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宽甸县青椅山逸夫学校

增加 70 位元組, 8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宽甸县青椅山逸夫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大计,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 [[ 学校 ]]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把德育工作<ref>[https://www.sohu.com/a/169653333_157267 中小学德育工作怎么做?六大途径做“指南” ],搜狐,2017-09-05</ref>落到实处, 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 [[ 发展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咨询==
===丹东: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 | 万里边疆教育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教育报刊社从6月初开始启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组织骨干记者,分9路出发,深入全国9个陆上边疆省份,走进一所所国门学校,与长期扎根边疆的 [[ 教师 ]] 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在边疆的 [[ 生活 ]] ,感受边疆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此次大型报道通过 [[ 记者 ]] 采访纪行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用教育工作者和师生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记录记者耳闻目睹的教育故事。此次大型报道特别突出媒体融合,除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外,还将重点放在拍摄系列短视频上,与报纸的文字报道形成融合态势。
报道路线:辽宁—吉林—黑龙江— [[ 内蒙古 ]] —甘肃—新疆— [[ 西藏 ]] —云南—广西。
今天,我们与您分享该系列首篇内容——《丹东: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近距离观看这幅 [[ 鸭绿江 ]] 畔缓缓铺开的教育画卷。
====丹东: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
涛涛黄海浪,记录着甲午风云的惨烈;浩浩鸭绿江,回响着抗美援朝的嘶吼。一座 [[ 英雄 ]] 的城市,因两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为世人所铭记,它就是位于我国海陆边境端点的辽宁丹东。
初夏时节,中国教育报“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特别报道组沿着中朝边界,走进鸭绿江畔的一所所大中小学和 [[ 幼儿园]]<ref>[https://www.sohu.com/a/322117984_120113054 2018年中国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人数及师资配置情况分析「图」 ],搜狐,2019-06-21</ref>,近距离欣赏教育所描绘的一张张兴边富民答卷,感受教育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答卷一:促进均衡====
村小幼儿园,边境线上的美丽风景
[[ 丹东市 ]] 内出发,沿着滨江大道溯鸭绿江而上,江对岸,白墙黑瓦的朝鲜民居和田间耕作的农民清晰可见。
大约一个小时后, [[ 汽车 ]] 将我们带到了江中的一座半岛上。在岛上转了几个弯,车子停在了一个小广场边。广场的一侧,船帆造型的校门面朝江水屹立,门后一栋3层的黄色小楼掩映在桃林中,楼顶正中镌刻着“毛岸英学校”5个红色大字,字的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朗读声、音乐声、欢笑声不时从楼内传来。
校长于满泽告诉我们,如果早来一个月,可以看到学校一年中最美的样子。学校位于“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周围是数万亩的桃林。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岛上的 [[ 桃花 ]] 竞相开放,置身花海之中,宛若人间仙境。孩子们的笑脸在桃花的映衬下,成为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69年前,毛岸英从学校旁边的石桥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在祖国的最后足迹。为了缅怀毛岸英烈士,2003年,宽甸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上河口小学和下河口小学合并,在断桥边修建毛岸英学校。 [[ 学校 ]] 建成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捐助下,校门口的岸英广场、学校的综合楼、运动场、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实验室、毛岸英纪念馆等相继落成。现在学校共设6个教学班,有193名学生、19名教师。
====《走进毛岸英学校:铭记英雄》====
若论在校生规模,在丹东边境数百所村小中, [[ 毛岸英 ]] 学校无疑排在前列。但若论起办学条件,其他小规模学校却并不输这里。“沿边境线走走,你们会发现,房子最漂亮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有国旗飘扬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有歌声回荡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说到这些,丹东市教育局局长于笑溪难掩自豪。
据于笑溪介绍,丹东市在校生5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00多所,20人以下的有100多所。“在外地,这样的村小可能早就撤并了,但我们边境线上的小规模学校,一所都没有撤。因为只要有学校在,就一定有边民在;只要有边民在,国土就一定在。”在于笑溪看来,尽管教育财力有限,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拿金钱来衡量的。这些小规模学校每校只有三五名教师,为了能将所有课程开齐开足并保证 [[ 质量 ]] ,一些教师实行走校制,每天在各个学校间奔波,心中揣着的就是这份家国情怀。
小规模学校不仅不能撤,还要建设好,才能留住孩子。过去,这些学校的校舍多是砖瓦平房,老旧破败,虽然每年也投入资金修修补补,但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大部分村小没有硬化操场,一场雨后,操场就成了烂泥塘。一些村小的附属设施也十分简陋,厕所破损,蹲位不足, [[ 食堂 ]] 灶具和饮水设备残缺不全,冬天教室要烧炉子取暖,既不安全也不卫生。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760,5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