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仓道

增加 108 位元組, 20 天前
無編輯摘要
|}
'''米仓道'''古代 [[ 汉中 ]] 入蜀通道。自今陕西汉中县南,沿汉水支流濂水谷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地区。因道越米仓山而得名。汉末曹操击张鲁,张由此道入巴中。 [[ 唐代 ]] 从巴州、集川(南江)往南郑,也取此道。《元史·李进传》载,南宋宝祐六年(1258 ), 李进从蒙古侵蜀, “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 其地荒塞不通, 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该道一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崎岖难行。
米仓古道,始创于 [[ 秦朝 ]] 末年,兴于汉代。距今约3500年。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达州),下重庆。
米仓古道南段, [[ 陕西 ]] 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全长500余华里。
米仓道北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间,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东段===
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 [[ 丰功伟绩 ]] 。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长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南段===
米仓古道的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故此道为“巴岭路”,全长500余华里,这是米仓古道最早、最为原始的 [[ 名称 ]] 及线路。
虽然今古书上提到米仓古道有几条线路,而“巴岭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线路。是 [[ 历史 ]] 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间,武丁先后四次经褒斜道直达梁州,再经“巴岭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征集巴州人到牧野会战仍经巴岭路出师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并巴中仍经“褒斜道”、“巴岭路”南下,巴方被灭后,要消除巴方之意识影响,将巴方开通的“巴岭路”更改为“大行道”。大行道南端的“汉昌县”、“得汉城”等均为汉王命名, [[ 汉朝 ]] 的强大昌盛靠的是汉朝人勇敢,汉朝天下的得来靠的“得汉城”的粮食,巴山背二哥们用铁的双肩将粮食背运到汉中,公元前200年左右,阆中人范目募巴中人为汉王平定三秦,都经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经大行道入巴中。
米仓古道的第三条路线,自 [[ 汉中 ]] 以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巴河,上游名南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今四川巴中市,也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该道全长250公里,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该道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
《南江县志》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 [[ 道路 ]] 中就有米仓道。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郃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唐代两京的佛教造像艺术主要通过米仓道而输入巴中,即由汉中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向南越米仓山,经集州(今四川南江县)直抵巴州。
在唐代,作为入川的重要陆道交通线之一,米仓道的地位仅次于金牛道。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此道起于陕西汉中南郑,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穿越南江县150多千米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之一。又其陆路,经蓬州(蓬安)顺庆(南充),再下合州(合川),直抵江州(重州),此乃南米仓道所经之路线。该道经南江长池和旺苍木门向南下巴中恩阳可与南米仓道汇合,向西经苍溪可以沿南方 [[ 丝绸之路]]<ref>[https://www.sohu.com/a/800621380_120166273 丝绸之路到底是怎样的一条“路”?],搜狐,2024-08-13 </ref>经阆中、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
建安二十年(215年), [[ 曹操 ]] 讨张鲁,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将屯汉中。夏侯渊曾遣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宕渠(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木门当此大道,所以木门留下了较多的三国遗迹。
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近年已在米仓道沿线发掘出大量文物。米仓山古碑位于旺苍木门道上纪家河桥头。为米仓道上仅存的 [[ 石碑 ]] 。碑文上有“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文字,足证此道即为米仓古道。
===北段===
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郭滩、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米仓山,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南江)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 [[ 南江县]]),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此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上下攀登,十分难行。
中路由南郑南去,经草堰、周家坪(今南郑县治所)、青树、红庙塘到喜神坝后,或折西南至庙坝,接合“西路”至难江,或南行10里至庙坪(南郑至南江公路经地),再折东行,翻越一个小垭口,下褒城坡,约5里左右至小坝,复由小坝沿冷水河上源东支流而去,越米仓山至大坝,再南行经关坝顺难江而下亦至难江县。此路庙坝附近的牛脑壳(牛头岭),山势高峻,登顶北望,南郑县历历在目,是控制米仓道之险地。
东路溯冷水河而上,经油房街、高家岭、牟家坝至郑家坝后,或折西南经秦家坝至小坝与中路合,或折东南经清石关、回军坝、西河至碑坝后,再折西南沿沙坝河而下,亦可至难江县。此路地当老林,崎岖幽径,野兽出没其间,加之道路迂远,一般行旅很少选取此途。但由碑坝沿碑坝河南行,或沿后河而下,可达通州通川县(今四川 [[ 达县]])。这是唐宋时期沿子午道或傥骆道经汉中去东川的道路。
南宋时,川东夔州路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多经由此路运给张浚指挥的军队。西县(治所即今勉县老城)亦有路人米仓道。此路沿定军山东侧南行,经今杨家山、阜川、大河坝、钢厂至濂水,入南郑、米仓山间的“西道”而行。由城固入米仓道,大体是溯南沙河而上,经七星店、元坝、小盘后,或折西经法镇入南郑至米仓山的“中道”,或折东南经大盘、两河口、岩窝坪、廖家坝、西河至碑坝,人南郑至米仓山间的“东道”。行旅由 [[ 西县 ]] 、南郑、城固等地去川北、川东,选择何途,取决于出发地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米仓古道的第四条就是从 [[ 陕西 ]] 宁强、南郑两县至旺苍百丈关的米仓古道,也是金牛道汇入米仓道的又一重要间道。这条米仓古道的起点是陕西汉中,终点是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路线是从汉中到陕西宁强县经茅坝河(今陕西 [[ 宁强县 ]] 茅坝河镇),通过旺苍县的干河坝(今旺苍县干河乡)、鹰嘴岩(今旺苍县英萃镇),或者经旺苍县的万家乡、盐河乡、国华镇在两会寺(今旺苍县双汇镇)汇合,至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
“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古道的真实写照。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旺苍境内的南北 [[ 交通运输 ]] 通道,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古道。米仓古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古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古道在 [[ 政治 ]] [[ 军事 ]] 、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后来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刘邦兴于西蜀,占据汉王山,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在旺苍民间流传。传说这条古道上的东鼓城山山顶,当年诸葛亮曾屯兵演练“八阵图”,点将台至今依稀可见。川陕苏区时期,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古道,红军发动陕南战役攻打汉中,大部是从这条古道上的国华一带出川的。
===西段===
最西边的一条米仓古道是陕西联平关至旺苍的白水道。这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宁强县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镇)至苍溪、阆中。南宋诗人 [[ 陆游 ]] 两次途经此道,有《题木瓜铺》一诗。
==历史地位==
米仓古道是中国最早的国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8a7880100ddw6.html 唐代的军事制度],新浪博客,2009-04-12</ref>、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米仓古道纵贯秦巴山区,联接黄河长江流域,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达南方,古称大行道。沿途高峰丛集,万壑分流,先民依势开道,成于夏商。北起汉中,经南郑入南江界,越米仓山,踌孤云两角,南抵巴中,其间西去成都,南至 [[ 重庆 ]]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道。
夏禹王会盟涂山,巴蜀往焉,萧何月下追 [[ 韩信 ]] 于韩溪河,曹操征张鲁而刘备筑牟阳城于大坝,唐代皇子李贤、李重茂贬谪巴州集州;宋元之际蒙军入川攻合川钓鱼城;明朝设巡检司于大坝;清代白莲教义军横行川陕各州县;现代红四方面军建川陕苏区于川北等等。
五千年古道,兵马驰骋,商贾营运,行旅往来,不畏崎岖险阻,至新中国初期,始废米仓道。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 [[ 明代 ]] 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动情的写道:“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779,0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