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43
次編輯
變更
孙过庭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250px|孫過庭親自書寫的《[[書譜》]] '''孙过庭'''(648年—703年9月),字'''虔礼''',自称吴…”
[[File:Treatise On Calligraphy.jpg|thumb|250px|孫過庭親自書寫的《[[書譜]]》]]
'''孙过庭'''(648年—703年9月),字'''虔礼''',自称[[吴郡]]人,一说[[富阳]](今[[杭州|杭州市]][[富阳区]])人([[汉]]及[[三国]]时富阳属吴郡),一说[[陈留]]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陈子昂]]为他撰写墓志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说他很有才华,并有大志,但生平不得意。因暴病于[[洛阳]]植业里客舍去世。
孙过庭擅长[[书法]],工[[楷书]]、[[行书]]和[[草书]],尤其是他的草书学习[[王羲之]],笔法精熟,在[[唐代]]首屈一指,[[唐高宗]]曾经评价他“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陈子昂为他写的墓志铭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他比作[[锺繇]];[[唐代]]的《续书评》提到他:“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 笔势劲健”;[[宋代]]的《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他的传世作品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自己亲自书写创作的《[[书谱]]》,原为两卷,传到[[明代]]时被[[严嵩]]装订为一卷,后被[[清代|清]]宫收藏,并作为书法理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原本现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另外有传为他书写的[[草书]]《[[千字文]]》,是後世的仿本,现藏于[[中国]][[辽宁博物馆]]。
孙过庭不仅是书法家,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书法理论家,为[[中国]]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他认为书法内容是随着时代而兴起的,形式是因为世俗而变化的。他主张书法风格应融合各种风格兼取其长。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书法创作的变易关系。
孙过庭草书中的许多字都成为现在[[汉字]]简化的楷模,例如-{孙}-,-{书}-,-{谱}-,-{际}-,-{继}-,等简化字都是孙过庭创造的。
{{Wikisource author}}
'''孙过庭'''(648年—703年9月),字'''虔礼''',自称[[吴郡]]人,一说[[富阳]](今[[杭州|杭州市]][[富阳区]])人([[汉]]及[[三国]]时富阳属吴郡),一说[[陈留]]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陈子昂]]为他撰写墓志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说他很有才华,并有大志,但生平不得意。因暴病于[[洛阳]]植业里客舍去世。
孙过庭擅长[[书法]],工[[楷书]]、[[行书]]和[[草书]],尤其是他的草书学习[[王羲之]],笔法精熟,在[[唐代]]首屈一指,[[唐高宗]]曾经评价他“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陈子昂为他写的墓志铭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他比作[[锺繇]];[[唐代]]的《续书评》提到他:“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 笔势劲健”;[[宋代]]的《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他的传世作品为[[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自己亲自书写创作的《[[书谱]]》,原为两卷,传到[[明代]]时被[[严嵩]]装订为一卷,后被[[清代|清]]宫收藏,并作为书法理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原本现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另外有传为他书写的[[草书]]《[[千字文]]》,是後世的仿本,现藏于[[中国]][[辽宁博物馆]]。
孙过庭不仅是书法家,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书法理论家,为[[中国]]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他认为书法内容是随着时代而兴起的,形式是因为世俗而变化的。他主张书法风格应融合各种风格兼取其长。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书法创作的变易关系。
孙过庭草书中的许多字都成为现在[[汉字]]简化的楷模,例如-{孙}-,-{书}-,-{谱}-,-{际}-,-{继}-,等简化字都是孙过庭创造的。
{{Wikisourc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