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昌硕

增加 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
吴昌硕生于浙江孝丰县鄣吴村,其地古属安吉州,22岁以前已移家安吉,遂以安 吉为籍贯。他前两代人都是举人但家境并不富裕。出身书香门第的吴昌硕,10岁左 右开始学作诗、刻印,求学甚勤。17岁那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吉安、孝丰一带激战, 在逃难途中与家人失散,只身流亡,受尽苦难,在外地流浪达五年之久。返家后苦读 诗文,钻研书法篆刻。22岁中秀才后,曾凑钱捐了个典史,生活寒酸,自嘲为“酸寒 尉"。1872年离家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期间见识了不少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收藏家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多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后长期居住上海, 以卖画为生。1896年,他经友人举荐,做了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因看不惯官场 黑暗,到任一个月便弃官而去,仍寄居上海卖画<ref name="曹洞颇2006">{{cite book|author=曹洞颇|title=丹青妙笔的意蕴——中国绘画欣赏|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ysKaDwAAQBAJ&pg=PT219|date=1 May 2006|publisher=Beijing Book Co. Inc.|isbn=978-7-999048-31-2|pages=219–}}</ref>。
 
自 56 岁从安东县令任上辞职以后,吴昌硕彻底放弃了仕途,开始安心于艺术创作了<ref name="紫都吴昌硕2004">{{cite book|author1=紫都|author2=吴昌硕|author3=苏德喜|title=吴昌硕|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XfsAAAAMAAJ|year=2004|publisher=中央编译出版社}}</ref>。
==大器晚成的画家==
吴昌硕是个大器晚成的画家,他曾经自谦地说: "吾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事实上,吴昌硕三十多岁就己经开始画梅、菊,只不过不轻易示人,那时他主要习诗、刻印、学书,自认为画并不成熟。这当然是自谦之词,而有些评述者往往误解为他学画很迟。郑逸梅在《小阳秋》中引孙紫珊云: 吴昌硕学画于伯年,时昌硕年已五十矣。”这是不确的。
吴昌硕绘画之特点就是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形成了他独具的刚劲峭拔、雄视千古的艺术风格。但是任伯年对吴昌硕这一画风之形成,其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吴昌硕最为称赞任伯年的也就是任画的金石味<ref name="舒士俊2002">{{cite book|author=舒士俊|title=任伯年硏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LFHAQAAIAAJ|year=2002|publisher=上海书画出版社}}</ref>。任伯年辞世后,吴昌硕成了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吴与任情在师友之间,吴初到上海涉足画坛时,曾得过任多方的帮助。
 
自 56 岁从安东县令任上辞职以后,吴昌硕彻底放弃了仕途,开始安心于艺术创作了<ref name="紫都吴昌硕2004">{{cite book|author1=紫都|author2=吴昌硕|author3=苏德喜|title=吴昌硕|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XfsAAAAMAAJ|year=2004|publisher=中央编译出版社}}</ref>。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海派书画艺术风格的最后确立和艺术影响的最大辐射是吴昌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在书画印三个领域实行了全方位的突破和整体性的创新,并以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滋润着自己的丹青笔墨和金石篆刻,成了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ref>{{cite book|title=海派文化与国际影响力|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wcRAQAAMAAJ|year=2006|publisher=上海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18-027-5}}</ref>。
 
他自 20 世纪初定居上海以后,不断受到日本和欧美市场的启示和赞助,在艺术实践和学术观念上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1912 年他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冈仓天心( 1863 — 1919 )之邀,为该馆题写了“与古为徒”的篆书匾额,表明了传统东方艺术在新的世界文化艺术潮流中的位置。翌年 10 月,他在《中华名画:史德匿藏画影本》序文中提出“与古为新”的重要口号<ref>{{cite book|title=黃宾虹与笔墨问题文集: 关山月美术馆首屆学术论坛|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r1HAQAAIAAJ|year=2008|publisher=广西美术出版社}}</ref>。
==交友==
常熟盛产竹笋除任伯年外, 鲜嫩洁白,形状宛如象牙,称"象笋" ,沈石友念及老友,每每为他寄来,而 吴昌硕在 大快朵颐之际,也感于石友的一片挚博,便作《象笋图》聊表谢意,于是,也就有 上海等地还结识 "写笋 [[蒲 图寄公周" (沈石友号 英]]、[[胡 周)之句。沈石友的诗对 寿]]、[[张子祥]]、[[ 昌硕也有一定影响 秋农]]、[[陆廉夫]]等画家 苏州为中心的游学生涯,使 吴昌硕 也以师友 积累了丰厚 感情尊敬沈石友。吴昌硕在《二友 传统文化艺术知识, 寄养浩石友》一诗中曾从“三人必有师”的观点 文、书法水平全面提高,篆刻艺术成就突 , 赞扬“石友介于石,锈肝淘俗尘”的清高和兀傲绘画艺术也渐人门径<ref name=" 刘海粟1986边平恕2003">{{cite book|author= 刘海粟边平恕|title= 回憶 吴昌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7EpAQAAIAAJ4oRpAAAAIAAJ|year=19862003|publisher= 上海 中国 人民 美術 大学 出版社|isbn=978-7-300-05009-6}}</ref>。
除任伯年外常熟盛产竹笋, 鲜嫩洁白,形状宛如象牙,称"象笋" ,[[沈石友]]念及老友,每每为他寄来,而 吴昌硕在 上海等地还结识 大快朵颐之际,也感于石友的一片挚博,便作《象笋图》聊表谢意,于是,也就有 "写笋 英、胡 图寄公周" (沈石友号 寿、张子祥、 周)之句。沈石友的诗对 秋农、陆廉夫等画家 昌硕也有一定影响 苏州为中心 吴昌硕也以师友 游学生涯,使 感情尊敬沈石友。 吴昌硕 积累了丰厚 在《二友诗寄养浩石友》一诗中曾从“三人必有师” 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观点出发,赞扬“石友介于石, 诗文、书法水平全面提 锈肝淘俗尘”的清 ,篆刻艺术成就突出,绘画艺术也渐人门径和兀傲<ref name=" 边平恕2003刘海粟1986">{{cite book|author= 边平恕刘海粟|title= 回憶 吴昌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oRpAAAAIAAJm7EpAQAAIAAJ|year=20031986|publisher= 中国 上海 人民 大学 美術 出版社|isbn=978-7-300-05009-6}}</ref>。
吴昌硕与沈石友的友情持续了 30 余年,直至沈石友去世。除了任伯年、沈石友之外,另一位在吴昌硕的游学时代与之有着密切交往,开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画家当属后来被黄宾虹推作"海上绘画第一人"的蒲华(宇作英,号肯山野史,浙江嘉江人)了。吴昌硕因从小受到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流落外乡五年,吃够苦头,及至后来,他对朋友情义深重,对一般人也和善可亲,时时给予关心帮助。他对朋友,如前述与蒲作英的交往,蒲去世时孑然一身,萧条凄凉,吴昌硕为其棺殓治丧、书碑等。在苏州时应卖浆者索画而赠之,在上海六三园为歌伎挥毫等等,都可说明他对一般人也能平等对待,慷慨乐为助之<ref name="刘江2004">{{cite book|author=刘江|title=吴昌硕印论图释|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5t46AAAAMAAJ|year=2004|publisher=西泠印社出版社}}</ref>。
国际上,其影响近及于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其后继者 [[ 陈师曾 ]] [[ 齐白石 ]] [[ 潘天 寿]] 等,正是在这一历史巨流中,继续探索前进而取得成就者。
根据史籍所载,最先与吴昌硕交游的日本学者是日下部鸣鹤。[[日下部鸣鹤]]原名东作,字子旸,号署野鹤、鸣鹤,法谥清闲院鸣鹤德音居士,日本近江彦根人, 1838 年生,是日本碑学始祖。他始创回腕悬腕折笔法,直接影响到今天的日本书坛。昌硕老人与鸣鹤经常在一起诗歌酬唱为乐。在鸣鹤归国后,两人依然鱼雁往还不断。日下部鸣鹤归国后,对昌硕先生的高超艺术,宣扬备至,受其影响而接踵来华者大不乏人,[[河井仙郎]]即是其中一人<ref name="吴长邺1997">{{cite book|author=吴长邺|title=我的祖父吴昌硕|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kYhpAAAAIAAJ|year=1997|publisher=上海书店出版社}}</ref>。
9,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