋]]迁入苏南。王皋之子[[王易]]为太仓这支王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