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翟秋白

增加 2,9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翟秋白
| 圖像 = [[File:0026c644e9c818dd567c0c.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60629/0026c644e9c818dd567c0c.jpg 原图链接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5568901844671499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99年1月29日
== 人物简介 ==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还唱《[[红军歌]]》。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64/145592/4525681.html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 . 2013-12-5]</ref>
== = 家庭背景===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 生平经历 ==
[[File:T01b5b17e4b9651ee2c.png|缩略图|左|350px|[http://p0.so.qhimgs1.com/sdr/400__/t01b5b17e4b9651ee2c.png 原图链接][http://news.cri.cn/gb/27824/2011/12/21/5311s3487803.htm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ref>[http://news.cri.cn/gb/27824/2011/12/21/5311s3487803.htm 揭秘:瞿秋白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人民网 ,2011-12-21</ref>]]=== 五四运动===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纯白北上到北京。原本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3日参加上街演讲活动,反动当局逮捕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一百七十八人,关押于北大法科校舍临时改的拘留所。6月8日迫于各界压力释放全部学生。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
== = 大学助教 ===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7月6日,是瞿秋白永远难忘的日子,他在安德莱厅见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 = 上海大学教务长 ===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是瞿秋白于1923年1月13号回到北京。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在此之前,瞿秋白还撰写了许多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也在1923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大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他们设想把上大办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着手制定学校章程、整顿师资队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项工作。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 = 国民党候补执行委员 ===
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经常奔波上海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这一时期,瞿秋白同时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击退国民党右派反共逆流。
== = 中共政治局委员 ===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File:1019 202072.jpg|缩略图|右|350px|[http://img.ifeng.com/res/200710/1019_202072.jpg 原图链接][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10/1019_335_265034_10.shtml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ref>[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10/1019_335_265034_10.shtml 瞿秋白与王明米夫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国新闻网,2007-10-19</ref>]]== == 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 ===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计划主义错误。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中共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的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及秋收起义。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但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左”的情绪,形成左倾盲动错误。12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使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有所觉悟,及时发现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并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
== = 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但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浙江同学会”事件。1929年夏,[[王明]]一伙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他们先是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使用一切卑鄙手段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26日回到上海。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而野心勃勃的小人王明也一步登天,6月向忠发叛变后成为代理总书记,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由博古(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
== = 苏区教育部部长 ===
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于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File:56A72DF9E2D96FCA687DF9875EA0BA87.jpg|缩略图|左|350px|[http://cimg2.163.com/catchpic/5/56/56A72DF9E2D96FCA687DF9875EA0BA87.jpg 原图链接][http://news.163.com/08/0128/14/43A6UMTM000120GU.html 图片来源新华网]]]== = 从容就义 ===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小迳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瞿秋白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继而高唱国际歌,打破沉寂之空间。到了罗汉岭下,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开枪吧。”,接着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 = 人物影响 ===
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副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彭湃]]、[[蔡和森]]、[[张太雷]]、[[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罗亦农、[[刘少奇]]、向警予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而瞿秋白正是这绚丽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主持作出的[[中国共产党]]扩大的6届7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55年,中共中央将瞿秋白同志的骨灰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书写。基本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陈列》在东院。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等专题陈列。编辑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丛刊),编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纪念瞿秋白、学习瞿秋白、宣传瞿秋白、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File:T01624db6b796d51587.jpg|缩略图|右|350px|[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7/B7A067AA1464C1C225B82F66163E8E81.jpg 原图链接][http://news.163.com/16/0508/02/BMGT4I9800014Q4P.html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 六个第一 ===
一、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 个人作品 ==
=== 主要作品===
《赤都心史》
== 作品欣赏 ==
《江南第一燕》
 [[File:T010063fd3a20567f9a.jpg|缩略图|右|350px|[http://imgmini.dfshurufa.com/mobile/20160320174816_33b4dec29cc885764e88878789c0b92a_7.jpeg 原图链接][http://mini.eastday.com/a/160320174816602-5.html 图片来源手机人民网]]]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1935年5月23日
== = 秋白绝笔 ===
1935年6月17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File:T0186b6026963b78e67.jpg|缩略图|左|350px|[http://pic8.n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107/25/c4/8438545_8438545_1311577192640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2074345.html 图片来源]]]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 秋白绝笔===
(———这是瞿秋白人生最后一个梦境,也是他的绝笔。在此之前,36师参谋长奉命把蒋介石的处决密令暗示给他,期望他能在最后时刻回心转意。然而,瞿秋白同往日一样,沉静,安详,毫无惧色。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起床,自己换上了洗净的黑短褂、白中裤、黑袜、黑布鞋。梳洗后,静静地坐在桌前,点上烟,喝着茶,翻阅着唐诗,吟读、思索,写下他的这个梦境……)
== 文学造诣 ==
=== 概述===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
根据他临终前的自述,他只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 = 与鲁迅的交往 --===
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
== = 文学影响 ===
另外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曾合作制订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更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
——李陵《与苏武书》
== = 缘起 ===
朱夫子——朱熹先生的大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即便知道的,也极少有人读他的书了。但是,在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考试以前,几乎每一个读书都知道他,而且还都读过他的书,因为朱熹著的《四书集注》是那时候的标准教科书。后来,民国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他评价《四书集注》说,朱熹注释的《大学》很好,但是,他注释的《论语》《孟子》和《中庸》却不怎么样。牟宗三先生说,这原因是:朱熹的头脑和《大学》相应,而与其他三本书却不相应,所以《大学》注释得好,而另外三本书却注释得不好。我今天写这篇《瞿秋白的疏离感》就是觉得自己的头脑和瞿秋白有些相应,虽然也并不是全部相应。
[[File:7344068 7344068 1303016516921 mthumb.jpg|缩略图|右|350px|[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104/17/c4/7344068_7344068_1303016516921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2074345.html 图片来源]]]
早年间,读过梁衡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瞿秋白的文章,叫《觅渡,觅渡,渡何处?》。现在,又重新读过一遍,竟不能卒读。古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梁衡先生把“革命家”、“文学家”等头衔箍在瞿秋白头上,我想他地下有知也不会同意的吧。于是,便不得不说一句:“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对于写作这篇文章,我有唐朝那个“苦恨年年压金线”的贫苦女子的那点自负:
此为缘起云尔。
== = 多余的话 ===
瞿秋白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从开始就被人们记得,而且到现在还被人们争论着的,无疑当属那篇《多余的话》了。“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句话不是还在现在的“小资”们的口中流传吗?
因为“可与知者言,难与不知者道”的缘故,所以人们对这篇文章至今还争论不休。
== = 疏离感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瞿秋白的这种疏离感并不是他在被捕之后才有的,而是很早之前就有的,我们简直可以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因为起始的时候,隐约难见,不免为人们所忽略,就是瞿秋白他自己,也许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吧。
下面是罗莎·卢森堡写给她的女朋友的第一封信,来自瞿秋白的《新宇宙》:
[[File:T014da7a76732394234.jpg|缩略图|左|350px|[http://img.kongfz.cn/20150211/3611734/F4iXyBpJDR_b.jpg 原图链接][http://www.kongfz.cn/17212334/pic/ 图片来源]]]
苏纳池嘉(苏菲亚的小名,罗莎·卢森堡的女友),你知道吧?——我们欧战之后做什么?我们通到南边去。我知道你天天幻想和我同到意大利去旅行,这是你的心愿。我却想同你到郭尔斯(La Corse)去。这地方比意大利更好。你在那里简直可以忘掉欧洲。你想想:一个广阔古奥的远处,围着有棱有角的山峦丘陵,灰色的原野显露着,这下面蓬勃的橄榄桂栗。这种景物之上,俨然有非人间的寂静,——没有人声,没有鸟语,只有石涧和着岭风呜咽。即使偶然看见人,亦是和着四围环境恰恰相称的。忽然在山崖转角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家畜。郭尔斯人不像我们的农民,向来不成群结队的游行,而是同着家禽或家畜。前面总有一只狗,后面总有一群群的山羊或家鹿,驮着一袋袋的栗子,之后亦是大大的回教师傅,还有两只脚垂在一边,手里抱着小孩的女人,端端正正坐在他肩上。(注:“他”指谁?不可解。)女人坐得挺直,一动不动好像杉树似的。旁边短短胡须是男人一步一步大踏步的走着。两个人都默然不语。你可以鞠躬致敬,这是一种神圣的家庭。这种景象往往如此的深感动我,使我无意识之中要跪倒于此真正的美之前。那地方圣经和古世界还是活着。我们一定要同去,——我一人所曾经享受的,咱们同享一次。步行可以走尽全半岛;每天易地而宿,每早日起(注:疑为“每日早起”)。这种生活对着你微笑呵!我若能示你以这新宇宙,我多快活……
……
[[File:T012586f2fb190f663f.jpg|缩略图|右|350px|[http://image2.sina.com.cn/dy/o/2006-12-31/e2f5b9df9644f9487f72798629efd6be.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06-12-31/095910904366s.shtml 图片来源]]]
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对于政治,从一九二七年起就逐渐减少兴趣。到最近一年——在瑞金的一年实在完全没有兴趣了。工作是“但求无过”的态度,全国的政治情形实在懒得问。一方面固然是身体衰弱,精力短少,而表现十二分疲劳的状态;别的方面也是几十年为着“顾全大局”勉强负担一时的政治翻译、政治工作,而一直拖延下来,实在违反我的兴趣和性情的结果。这真是十几年的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这样的疏离感,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便禁不住要问,瞿秋白的疏离感从哪里来的呢?
== = 疏离感从哪里来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故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瞿秋白之所以有疏离感,是源自他自身对于某事或者是某物的亲密感。瞿秋白自称是一个“半吊子文人”,实际他的骨子里有旧式文人的情怀。我们不妨看看他自己是怎样说的:
我虽然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很贫苦了,可是我的家庭,世代是所谓“衣租食税”的绅士阶级,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叔祖瞿庚韶,还在湖北布政使任上。他死的时候,正署理湖北巡抚。因此,我家的田地房屋虽然几十年前就已经完全卖尽,而我小时候,却靠着叔祖伯父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绅士的体面“必须”维持。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而且我母亲因为穷而自杀的时候,家里往往没有米煮饭的时候,我们还用着一个仆妇(积欠了她几个月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还清)。我们从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烧过一次饭。
[[File:T017957db3f3e1e2d71.jpg|缩略图|左|350px|[http://p1.so.qhimgs1.com/sdr/400__/t017957db3f3e1e2d71.jpg 原图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36846.html 图片来源]]]
直到那样的时候,为着要穿长衫,在母亲死后,还剩下四十多元的裁缝债,要用残余的木器去抵帐。我的绅士意识——就算是深深潜伏着表面不容易察觉罢——其实是始终没脱掉的。
瞿秋白就是因此而对于他后来的工作、事业,甚至是同志产生了疏离感。而且,这种越来越强烈的疏离感还使他原来感觉亲密的也感觉疏离了。
== = 秋白死了 ===
疏离感不仅使瞿秋白讨厌政治,而且使他讨厌自己的文人气质,连平素所喜欢研究的书籍也不太上心了,连任何的思维都不喜了,甚至,他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是很吝惜了。
而瞿秋白却是在更深刻的疏离感中被敌人枪毙了。但是,死亡对于瞿秋白来说,毋宁是一种解脱,所以在临死之前,他才会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从此,他便逃离了生前使他无处遁形的疏离感。因此,谁要是把瞿秋白的死也当做那种大义凛然的死,便真的是错了,虽然瞿秋白也同样的不怕死。
== = 最后的吼声 ===
瞿秋白沿途唱着俄文的《国际歌》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从容地走向了刑场。这可以算作是秋白最后的吼声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光明的境界,但是,秋白已经休息了,这些让他深深地感觉到疏离的事情,再也不会去打扰他了。
== = 再说“疏离感” ===
从瞿秋白参加革命起,说得再准确一点,是从他在俄文专修馆参加社会活动起,一种越来越深刻的疏离感就伴随着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我们把他写的《新宇宙》看作是他在文章当中表达这种疏离感的开始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他在遗作《多余的话》是对他的疏离感的最后的坦白。
其实,这种首尾呼应的两篇表达疏离感的文章中间,他还用另一篇叫做《儿时》来表达了他的疏离感。
[[File:ZbOcQSMk.jpg|缩略图|右|350px|[http://p3.tbnimg.com/epaper/2019/04/22/ZbOcQSMk.jpg 原图链接][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9/04/22/570536.html 图片来源]]]
“儿时”
从这不同时期的三篇文章中,我们便能看到疏离感在瞿秋白身上不断发展,并不断深刻的清晰脉络。
== = 回望秋白 ===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瞿秋白,便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因为深刻的疏离感让他无所遁形。然而,生命已经开始了,也不得不让这痛苦继续下去。好在,在痛苦的一生中,不全是痛苦,到底还有快乐的时候。
== 感情生活 ==
=== 第一次爱情===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1903年-1924年7月),四川酉阳人,土家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File:020841286g2w.jpg|缩略图|左|350px|[http://www.whb.cn/u/cms/www/201506/020841286g2w.jpg 原图链接][https://whb.cn/zhuzhan/yishu/20150602/31346.html 图片来源]]]== = 第二次爱情 ===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曾有人问杨之华,为何瞿秋白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回答:“再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1955年,经过20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运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铭。杨之华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怀念、铭记着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终了。
== = 个人影响 ===
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政治人物]]
61,2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