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鹤龄

增加 4,256 位元組, 5 年前
新建条目
'''白鹤龄 ''',蒙古名伯音乌力基,笔名白鹤。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理事,承德市文联主席。{{birth date and age|1931|08|08}} 出生于凌源牛营子。白鹤龄童年是在动荡中度过。

==人物家族传说==
据说,早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 年)白鹤龄的祖先从喀左南哨迁到义玛吐川居住。在这里,每天清早,村里人放牧的牛群,前边的牛已经上了南山,排在后边的牛还未出圈,因此得名牛营子。义玛吐河自西向东流,河北面山上,有鱼化石,鸟化石。白鹤龄童年曾在这里挖过鱼化石和蝈蝈化石,可见这里原来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历史的长河由古至今,终于有一天,吉祥的白鹤在这里飞出。

==人物简历==
'''儿童青年期'''

白鹤龄,1947年念村小五年级,土地改革时当上儿童团长。

1948年,儿童团转为小学,白鹤龄当了教员。

1949年在热河省立二中(现凌源中学)简师班学习。

1950年1月,又回到牛营子村小学教书。

白鹤龄从小喜欢听故事,看皮影,读书。十几岁时就读完了《西游记》、《石头记》、《瓦岗寨》,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1952年,其父参加热河省工业劳模会,回来后,热河省《群众报》向其父邀稿。当时在县工会工作的白鹤龄代父写了一篇文章,不久就在《群众报》上发表了。从此白鹤龄开始了联系报刊的写作之路。

1955年1月,他调凌源县总工会任宣传部长。因其聪明好学,博学多才,又调热河省总工会,后来曾任承德地(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承德地委秘书,承德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承德地区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直到退休。

'''青壮年期'''
  
文革时期,白鹤龄受到极大冲击。他写的一首组诗《还乡曲》被造反派当成例证,说《还乡曲》是欢迎蒋介石返回大陆。1966年8月,《工人日报》拟调白鹤龄,又是因其有一首短诗《送书记》,被诬为替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翻案,被退了回来。其中两句诗是“多少青丝留塞北,一丝白发一筹策”,在承德地区几乎众口相传。
  
1979年中央落实政策,白鹤龄被调到承德地区文化局任副局长,后任文联主席。白鹤飞出牛营子其创作热情再度高涨。
  
1984年,《民族文学》发表他的散文《金簪花》、《华山道姑》。

1986年《人民日报》又发表他的散文《唐山君子兰》。

198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白鹤龄(与人合作)选编的《承德历代风景诗选》并注释。该书荣获承德地区金鹿奖。
  
1989年1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又出版了白鹤龄散文集《迷宫神趣》。

1991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鹤龄诗集《野鹤吟》。
  
与此同时,白鹤龄还创办了文学季刊《燕山》和诗歌月刊《国风》,并任主编。特别是《国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著名诗人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支持和好评,已经被载入《中国新诗大词典》。
  
1982年,白鹤龄主持举办“郭小川诗歌学术研讨会”,国内许多著名诗人及诗歌评论家都参加,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诗歌的创作。
  
1983年,白鹤龄提出“创建山庄文学”的口号,得到国内广大作者响应。在此基础上,他又组织了“南方诗歌笔会”、“北方诗歌笔会”和骑自行车去泰山举办了潇洒独特的“飞行诗歌笔会”,紧接着他还牵头举办“清代题材避暑山庄文学讨论会”以及“中国承德国际民间艺术节”。当时,有美国、印度、比利时、朝鲜、菲律宾、奥地利等国民族歌舞团参加。好多文艺活动都深具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开创承德先河,而且在全国也属首创。曾一度在全国获得“南有星星,北有国风”,“南有常德,北有承德”之誉。《人民日报·副刊》曾破例为承德发了专版。在编者按语中对承德文化艺术创作给予了极高评价。
  
10,6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