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增加 89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在評論<ref name="Tu-22"></ref>中提到:「物理學理論上的突破多一些,比如獲得過諾貝爾物理的楊振寧和丁肇中。」
* 真相是:若沒有[[吳健雄]]或其他人用實驗証明[[宇稱不守恆]],[[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輩子都不會得到[[諾貝爾物理學奬]]<ref name="Li_Yang">[https://kknews.cc/zh-tw/science/p422zz8.html 1957年吳健雄沒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原因]</ref>。另外,[[丁肇中]]是因為他領導的實驗發現"J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奬]],丁肇中對於理論和實驗都很重視,但他的研究主要是實驗粒子物理,不是理論物理<ref name="Tim_1Tim-1">[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72983 丁肇中獲頒諾貝爾物理獎40週年專題]</ref><ref name="Tim_2Tim-2">[http://www.hk-phy.org/history/chi/ting.html 物理史話 -- 丁肇中的故事]</ref><ref name="Tim_3">[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3_05/31/25941670_0.shtml 丁肇中:第一次在诺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ref>。再説,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的[[史蒂芬·霍金]]在他生前最有名的[[黑洞]]理論,並沒有為他贏得諾貝爾獎,因為沒有實驗証據<ref name="Hawking_1">[https://kknews.cc/zh-tw/science/65gaey3.html 為什麼霍金拿不到諾貝爾獎?]</ref>。事實上,理論和實驗是同等重要,但一個理論要成立,是需要實驗來驗證。
c)在評論<ref name="Tu-22"></ref>中提到:「此外技術性諾貝爾獎占諾貝爾獎比例也相當多,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尼爾斯·傑尼]]發展了[[單克隆抗體技術]],給人類帶來很多檢測手段甚至治療疾病機會;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奬]]的[[凱利·穆利斯]]發明[[PCR技術]];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合作研發了快速為[[DNA]]定序,極大推動了人類對[[基因]]和[[蛋白質]]的認識。」「屠呦呦獲得諾是由於技術出現突破而獲得了一種新藥,其研究也並不是普遍性的技術。當年青蒿素製備出來后對瘧原蟲有很好的殺傷作用,但是具體的原理是什麼,能不能根據這個再涉及更多更好的藥物,當時並沒有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沒有提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屠呦呦獲得的是技術性諾貝爾獎。」
2. '''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應為屠呦呦?''' <br>
有人質疑:「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ref name="Tu-12"></ref> 「正因為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作戰,是全國數家單位共同努力開發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誰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也存在一些爭議。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純化后,屠呦呦並沒有發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結晶臨床試驗結果也很差。據此,雲南與山東兩個小組認為,是他們首先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而他們獲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獨立想出來的。」<ref name="Tu-22"></ref>
* 真相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認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此外,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南京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后進行的。因此,青蒿素的發現 主要歸功於屠呦呦<ref name="Tu-22"></ref>。
=='''為什麼屠呦呦當長不上院士?'''==
3)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后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裏行間看不到 “523” 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鬥,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
4)國際上有許多獎項是頒給第一個發現者或者是某個實驗的領導者,被也界公認國際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奬即是一例,此奬䨃被批評為何得主限制在三人以下<ref name="Nobel_1">[https://kknews.cc/zh-tw/news/grap3pl.html 諾貝爾獎的規則該改一改了]</ref>,其評審委員或許體悟到一些事實:「若沒有第一個發現者,後面追趕上來的人就沒法源可依循;一個實驗團體若沒有領導者,在關鍵時刻就難以決擇方向。」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即是很好的例子,他所領導的實驗團隊發現"J"粒子,而他即是此團䧘的領導者<ref name="Tim-1"></ref>。而上面也提到了青蒿素的發現要歸功於屠呦呦<ref name="Tu-22"></ref>,她是她那個小組的組長,而她的小組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具抗瘧性效果的<ref name="Tu-22></ref>。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