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達衛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達衛星

來自 快科技 的圖片

中文名 :雷達衛星

外文名 :Radar satellite

成像寬度 :100公里

雷達衛星(Radar satellite)是載有合成孔徑雷達(SAR)的對地觀測遙感衛星的統稱。儘管迄今為止,已在一些發射的衛星上攜有SAR,如Seasat SAR, Almaz SAR, JERS-1 SAR, ERS-1/2 SAR, 與它們搭載在同一遙感平台上還裝載着其他傳感器[1]。而1995年11月發射的加拿大雷達衛星(Radarsat)則是一個兼顧商用及科學試驗用途的雷達系統[2],其主要探測目標為海冰,同時還考慮到陸地成像,以便應用於農業、地質等領域。

2024年11月2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四維的兩顆高分辨率雷達衛星四維高景二號03、04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雷達衛星

該系統有5種波束工作模式,即:

(1)標準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成像寬度100公里,距離及方位分辨率為25米x28米

(2)寬輻射波束,入射角20°~40°,成像寬度及空間分辨率分別為150公里和28米x35米

(3)高分辨率波束,三種參數依此為37°~48°,45公里及10米x10米

(4)掃描雷達波束,該模式具有對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寬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分辨率較低(50米x50米或100米x100米),入射角為20°~49°

(5)試驗波束,該模式最大特點為入射角大,且變化幅度小49°~59°,成像寬度及分辨率分別為75公里及28米x 30米。

雷達衛星與其他星載SAR系統比較

Radarsat SAR有以下三個特點:

(1)具有45公里,75公里,100公里,150公里,300公里和500公里的不同輻射寬度成像能力

(2)分別為11.6MHz,17.3MHz,30.0 MHz雷達帶寬的選擇性操作使距離分辨率可調

(3)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

SAR的全天候、全天時及能穿透一些地物的成像特點,顯示出它與光學遙感器相比的優越性。雷達遙感數據也在多學科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星載雷達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了極化雷達和干涉雷達技術。在航天飛機成像雷達SIR-A、SIR-B和SIR-C/X-SAR成功地完成單波段、單極化和多波段、多極化成像飛行之後,正在計劃於1999年9月開展航天飛機雷達地形測圖(SRTM)飛行。

發展

在雷達衛星1號基礎上,加拿大在2001年發射的雷達衛星2號雷達將具有全極化測量能力;歐空局也將在1999年11月發射的Envisat-1衛星上裝載ASAR,有同極化和交叉極化兩種極化模式;2002年將發射的LightSAR將為L波段多極化及具有干涉測量、掃描模式的實用化成像雷達。同年計劃發射的日本ALOS/PALSAR亦為多極化、多工作模式雷達系統。我國也將在未來的幾年內,發射自行研製的L波段雷達衛星。由此可見,國際上星載雷達正在向新的方向發展,它們將為數字地球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源。

SAR技術的空間應用,使其成為20世紀末最受歡迎的偵察儀器之一,對它的應用和發展還剛剛開始。SAR衛星在未來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多參數(多頻段、多極化和多視角)

SAR技術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充分利用地物電磁特性,地物電磁特性與電磁波的頻率、極化和入射角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利用不同頻率、不同極化以及不同入射角的電磁波對地物進行觀測,能夠得到更加豐富的地物信息。

干涉技術的SAR

SAR干涉技術已經成為SAR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它解決了SAR對地物第三維信息(高程信息或速度信息)的提取。干涉SAR有以下3種形式:(1)單道干涉,將雙天線剛性安裝在一個飛行平台上,在一次飛行中完成干涉測量,又稱為空間基線方式;(2)雙道干涉,屬於單天線結構,分時進行二次測量,要求二次飛行軌道相互平行,又稱為時間基線方式;(3)差分干涉,在航跡正交向安裝雙天線的單道干涉與第3個測量相結合,測量微小起伏和移位的干涉。

聚束SAR

SAR有多種成像體制,主要是帶狀成像(Strip map)和聚束成像(Spotlight)兩種。帶狀SAR的天線波束與飛行航跡成固定交角,隨着載體的移動,在地面形成條狀的連續觀測帶,適於大面積觀測。聚束SAR則不同,它的天線波束在合成孔徑時間內始終凝視着照射區域,實現小區域成像。聚束SAR比帶狀SAR具有較高的分辨能力。此外,大多數目標的散射特性隨觀測角劇烈地改變,由於聚束SAR在寬觀測角範圍內成像,因而獲得的圖像信息比帶狀SAR更加豐富。聚束SAR與帶狀SAR是兩種優勢互補的體制。

SAR衛星星座

許多應用部門希望衛星能縮短對某一特定地區的重複觀測周期,獲得高時間分辨率的動態信息。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採用較小的軌道傾角增加中、低緯度地區的覆蓋密度以縮短重複周期外,還可以組織衛星觀測的國際合作,例如SIR-C與X-SAR的聯合飛行,今後還將組織SIR-C/X-SAR與ERS/Envisat或Radarsat的SAR編隊飛行。然而只有積極研製對地觀測小型衛星星座,才是解決動態偵察的最有效辦要技術困難是:既要保證偵察技術性能,又要降低其重量和功耗,還要有足夠的測軌與姿態控制精度,以保證偵察數據的質量。

小衛星編隊組網

由若干顆微小衛星組成一定形狀的飛行軌跡,以分布方式構成一顆「虛擬衛星」。這是小衛星向更快、更省、更好的方向發展,也是當前正在為小衛星開拓的另一個嶄新的應用領域。編隊飛行的軍事應用是最早受到關注的領域之一。一方面,組成編隊飛行的衛星可以實現對地觀測,獲取地面目標信息;另一方面,多顆衛星的協同工作,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例如立體成像,可以為軍事需求提供服務。由若干顆微小衛星編隊飛行,組成一個具有立體偵察的虛擬大衛星,可以較低的成本、較高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替代相同功能的單顆衛星,最大限度地發揮微小衛星的特點和優勢。

編隊飛行衛星星座

雖然編隊飛行擴展了單顆衛星的功能,提高了單顆衛星的性能,但編隊飛行中衛星的密集分布,其覆蓋依然是非連續的;如果要實現連續覆蓋,則由編隊飛行組成衛星星座,即編隊飛行衛星星座。在傳統的衛星星座中,組成星座的單元為單顆衛星;而在編隊飛行衛星星座中,組成星座的單元為飛行編隊。編隊飛行可以實現立體成像功能,由飛行編隊組成的衛星星座則可以實現對某個區域的連續立體成像。

SAR偵察衛星具有全天時、全天候、不受大氣傳播和氣候影響、穿透力強等優點,並對某些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這些特點使它在軍事應用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必將成為未來戰場上的殺手鐧。因此,各航天國家紛紛計劃或正在發展自己的SAR偵察衛星。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紀是SAR衛星飛速發展的新世紀。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2024年8月17日,阿聯酋通訊社報道稱,阿聯酋人工智能地理空間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Bayanat)和阿聯酋衛星通信公司(Yahsat)聯合宣布,成功發射了阿聯酋首顆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衛星已成功與地面建立聯繫,初步運營工作已經開始。這顆SAR衛星能夠提供高精度的持續監測解決方案。與傳統的光學成像衛星不同,SAR衛星可以在任何天氣條件下、白天或夜間拍攝圖像。

發射記錄

2024年11月2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四維的兩顆高分辨率雷達衛星四維高景二號03、04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