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雷达卫星

增加 116 位元組, 10 天前
無編輯摘要
'''雷达卫星'''(Radar satellite)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 [[ 遥感卫星 ]] 的统称。尽管迄今为止,已在一些发射的卫星上携有SAR,如Seasat SAR, Almaz SAR, JERS-1 SAR, ERS-1/2 SAR, 与它们搭载在同一遥感平台上还装载着其他 [[ 传感器]]<ref>[https://www.sohu.com/a/149393834_404276 常见七种传感器介绍,其中属物理传感器应用最广泛] ,搜狐,2017-06-16 </ref>。而1995年11月发射的 [[ 加拿大 ]] 雷达卫星(Radarsat)则是一个兼顾商用及科学试验用途的雷达系统<ref>[https://www.sohu.com/a/817698008_121909809 中国建立的导弹预警雷达系统 ],搜狐,2024-10-31 </ref>,其主要探测目标为海冰,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
2024年11月2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四维的两颗高 [[ 分辨率 ]] 雷达卫星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雷达卫星==
该系统有5种波束工作模式,即:
(1) [[ 标准 ]] 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成像宽度100公里,距离及方位分辨率为25米x28米
(2)宽辐射波束,入射角20°~40°,成像宽度及 [[ 空间 ]] 分辨率分别为150公里和28米x35米
(3)高分辨率波束,三种参数依此为37°~48°,45公里及10米x10米
(4)扫描 [[ 雷达 ]] 波束,该模式具有对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宽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分辨率较低(50米x50米或100米x100米),入射角为20°~49°
(5)试验波束,该模式最大特点为入射角大,且变化幅度小49°~59°,成像宽度及分辨率分别为75 [[ 公里 ]] 及28米x 30米。
==雷达卫星与其他星载SAR系统比较==
Radarsat SAR有以下三个特点:
(1)具有45公里,75公里,100公里,150公里,300公里和500公里的不同 [[ 辐射 ]] 宽度成像能力
(2)分别为11.6MHz,17.3MHz,30.0 MHz雷达带宽的选择性操作使 [[ 距离 ]] 分辨率可调
(3)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点,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雷达遥感数据也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星载雷达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 [[ 发展 ]] ,特别是发展了极化雷达和干涉雷达技术。在 [[ 航天飞机 ]] 成像雷达SIR-A、SIR-B和SIR-C/X-SAR成功地完成单波段、单极化和多波段、多极化成像飞行之后,正在计划于1999年9月开展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图(SRTM)飞行。
==发展==
在雷达卫星1号基础上,加拿大在2001年发射的雷达卫星2号雷达将具有全极化测量能力;欧空局也将在1999年11月发射的Envisat-1卫星上装载ASAR,有同极化和交叉极化两种极化模式;2002年将发射的LightSAR将为L波段多极化及具有干涉测量、扫描模式的实用化成像雷达。同年计划发射的日本ALOS/PALSAR亦为多极化、多工作模式雷达 [[ 系统 ]] 。我国也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发射自行研制的L波段雷达卫星。由此可见,国际上星载雷达正在向新的方向发展,它们将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 [[ 数据 ]] 源。
SAR技术的空间应用,使其成 为20 为[[20 世纪 ]] 末最受欢迎的侦察仪器之一,对它的应用和发展还刚刚开始。SAR卫星在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多参数(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
SAR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充分利用地物 [[ 电磁 ]] 特性,地物电磁特性与电磁波的频率、极化和入射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利用不同频率、不同极化以及不同入射角的电磁波对地物进行观测,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地物信息。
===干涉技术的SAR===
SAR干涉技术已经成为SAR技术 [[ 发展 ]] 的重要领域。它解决了SAR对地物第三维信息(高程信息或速度信息)的提取。干涉SAR有以下3种形式:(1)单道干涉,将双天线刚性安装在一个飞行平台上,在一次飞行中完成干涉测量,又称为空间基线方式;(2)双道干涉,属于单天线结构,分时进行二次测量,要求二次飞行轨道相互平行,又称为时间基线方式;(3)差分干涉,在航迹正交向安装双天线的单道干涉与第3个测量相结合,测量微小起伏和移位的干涉。
===聚束SAR===
SAR有多种成像体制,主要是带状成像(Strip map)和聚束成像(Spotlight)两种。带状SAR的天线波束与飞行航迹成固定交角,随着载体的移动,在地面形成条状的连续观测带,适于大 [[ 面积 ]] 观测。聚束SAR则不同,它的天线波束在合成孔径时间内始终凝视着照射区域,实现小区域成像。聚束SAR比带状SAR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此外,大多数目标的散射特性随观测角剧烈地改变,由于聚束SAR在宽观测角 [[ 范围 ]] 内成像,因而获得的图像信息比带状SAR更加丰富。聚束SAR与带状SAR是两种优势互补的体制。
===SAR卫星星座===
许多应用部门希望卫星能缩短对某一特定地区的重复观测周期,获得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信息。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采用较小的轨道倾角增加中、低纬度地区的覆盖密度以缩短重复周期外,还可以组织卫星观测的国际 [[ 合作 ]] ,例如SIR-C与X-SAR的联合飞行,今后还将组织SIR-C/X-SAR与ERS/Envisat或Radarsat的SAR编队飞行。然而只有积极研制对地观测小型 [[ 卫星星座 ]] ,才是解决动态侦察的最有效办要技术困难是:既要保证侦察技术性能,又要降低其重量和功耗,还要有足够的测轨与姿态控制精度,以保证侦察数据的质量。
===小卫星编队组网===
由若干颗微小卫星组成一定形状的飞行轨迹,以分布方式构成一颗“虚拟卫星”。这是小卫星向更快、更省、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是当前正在为小卫星开拓的另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编队飞行的 [[ 军事 ]] 应用是最早受到关注的领域之一。一方面,组成编队飞行的卫星可以实现对地观测,获取地面目标信息;另一方面,多颗卫星的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立体成像,可以为军事需求提供服务。由若干颗微小卫星编队飞行,组成一个具有立体侦察的虚拟大卫星,可以较低的 [[ 成本 ]] 、较高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替代相同功能的单颗卫星,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小卫星的特点和优势。
===编队飞行卫星星座===
虽然编队飞行扩展了单颗卫星的功能,提高了单颗卫星的性能,但编队飞行中卫星的密集分布,其覆盖依然是非连续的;如果要实现连续覆盖,则由编队飞行组成卫星星座,即编队飞行卫星星座。在传统的卫星星座中,组成星座的单元为单颗卫星;而在编队飞行卫星星座中,组成星座的单元为飞行编队。编队飞行可以实现立体成像 [[ 功能 ]] ,由飞行编队组成的卫星星座则可以实现对某个区域的连续立体成像。
SAR侦察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大气 [[ 传播 ]] 和气候影响、穿透力强等优点,并对某些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这些特点使它在军事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杀手锏。因此,各航天国家纷纷 [[ 计划 ]] 或正在发展自己的SAR侦察卫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纪是SAR卫星飞速发展的新世纪。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2024年8月17日,阿联酋通讯社报道称,阿联酋 [[ 人工智能 ]] 地理空间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Bayanat)和阿联酋卫星通信公司(Yahsat)联合宣布,成功发射了阿联酋首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卫星已成功与地面建立联系,初步运营工作已经开始。这颗SAR卫星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持续监测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光学成像卫星不同,SAR卫星可以在任何 [[ 天气 ]] 条件下、白天或夜间拍摄图像。
==发射记录==
2024年11月2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四维的两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在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发射成功。
==参考文献==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780,5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