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增加 1,95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屠呦呦'''(英语:[[Youyou Tu]],{{bd|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浙江]][[寧波]]人,[[祖籍]][[江蘇]][[無錫]],[[中國中醫科學院]]终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
<ref name="Tu-1">[http://news.163.com/15/1005/17/B56B834K0001124J.html 资料:屠呦呦的七项贡献></ref>。這些抗瘧藥為20世纪[[熱帶醫學]]帶來顯著的突破,為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帶來福音,改善了他們的健康狀况,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這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除了溫度是關鍵之外,屠呦呦在自己的出版專著中(2009年)也提到了當時提取青蒿素的一系列實驗過程:「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髮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ref name="Tu-12">[https://kknews.cc/tech/26lzoe.html 屠呦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ref><ref name="Tu-22">[https://news.cnyes.com/news/id/257524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背后的4點疑問]</ref>
[[File: Tu_青蒿素.jpeg|缩略图|left|300px|[https://www.epochweekly.com/b5/451/15691.htm 圖片來源: 屠呦呦的小組發現 黃花蒿的葉子,其體內產生的青蒿素,才能起到最佳抗瘧效果。(新紀元合成圖)] ]]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為中藥所的代表,在全國 “523辦公室” 主持的[[南京]] “中醫中藥專業組” 會議上報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瘧]]、[[猴瘧]]抑制率達100%的結果,引起了全體與會者的關注<ref name="Tu-22></ref>。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ref name="Tu-12"></ref>。
屠呦呦的發現公布後不久,屠的研究小組將青蒿素提物取名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針狀結晶,後改稱青蒿素。
1977 1972 年, 經領導批准,由 屠呦呦帶 頭共3人進行「探路試服」 隊在海南島觀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療效。很可惜 住進 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作 藥所用青蒿素Ⅱ赴海南開展的臨床試用效果很不理想。 臨床試驗。探路試服顯示, 青蒿素Ⅱ沒有毒性 後來 在臨床上的表現卻不那麼令人滿意 ——「效果不好,出現了較明顯心臟毒副作用」。 原計劃的14個病人 所以,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間 只做了8例就 止了 藥所對青蒿素提取的工作進展一直不順,也沒有進一步的 臨床 <ref name="Tu-1222"></ref>。
青蒿素主要產自[[黃花蒿]]和[[大頭黃花蒿]],屠呦呦研究小組的523項目是從黃花蒿提取青蒿素。後來,由[[雲南]]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大頭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主持的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ref name="Tu-12"></ref>。
==='''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回朔到1941年,[[上海]]的[[藥理學]]家[[張昌紹]]就曾嘗試利用中藥[[常山]]治療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流行的瘧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報導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張昌紹於1967年自殺,而另一些原本致力於此的科學工作者正被關牛棚或靠邊站<ref name="Tu-12"></ref>。
 
1972年,參加過南京會議的[[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魏振興]]等人借鑒經驗,應用乙醚及酒精,於1973年11提取出7種結晶,其中第5號結晶因抗瘧有效命名為“黃花蒿素”<ref name="Tu-22"></ref>。
 
1973年4月,[[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的[[羅澤淵]]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並暫時命名為“苦蒿結晶Ⅲ”,后改稱為“黃蒿素”<ref name="Tu-22"></ref>。後來,由雲南省的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大頭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主持的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ref name="Tu-12"></ref>。
1976年,上海[[有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也發現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瘧機理。後來,因青蒿素不溶於油和水,無法使用針劑,對已不能進食的重症瘧疾患者,幾乎束手無策。上海藥物所合成了可以製成針劑的蒿甲醚,那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2001年,WHO將複方蒿甲醚等青蒿素類複方藥物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球範圍內推廣<ref name="Tu-12"></ref>。
 
在這之後,在數十個單位,數百餘位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很短的時間內開發成為一個與以往抗瘧藥化學結構完全不同的抗瘧新藥。這些有效的抗瘧藥,在全球範圍內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ref name="Tu-22"></ref>。
 
==='''拉斯克獎引發的疑問'''===
[[File: Tu_拉斯克獎.jpg|缩略图|right|300px|[https://kknews.cc/tech/26lzoe.html 圖片來源: 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2011年)] ]]
屠呦呦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輓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ref name="Tu-22">[https://news.cnyes.com/news/id/257524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背后的4點疑問]</ref>。拉斯克獎通常是頒發於諾貝爾獎之前;所以拉斯克獎獲獎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高重合率而聞名,被譽為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那時人在中國國內就引發的第一個疑問:「為什麼青蒿素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ref name="Tu-12"></ref>
對於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更有一些質疑她獲得此殊榮的疑問也都出來了<ref name="Tu-22"></ref>。
c)在評論<ref name="Tu-22"></ref>中提到:「此外技術性諾貝爾獎占諾貝爾獎比例也相當多,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尼爾斯·傑尼]]發展了[[單克隆抗體技術]],給人類帶來很多檢測手段甚至治療疾病機會;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奬]]的[[凱利·穆利斯]]發明[[PCR技術]];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合作研發了快速為[[DNA]]定序,極大推動了人類對[[基因]]和[[蛋白質]]的認識。」「屠呦呦獲得諾是由於技術出現突破而獲得了一種新藥,其研究也並不是普遍性的技術。當年青蒿素製備出來后對瘧原蟲有很好的殺傷作用,但是具體的原理是什麼,能不能根據這個再涉及更多更好的藥物,當時並沒有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沒有提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屠呦呦獲得的是技術性諾貝爾獎。」
* '''技術性'''的成果發現需要藉助儀器和實驗過程一步一步達成的,屠呦呦研究小組的發現 是第一個在黃花蒿裡找到具有抗瘧效果的青蒿素,縱使當時他們的臨床試驗不是很令人滿意,卻是 率先提出青蒿素 供了非常有用 線索 關鍵方法<ref name="Tu-12"></ref><ref name="Tu-22"></ref> ,讓後來的人在做實驗時有依據可循的方向進而改善它。 所以,瑞典皇家科学院和拉斯克獎的評審委員確實具有充分何理由,頒發獎項給第一個發現的屠呦呦。 2. '''青蒿素研究為啥主要貢獻人是屠呦呦?''' 
2. '''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應為屠呦呦?'''
a)有人質疑:「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ref name="Tu-12"></ref> 「正因為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作戰,是全國數家單位共同努力開發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誰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也存在一些爭議。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純化后,屠呦呦並沒有發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結晶臨床試驗結果也很差。據此,雲南與山東兩個小組認為,是他們首先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而他們獲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獨立想出來的。」<ref name="Tu-22"></ref>
* 真相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認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此外,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南京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后進行的。因此,青蒿素的發現應主要歸功於屠呦呦<ref name="Tu-22"></ref>。
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一次公開場合的發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宿,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ref name="Tu-12"></ref>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認為,「青蒿素的發現史,有助於了解中國大科學計劃、大協作的優點和缺點... 兩彈一星是成功的例子,而青蒿素的經驗並不同於兩彈一星。」<ref name="Tu-12"></ref>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