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6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奉献在特殊岗位'''<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奉献在特殊岗位'''<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145099/pexels-photo-2914509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奉献在特殊岗位》'''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卫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奉献在特殊岗位===
今年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由于众所周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虐袭,我们这些人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待在家里,用自己的自觉行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贡献。于是,微信里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字是“宅”“窝”。
由于从来没有遭遇过春节期间重大疫情爆发的[[情况]],也从来没有过这样安静的过年经历,不能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不能走亲戚拜年,注意这个,注意那个,一连串的约束,一连串的不能,使新春佳节热闹惯了的人们一时不习惯,连续“宅”居了几天后,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无聊无趣。微信群里倒是一片自嘲与[[热闹]],女的说胖了,不敢吃;男人说渴了,没地方喝酒去;还有一些幽默诙谐的段子或抖音,为大家解闷。但最终都是相互奉劝,不出门,不乱串,我为国家做贡献 ,只有你安好,才能我无恙,做防控疫情不扩散的自觉行动者,早日度过难关。
待在家里的感觉确实不太好,一日三餐,睡觉,看电视,看书,视频聊天,觉得这样耗费时间有些奢侈,有时甚至有孤独感。于是,就有了想出去走走的想法,出去走,必须约法三章甚至五章六章。往常,我有个习惯,每天早晨要去公园或湟水河边走路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晚饭后也坚持。最近,也出去,但方式不一样,戴口罩,戴手套,走僻静的路,绕过人群,避开正面过来的行人,遇到熟人只打招呼不握手,不去抓握健身器材,锻炼时间也缩短到半小时以内。回家后第一件事情是洗手,开窗户通风。
每天出去的短暂时间内,我看到了不少人和事,他们使我的内心[[世界]]一下子丰满起来,使我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有了新的变化,我不再停留在新闻媒体报道的那些数字上,而是从数字走向抗击疫情的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上,把数字、前线的英雄事迹与我所见到的[[普通]]人、普通事结合起来,感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的艰难与伟大。
每天走出家门,出小区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小区门卫房里值班的保安和物业工作人员,他们穿着一色的职业工装,臂膀上戴着红袖标。平常,我们这些业主出入时,自己拿出门禁牌,轻轻一触碰,铁门就开。而现在,那些物业人员看到你要进出时,提前会把门打开,替你开关门。我注意过多次,他们虽然带着手套,但手套不统一,戴的口罩是最普通的一次性的平面防尘防菌口罩,据说物业公司每隔两天发一个,也就是说,一次性口罩他们要戴两天,我本人想给他们提供一些,只可惜自己没有储备,爱莫能助,我跑了好多家药店,都断货。尽管这样,听不到他们有什么怨言。如果有陌生人进入小区,他们先测体温,后作登记,进门时,还要给对方的鞋脚部位喷雾消毒。
这几天,全国确诊人数增幅较大,就在我们这个高原城市,数字也在上升,面对居高不下的数字,人们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恐慌感。前一天,我锻炼回家时,一位平时就熟识的物业人员劝我,尽量别外出,待在家里多安全,锻炼身体也可以在家里。面对他口罩后面的那双真诚的眼睛,我不停地点头。
大概是大年初一下午,我在家看电视,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几个年轻人,都带着口罩,他们是来登记家庭常住人员和外来人员的,我们做了简短交流,他们当中还有两个大学生志愿者。大年初一,由于我们对疫情的严重性还没认识透,一家人仍然沉浸在头天晚上春晚节目的欢乐中,可他们在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登记,还会遇到个别不理解不讲理的业主。我用一句“你们辛苦啦!”表达了我的敬意。
有天早上,出门锻炼时天未全亮,看着大街上不见一人,想进公园,公园因防疫需要被封门,便从公园门前的地下过街通道穿过,欲往河边去走路。地下通道的灯光很好,除我之外,还有一人拿着抹布,快速地擦拭着电动扶梯,走近一看,是那个管理通道电梯的老工人,我认识他,他未必能记得住我。我给他打了声招呼:“师傅早啊!”他答应我时并没有抬头,踩着扶梯的金属阶梯,从下往上不停地擦着扶梯的扶手带,一股84 消毒液的味道从他身后散发而来。他感觉到我在停下来看着他时,就边擦边说“这些天,每天要多擦几遍,有的过路人不戴手套,触摸扶手容易沾染细菌。”待我从河边锻炼回来时,通道里的扶梯、升降直梯都[[开始]]运行工作,而他又奔波于五个出入口,观察和操心着那些机械。
又一个早上,我出门时晚一点,没有风,阳光很好,天空蓝莹莹的。路过湟水河北岸的珍宝岛社区时,在一个路口站着几个人,全戴着口罩,寒冷的天气里,都穿得比较臃肿,胳膊上的红袖标显得格外红。他们身后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本子,桌子旁立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探亲访友劝返点”,我径直朝他们走过去,他们转过脸来看着我,其中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走过来问我,请问:“您是——?” 我说:“我是在河边走路锻炼的”。她说:“我以为您是走亲戚的”。我说:“你们辛苦,向你们致敬!”他们中有人说:“不算辛苦,还行”。又说了一句:“顺着河边走,人少。”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顿时生出暖暖的感觉。
每天出一两次家门是难免的,每次进出,几乎都会遇到单元过厅里或楼道里打扫卫生的物业工作人员,从除夕以来的多天里,他们都在重复着同一项工作。过去,在楼道里如果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觉得鼻子嗓子都不舒服,而现在觉得好闻多了,就像小时候见到汽车闻到汽油味儿,绵软中有一种别样的香。
每天“宅”居,除了看电视新闻、上网浏览抗击疫情的各类消息,还有一件事,就是翻阅当天的《西宁晚报》。1月30日,读到了一条《社区党员捐赠20000只口罩》的报道,写的是城北区某街道办事处社区党员高国顺,当他看到自己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奋战在一线,而他们缺口罩,便拿出自家店里的2万只口罩,捐给社区工作人员,并且说:“我们每天待在家里躲疫情,而你们却要天天上班,要挨家挨户排查人员流动情况,我店里的这些口罩全部捐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保护自己。”他的话很朴素,也很温馨。像这样的事迹,每天的报纸上都有报道。1月31日,我读到了一位城西区某社区工作者的事迹,她叫刘丽萍,在她工作的时候,母亲放心不下,给她打视频电话,想知道她安全不安全,她给母亲说:“妈,您再不要一直打视频电话,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住户没有走访,我没事,您帮我看好两个孩子就行。”在挂断电话的瞬间,她的眼眶一下子红了起来,可面对[[工作]]和同伴,他又立即调整好状态,擦去眼角的泪水,拿起体温枪和登记表继续穿梭在小区的各个楼内。
这段[[时间]],每天被疫情的变化焦虑着,担忧着,同时被各种各类事迹所感动着,激励着。只是抱怨自己不再年轻,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能亲自上一线去做奉献,去充当一滴水、一片叶子或一个沙粒,自己能做的,就是待在家里,遵守预防要求,不给家人添麻烦,不给社会增负担。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愿我们都做岗位奉献者,我的家,就是我的岗位。”我想,只有守好了家这个岗位,我才能坦然面对奋战在武汉和全国各地的抗击疫情一线的那些英雄们,也能面对我的周边、这座城市里各个角落里默默奉献的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们。<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卫华,[[青海]]省西宁市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习作并发表作品。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奉献在特殊岗位'''<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145099/pexels-photo-2914509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奉献在特殊岗位》'''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卫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奉献在特殊岗位===
今年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由于众所周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虐袭,我们这些人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待在家里,用自己的自觉行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贡献。于是,微信里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字是“宅”“窝”。
由于从来没有遭遇过春节期间重大疫情爆发的[[情况]],也从来没有过这样安静的过年经历,不能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不能走亲戚拜年,注意这个,注意那个,一连串的约束,一连串的不能,使新春佳节热闹惯了的人们一时不习惯,连续“宅”居了几天后,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无聊无趣。微信群里倒是一片自嘲与[[热闹]],女的说胖了,不敢吃;男人说渴了,没地方喝酒去;还有一些幽默诙谐的段子或抖音,为大家解闷。但最终都是相互奉劝,不出门,不乱串,我为国家做贡献 ,只有你安好,才能我无恙,做防控疫情不扩散的自觉行动者,早日度过难关。
待在家里的感觉确实不太好,一日三餐,睡觉,看电视,看书,视频聊天,觉得这样耗费时间有些奢侈,有时甚至有孤独感。于是,就有了想出去走走的想法,出去走,必须约法三章甚至五章六章。往常,我有个习惯,每天早晨要去公园或湟水河边走路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晚饭后也坚持。最近,也出去,但方式不一样,戴口罩,戴手套,走僻静的路,绕过人群,避开正面过来的行人,遇到熟人只打招呼不握手,不去抓握健身器材,锻炼时间也缩短到半小时以内。回家后第一件事情是洗手,开窗户通风。
每天出去的短暂时间内,我看到了不少人和事,他们使我的内心[[世界]]一下子丰满起来,使我对疫情的了解和认知有了新的变化,我不再停留在新闻媒体报道的那些数字上,而是从数字走向抗击疫情的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上,把数字、前线的英雄事迹与我所见到的[[普通]]人、普通事结合起来,感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的艰难与伟大。
每天走出家门,出小区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小区门卫房里值班的保安和物业工作人员,他们穿着一色的职业工装,臂膀上戴着红袖标。平常,我们这些业主出入时,自己拿出门禁牌,轻轻一触碰,铁门就开。而现在,那些物业人员看到你要进出时,提前会把门打开,替你开关门。我注意过多次,他们虽然带着手套,但手套不统一,戴的口罩是最普通的一次性的平面防尘防菌口罩,据说物业公司每隔两天发一个,也就是说,一次性口罩他们要戴两天,我本人想给他们提供一些,只可惜自己没有储备,爱莫能助,我跑了好多家药店,都断货。尽管这样,听不到他们有什么怨言。如果有陌生人进入小区,他们先测体温,后作登记,进门时,还要给对方的鞋脚部位喷雾消毒。
这几天,全国确诊人数增幅较大,就在我们这个高原城市,数字也在上升,面对居高不下的数字,人们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恐慌感。前一天,我锻炼回家时,一位平时就熟识的物业人员劝我,尽量别外出,待在家里多安全,锻炼身体也可以在家里。面对他口罩后面的那双真诚的眼睛,我不停地点头。
大概是大年初一下午,我在家看电视,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几个年轻人,都带着口罩,他们是来登记家庭常住人员和外来人员的,我们做了简短交流,他们当中还有两个大学生志愿者。大年初一,由于我们对疫情的严重性还没认识透,一家人仍然沉浸在头天晚上春晚节目的欢乐中,可他们在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登记,还会遇到个别不理解不讲理的业主。我用一句“你们辛苦啦!”表达了我的敬意。
有天早上,出门锻炼时天未全亮,看着大街上不见一人,想进公园,公园因防疫需要被封门,便从公园门前的地下过街通道穿过,欲往河边去走路。地下通道的灯光很好,除我之外,还有一人拿着抹布,快速地擦拭着电动扶梯,走近一看,是那个管理通道电梯的老工人,我认识他,他未必能记得住我。我给他打了声招呼:“师傅早啊!”他答应我时并没有抬头,踩着扶梯的金属阶梯,从下往上不停地擦着扶梯的扶手带,一股84 消毒液的味道从他身后散发而来。他感觉到我在停下来看着他时,就边擦边说“这些天,每天要多擦几遍,有的过路人不戴手套,触摸扶手容易沾染细菌。”待我从河边锻炼回来时,通道里的扶梯、升降直梯都[[开始]]运行工作,而他又奔波于五个出入口,观察和操心着那些机械。
又一个早上,我出门时晚一点,没有风,阳光很好,天空蓝莹莹的。路过湟水河北岸的珍宝岛社区时,在一个路口站着几个人,全戴着口罩,寒冷的天气里,都穿得比较臃肿,胳膊上的红袖标显得格外红。他们身后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本子,桌子旁立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探亲访友劝返点”,我径直朝他们走过去,他们转过脸来看着我,其中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走过来问我,请问:“您是——?” 我说:“我是在河边走路锻炼的”。她说:“我以为您是走亲戚的”。我说:“你们辛苦,向你们致敬!”他们中有人说:“不算辛苦,还行”。又说了一句:“顺着河边走,人少。”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顿时生出暖暖的感觉。
每天出一两次家门是难免的,每次进出,几乎都会遇到单元过厅里或楼道里打扫卫生的物业工作人员,从除夕以来的多天里,他们都在重复着同一项工作。过去,在楼道里如果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觉得鼻子嗓子都不舒服,而现在觉得好闻多了,就像小时候见到汽车闻到汽油味儿,绵软中有一种别样的香。
每天“宅”居,除了看电视新闻、上网浏览抗击疫情的各类消息,还有一件事,就是翻阅当天的《西宁晚报》。1月30日,读到了一条《社区党员捐赠20000只口罩》的报道,写的是城北区某街道办事处社区党员高国顺,当他看到自己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奋战在一线,而他们缺口罩,便拿出自家店里的2万只口罩,捐给社区工作人员,并且说:“我们每天待在家里躲疫情,而你们却要天天上班,要挨家挨户排查人员流动情况,我店里的这些口罩全部捐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保护自己。”他的话很朴素,也很温馨。像这样的事迹,每天的报纸上都有报道。1月31日,我读到了一位城西区某社区工作者的事迹,她叫刘丽萍,在她工作的时候,母亲放心不下,给她打视频电话,想知道她安全不安全,她给母亲说:“妈,您再不要一直打视频电话,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住户没有走访,我没事,您帮我看好两个孩子就行。”在挂断电话的瞬间,她的眼眶一下子红了起来,可面对[[工作]]和同伴,他又立即调整好状态,擦去眼角的泪水,拿起体温枪和登记表继续穿梭在小区的各个楼内。
这段[[时间]],每天被疫情的变化焦虑着,担忧着,同时被各种各类事迹所感动着,激励着。只是抱怨自己不再年轻,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能亲自上一线去做奉献,去充当一滴水、一片叶子或一个沙粒,自己能做的,就是待在家里,遵守预防要求,不给家人添麻烦,不给社会增负担。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愿我们都做岗位奉献者,我的家,就是我的岗位。”我想,只有守好了家这个岗位,我才能坦然面对奋战在武汉和全国各地的抗击疫情一线的那些英雄们,也能面对我的周边、这座城市里各个角落里默默奉献的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们。<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卫华,[[青海]]省西宁市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习作并发表作品。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