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獻在特殊崗位(王衛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奉獻在特殊崗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奉獻在特殊崗位》中國當代作家王衛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奉獻在特殊崗位

今年春節,是一個特殊春節。由於眾所周知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虐襲,我們這些人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待在家裡,用自己的自覺行為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做貢獻。於是,微信里出現頻次最高的兩個字是「宅」「窩」。

由於從來沒有遭遇過春節期間重大疫情爆發的情況,也從來沒有過這樣安靜的過年經歷,不能去人多的公共場合,不能走親戚拜年,注意這個,注意那個,一連串的約束,一連串的不能,使新春佳節熱鬧慣了的人們一時不習慣,連續「宅」居了幾天後,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無聊無趣。微信群里倒是一片自嘲與熱鬧,女的說胖了,不敢吃;男人說渴了,沒地方喝酒去;還有一些幽默詼諧的段子或抖音,為大家解悶。但最終都是相互奉勸,不出門,不亂串,我為國家做貢獻 ,只有你安好,才能我無恙,做防控疫情不擴散的自覺行動者,早日度過難關。

待在家裡的感覺確實不太好,一日三餐,睡覺,看電視,看書,視頻聊天,覺得這樣耗費時間有些奢侈,有時甚至有孤獨感。於是,就有了想出去走走的想法,出去走,必須約法三章甚至五章六章。往常,我有個習慣,每天早晨要去公園或湟水河邊走路鍛煉,時間在半小時以上,晚飯後也堅持。最近,也出去,但方式不一樣,戴口罩,戴手套,走僻靜的路,繞過人群,避開正面過來的行人,遇到熟人只打招呼不握手,不去抓握健身器材,鍛煉時間也縮短到半小時以內。回家後第一件事情是洗手,開窗戶通風。

每天出去的短暫時間內,我看到了不少人和事,他們使我的內心世界一下子豐滿起來,使我對疫情的了解和認知有了新的變化,我不再停留在新聞媒體報道的那些數字上,而是從數字走向抗擊疫情的最普通的勞動者身上,把數字、前線的英雄事跡與我所見到的普通人、普通事結合起來,感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的艱難與偉大。

每天走出家門,出小區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小區門衛房裡值班的保安和物業工作人員,他們穿着一色的職業工裝,臂膀上戴着紅袖標。平常,我們這些業主出入時,自己拿出門禁牌,輕輕一觸碰,鐵門就開。而現在,那些物業人員看到你要進出時,提前會把門打開,替你開關門。我注意過多次,他們雖然帶着手套,但手套不統一,戴的口罩是最普通的一次性的平面防塵防菌口罩,據說物業公司每隔兩天發一個,也就是說,一次性口罩他們要戴兩天,我本人想給他們提供一些,只可惜自己沒有儲備,愛莫能助,我跑了好多家藥店,都斷貨。儘管這樣,聽不到他們有什麼怨言。如果有陌生人進入小區,他們先測體溫,後作登記,進門時,還要給對方的鞋腳部位噴霧消毒。

這幾天,全國確診人數增幅較大,就在我們這個高原城市,數字也在上升,面對居高不下的數字,人們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恐慌感。前一天,我鍛煉回家時,一位平時就熟識的物業人員勸我,儘量別外出,待在家裡多安全,鍛煉身體也可以在家裡。面對他口罩後面的那雙真誠的眼睛,我不停地點頭。

大概是大年初一下午,我在家看電視,聽到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幾個年輕人,都帶着口罩,他們是來登記家庭常住人員和外來人員的,我們做了簡短交流,他們當中還有兩個大學生志願者。大年初一,由於我們對疫情的嚴重性還沒認識透,一家人仍然沉浸在頭天晚上春晚節目的歡樂中,可他們在挨家挨戶地敲門,詢問登記,還會遇到個別不理解不講理的業主。我用一句「你們辛苦啦!」表達了我的敬意。

有天早上,出門鍛煉時天未全亮,看着大街上不見一人,想進公園,公園因防疫需要被封門,便從公園門前的地下過街通道穿過,欲往河邊去走路。地下通道的燈光很好,除我之外,還有一人拿着抹布,快速地擦拭着電動扶梯,走近一看,是那個管理通道電梯的老工人,我認識他,他未必能記得住我。我給他打了聲招呼:「師傅早啊!」他答應我時並沒有抬頭,踩着扶梯的金屬階梯,從下往上不停地擦着扶梯的扶手帶,一股84 消毒液的味道從他身後散發而來。他感覺到我在停下來看着他時,就邊擦邊說「這些天,每天要多擦幾遍,有的過路人不戴手套,觸摸扶手容易沾染細菌。」待我從河邊鍛煉回來時,通道里的扶梯、升降直梯都開始運行工作,而他又奔波於五個出入口,觀察和操心着那些機械。

又一個早上,我出門時晚一點,沒有風,陽光很好,天空藍瑩瑩的。路過湟水河北岸的珍寶島社區時,在一個路口站着幾個人,全戴着口罩,寒冷的天氣里,都穿得比較臃腫,胳膊上的紅袖標顯得格外紅。他們身後擺着一張桌子,桌子上有一個本子,桌子旁立着一個牌子,牌子上幾個醒目的大字「探親訪友勸返點」,我徑直朝他們走過去,他們轉過臉來看着我,其中一位女性工作人員走過來問我,請問:「您是——?」 我說:「我是在河邊走路鍛煉的」。她說:「我以為您是走親戚的」。我說:「你們辛苦,向你們致敬!」他們中有人說:「不算辛苦,還行」。又說了一句:「順着河邊走,人少。」聽到這句話,我心裡頓時生出暖暖的感覺。

每天出一兩次家門是難免的,每次進出,幾乎都會遇到單元過廳里或樓道里打掃衛生的物業工作人員,從除夕以來的多天裡,他們都在重複着同一項工作。過去,在樓道里如果聞到消毒液的味道,覺得鼻子嗓子都不舒服,而現在覺得好聞多了,就像小時候見到汽車聞到汽油味兒,綿軟中有一種別樣的香。

每天「宅」居,除了看電視新聞、上網瀏覽抗擊疫情的各類消息,還有一件事,就是翻閱當天的《西寧晚報》。1月30日,讀到了一條《社區黨員捐贈20000隻口罩》的報道,寫的是城北區某街道辦事處社區黨員高國順,當他看到自己所在社區工作人員奮戰在一線,而他們缺口罩,便拿出自家店裡的2萬隻口罩,捐給社區工作人員,並且說:「我們每天待在家裡躲疫情,而你們卻要天天上班,要挨家挨戶排查人員流動情況,我店裡的這些口罩全部捐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好好保護自己。」他的話很樸素,也很溫馨。像這樣的事跡,每天的報紙上都有報道。1月31日,我讀到了一位城西區某社區工作者的事跡,她叫劉麗萍,在她工作的時候,母親放心不下,給她打視頻電話,想知道她安全不安全,她給母親說:「媽,您再不要一直打視頻電話,我們這裡還有很多住戶沒有走訪,我沒事,您幫我看好兩個孩子就行。」在掛斷電話的瞬間,她的眼眶一下子紅了起來,可面對工作和同伴,他又立即調整好狀態,擦去眼角的淚水,拿起體溫槍和登記表繼續穿梭在小區的各個樓內。

這段時間,每天被疫情的變化焦慮着,擔憂着,同時被各種各類事跡所感動着,激勵着。只是抱怨自己不再年輕,不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不能親自上一線去做奉獻,去充當一滴水、一片葉子或一個沙粒,自己能做的,就是待在家裡,遵守預防要求,不給家人添麻煩,不給社會增負擔。寫到這裡,忽然想到朋友發來的一條微信:「願我們都做崗位奉獻者,我的家,就是我的崗位。」我想,只有守好了家這個崗位,我才能坦然面對奮戰在武漢和全國各地的抗擊疫情一線的那些英雄們,也能面對我的周邊、這座城市裡各個角落裡默默奉獻的那些辛勤的勞動者們。[1]

作者簡介

王衛華,青海省西寧市人,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習作並發表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