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
次編輯
變更
李思聪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思聪'''(1363-1398年),字仲谋,号石林,明朝杰出外交家,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人。 公元1363年生,明洪武…”
'''李思聪'''(1363-1398年),字仲谋,号石林,明朝杰出外交家,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人。
公元1363年生,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中举;次年,赐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之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奉明太祖之命出使缅甸国和百夷;当时朝中大臣纷纷赠诗送行。归后,升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参)政。
《明史》第97卷(志73)、第314卷(列传202)、第315卷(列传203),以及《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均有记载;其著作《百夷传》(全文)被收载于《[[续修四库全书]]》中。<ref>[https://wenwen.sogou.com/z/q921034065.htm 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天元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搜狗问问</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a02e24626f35cc17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生平事迹 ==
李思聪是明初杰出的外交家、诗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出生于筱塘村。从小好学,天性慈孝。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参加甲戌科殿试,登金榜二甲第12名,赐“进士出身”。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缅甸国和百夷。
“百夷”系对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民族泛称(或地域称谓)。百夷之西南与缅甸国接壤。据史载,缅甸与百夷“连岁横兵”,互相 敌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 , 缅国王遣使来朝, 控诉百夷首领思仑发,侵夺其境。洪武二十九年复来诉。明太祖命行人司和礼部遴选“素有志操及善于辞令者”作为使臣,平定边乱。行人司首领杨大用(杨砥)举荐了李思聪和钱古训。于是,“帝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谕缅及百夷”。
李思聪与钱古训等,从南京出发, 经保山,过怒江,越高黎共山,到达百夷(此地古称”麓川“);后又乘船行入缅国,宣读大明皇帝的圣谕。 缅王听命,表示愿与思仑发议和。在缅国短暂停留后,李思聪等折回麓川,劝谕思仑发不要兴兵侵缅。此时,恰逢其部下刀干孟反叛, 李思聪等晓以大义,化解[[叛乱]]。 思仑发心存感激,愿罢兵和解,并赠重礼,李思聪等婉言谢绝。思仑发越发诚服,后率兵护送其至怒江边。
此番使缅,跋山涉水,历经数月。南蛮之地,山险水深,路多瘴气,途上的艰辛自不待说;更可怕的是,两军阵前,稍有不慎,即有杀身之虞。尽管如此,李思聪以其崇高的气节和高超的智慧,劝诫百夷,息兵安境。诚所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归朝,李思聪将出使缅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百夷传》一书,上奏朝廷。朱元璋闻之,大喜,特下旨嘉奖,赐衣一袭,擢升为二品,升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参)政。李思聪在出使缅甸的途中,文思才涌,还写就了数百篇诗作,合称为《石林诗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十二月,李思聪卒于官,时年36岁。安葬在故里(今[[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其墓地保存完好。墓旁有四株高大的翠柏及“布政巷”之通道。
== 李思聪主要著作 ==
(1)《百夷传》。此书记载了李思聪在百夷的所见所闻,包括:百夷的地理方位、山川地势、驿舍村寨、社会结构、民族与人种、饮食与婚嫁风俗、军事与生产、礼节与宴乐、宗教与祭祀、物产与珍奇等。本书由于是作者的亲眼见闻,所以,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傣族史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书成,被《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全文收载。景泰,为明代宗年号,公元1450年-1457年。乾隆《四库全书》录存《百夷传》书目。
《百夷传》全书共3000余字,结构严谨,用词精准、简洁,行文流畅,铿锵有节,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试摘录数段如下:"自汉以来,于中国或服或叛,各有土豪主之,不相统摄";"事有所督,则委官以往,冬去春回";“鞍后奴一人,铜帽花裳,执长钩为疾徐之节,招摇于道,自以为贵”。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学者指出,《[[百夷传]]》可能存在两个版本:一为李思聪著;一为钱古训著[5]。
(2)李思聪还写下数百首诗作,结集为《[[石林诗选]]》。
(3)公元1396年冬,李思聪在都城南京主持首次修纂家谱(桂阳《廖李宗谱》)。并撰《始纂廖李氏族谱序》一文,诫劝廖、李两姓后人,和睦九族, 以期“亲亲而仁民“。序中有云:“知祖宗江右之出处,两姓一本之源流。毋相视如途人,毋骨肉而相残,毋以闺房之言而伤同气之谊,毋以财利之末而贼手足之恩”。序末署:“思聪书于金陵邸舍,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岁腊月”。
== 史籍记载 ==
《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李思聪]]《[[百夷传]]》一卷”
《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洪武)二十八年,缅国王使来言,百夷屡以兵侵夺其境。次年,缅使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等使缅国及百夷。……归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为《百夷传纪》以进,帝褒之。”
《明史》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二十八年,卜剌浪遣使贡方物,诉百夷思伦发侵夺境土。二十九年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谕缅及百夷,各罢兵守土,伦发听命。”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二日:“庚寅,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使缅国及百夷。诏缅国王曰……。思伦发闻诏恐惧,俯伏谢罪,愿罢兵。适其部酋刀干孟叛,思聪等以朝廷威德,谕其部众叛者,稍退。思伦发欲倚使者,以服其下,强留思聪等,又以象、马、金宝为馈。思聪等为书谕却之,谓:“中国不以象、马、金、玉为宝。所宝者,惟忠臣烈士、强兵勇将、孝子顺孙。宜送使者还朝,自此不为侵扰,斯可以明忠君之心。”思伦发大喜,邀思聪等设晏为乐,率其部众送之境上。思聪等还具奏其事,且著《百夷传》纪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以进。上以其奉使不失职,谓其才可用,甚喜之,各赐衣一袭。”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洪武三十年正月十五日:“陞行人司副杨砥,为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行人钱古训为右参议;崔豫为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李思聪为右参议。”
== 同僚赠诗 ==
李思聪出使缅前,朝廷中50位大小官僚(如景 清、[[杨砥]]、刘三吾)等纷纷为赠诗赋文饯行。
赠行人李思聪出使缅甸
景 清
使节驰驱出帝畿,手持纶綍畅皇威。
一尊江上催交旆,万里滇中睹锦衣。
羌焚山河都改色,瘴蛮草木总生辉。
遥知绝域蒙新化,杨柳依依早赋归。
赠行人李思聪出行缅甸
杨 砥
使节悠悠出凤城,春风闲逐马蹄轻。
江淮绿柳摇金嫩,原隰皇华洒露明。
西域立功朝汉室,南夷闻命慕神京。
伫瞻四牡归来日,拜舞天颜喜质成。
赠行人李思聪使缅甸叙
刘三吾
皇一六合,天贞厥符,幅周回,弥天际海,京师西南行万里为滇南,滇南即古昆明。地方广逾万里,恃远梗化。汉武欲穷征之,因凿池长安象,昆明以习战事,远人之难服,若此矧滇南以外哉。
自职方奄有其四履地益,远滇之西南为缅、为僰,率稽颡内附奉朔,惟谨圣朝,计不专制,羁縻而已。欲与声教则治之,不欲与者不强治也。无何两地互相吞噬,缅因使来告急,廷议彼虽化外谊,不忍绝,特为玺书,谕以天道福善祸淫,宜各罢兵守国,安尔黎蒸,遴选进士职行人之官,得李思聪、钱古训往使其地,语以睦邻修好,排难解纷之意,两贤其发摅平昔所蕴,斟量彼中事宜,如汉司马相如之谕巴蜀,唐韩昌黎之使王庭凑,晓之以效,顺之理,震之以仗,义之声.俾缅不生衅,僰不强凌,自保土宇以奉天道,一如制书所谕,归而复命则长卿,昌黎不得专美于前矣。
是行也,思聪请序其前,古训索书其后,因各副所求以致修途,远大之祝倘为千里,任师表则廉顽立懦,可以风动多士,所谓国有老成,人非翁其谁耶。草野间情,每怀此意,为用人者献也。翁向南归黻有诗兹,再次颜字五韵送翁仙驭,并续前叙于左。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人物類]]
公元1363年生,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中举;次年,赐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之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奉明太祖之命出使缅甸国和百夷;当时朝中大臣纷纷赠诗送行。归后,升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参)政。
《明史》第97卷(志73)、第314卷(列传202)、第315卷(列传203),以及《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均有记载;其著作《百夷传》(全文)被收载于《[[续修四库全书]]》中。<ref>[https://wenwen.sogou.com/z/q921034065.htm 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天元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搜狗问问</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a02e24626f35cc17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生平事迹 ==
李思聪是明初杰出的外交家、诗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出生于筱塘村。从小好学,天性慈孝。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参加甲戌科殿试,登金榜二甲第12名,赐“进士出身”。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缅甸国和百夷。
“百夷”系对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民族泛称(或地域称谓)。百夷之西南与缅甸国接壤。据史载,缅甸与百夷“连岁横兵”,互相 敌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 , 缅国王遣使来朝, 控诉百夷首领思仑发,侵夺其境。洪武二十九年复来诉。明太祖命行人司和礼部遴选“素有志操及善于辞令者”作为使臣,平定边乱。行人司首领杨大用(杨砥)举荐了李思聪和钱古训。于是,“帝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谕缅及百夷”。
李思聪与钱古训等,从南京出发, 经保山,过怒江,越高黎共山,到达百夷(此地古称”麓川“);后又乘船行入缅国,宣读大明皇帝的圣谕。 缅王听命,表示愿与思仑发议和。在缅国短暂停留后,李思聪等折回麓川,劝谕思仑发不要兴兵侵缅。此时,恰逢其部下刀干孟反叛, 李思聪等晓以大义,化解[[叛乱]]。 思仑发心存感激,愿罢兵和解,并赠重礼,李思聪等婉言谢绝。思仑发越发诚服,后率兵护送其至怒江边。
此番使缅,跋山涉水,历经数月。南蛮之地,山险水深,路多瘴气,途上的艰辛自不待说;更可怕的是,两军阵前,稍有不慎,即有杀身之虞。尽管如此,李思聪以其崇高的气节和高超的智慧,劝诫百夷,息兵安境。诚所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归朝,李思聪将出使缅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百夷传》一书,上奏朝廷。朱元璋闻之,大喜,特下旨嘉奖,赐衣一袭,擢升为二品,升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参)政。李思聪在出使缅甸的途中,文思才涌,还写就了数百篇诗作,合称为《石林诗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十二月,李思聪卒于官,时年36岁。安葬在故里(今[[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其墓地保存完好。墓旁有四株高大的翠柏及“布政巷”之通道。
== 李思聪主要著作 ==
(1)《百夷传》。此书记载了李思聪在百夷的所见所闻,包括:百夷的地理方位、山川地势、驿舍村寨、社会结构、民族与人种、饮食与婚嫁风俗、军事与生产、礼节与宴乐、宗教与祭祀、物产与珍奇等。本书由于是作者的亲眼见闻,所以,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傣族史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书成,被《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全文收载。景泰,为明代宗年号,公元1450年-1457年。乾隆《四库全书》录存《百夷传》书目。
《百夷传》全书共3000余字,结构严谨,用词精准、简洁,行文流畅,铿锵有节,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试摘录数段如下:"自汉以来,于中国或服或叛,各有土豪主之,不相统摄";"事有所督,则委官以往,冬去春回";“鞍后奴一人,铜帽花裳,执长钩为疾徐之节,招摇于道,自以为贵”。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学者指出,《[[百夷传]]》可能存在两个版本:一为李思聪著;一为钱古训著[5]。
(2)李思聪还写下数百首诗作,结集为《[[石林诗选]]》。
(3)公元1396年冬,李思聪在都城南京主持首次修纂家谱(桂阳《廖李宗谱》)。并撰《始纂廖李氏族谱序》一文,诫劝廖、李两姓后人,和睦九族, 以期“亲亲而仁民“。序中有云:“知祖宗江右之出处,两姓一本之源流。毋相视如途人,毋骨肉而相残,毋以闺房之言而伤同气之谊,毋以财利之末而贼手足之恩”。序末署:“思聪书于金陵邸舍,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岁腊月”。
== 史籍记载 ==
《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李思聪]]《[[百夷传]]》一卷”
《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洪武)二十八年,缅国王使来言,百夷屡以兵侵夺其境。次年,缅使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等使缅国及百夷。……归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为《百夷传纪》以进,帝褒之。”
《明史》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二十八年,卜剌浪遣使贡方物,诉百夷思伦发侵夺境土。二十九年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谕缅及百夷,各罢兵守土,伦发听命。”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二日:“庚寅,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使缅国及百夷。诏缅国王曰……。思伦发闻诏恐惧,俯伏谢罪,愿罢兵。适其部酋刀干孟叛,思聪等以朝廷威德,谕其部众叛者,稍退。思伦发欲倚使者,以服其下,强留思聪等,又以象、马、金宝为馈。思聪等为书谕却之,谓:“中国不以象、马、金、玉为宝。所宝者,惟忠臣烈士、强兵勇将、孝子顺孙。宜送使者还朝,自此不为侵扰,斯可以明忠君之心。”思伦发大喜,邀思聪等设晏为乐,率其部众送之境上。思聪等还具奏其事,且著《百夷传》纪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以进。上以其奉使不失职,谓其才可用,甚喜之,各赐衣一袭。”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洪武三十年正月十五日:“陞行人司副杨砥,为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行人钱古训为右参议;崔豫为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李思聪为右参议。”
== 同僚赠诗 ==
李思聪出使缅前,朝廷中50位大小官僚(如景 清、[[杨砥]]、刘三吾)等纷纷为赠诗赋文饯行。
赠行人李思聪出使缅甸
景 清
使节驰驱出帝畿,手持纶綍畅皇威。
一尊江上催交旆,万里滇中睹锦衣。
羌焚山河都改色,瘴蛮草木总生辉。
遥知绝域蒙新化,杨柳依依早赋归。
赠行人李思聪出行缅甸
杨 砥
使节悠悠出凤城,春风闲逐马蹄轻。
江淮绿柳摇金嫩,原隰皇华洒露明。
西域立功朝汉室,南夷闻命慕神京。
伫瞻四牡归来日,拜舞天颜喜质成。
赠行人李思聪使缅甸叙
刘三吾
皇一六合,天贞厥符,幅周回,弥天际海,京师西南行万里为滇南,滇南即古昆明。地方广逾万里,恃远梗化。汉武欲穷征之,因凿池长安象,昆明以习战事,远人之难服,若此矧滇南以外哉。
自职方奄有其四履地益,远滇之西南为缅、为僰,率稽颡内附奉朔,惟谨圣朝,计不专制,羁縻而已。欲与声教则治之,不欲与者不强治也。无何两地互相吞噬,缅因使来告急,廷议彼虽化外谊,不忍绝,特为玺书,谕以天道福善祸淫,宜各罢兵守国,安尔黎蒸,遴选进士职行人之官,得李思聪、钱古训往使其地,语以睦邻修好,排难解纷之意,两贤其发摅平昔所蕴,斟量彼中事宜,如汉司马相如之谕巴蜀,唐韩昌黎之使王庭凑,晓之以效,顺之理,震之以仗,义之声.俾缅不生衅,僰不强凌,自保土宇以奉天道,一如制书所谕,归而复命则长卿,昌黎不得专美于前矣。
是行也,思聪请序其前,古训索书其后,因各副所求以致修途,远大之祝倘为千里,任师表则廉顽立懦,可以风动多士,所谓国有老成,人非翁其谁耶。草野间情,每怀此意,为用人者献也。翁向南归黻有诗兹,再次颜字五韵送翁仙驭,并续前叙于左。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人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