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增加 45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3)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后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裏行間看不到 “523” 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鬥,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
國際上有許多獎項是頒給第一個發現者或者是某個實驗的領導者,被 界公認國際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奬即是一例,此奬䨃被批評為何得主限制在三人以下<ref name="Nobel_1">[https://kknews.cc/zh-tw/news/grap3pl.html 諾貝爾獎的規則該改一改了]</ref>,其評審委員或許體悟到一些事實:「若沒有第一個發現者,後面追趕上來的人就沒法源可依循;一個實驗團體若沒有領導者,在關鍵時刻就難以決擇方向。」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即是很好的例子,他所領導的實驗團隊發現"J"粒子,而他即是此 實驗 的領導者<ref name="Tim-1"></ref>。而上面也提到了青蒿素的發現要歸功於屠呦呦<ref name="Tu-22"></ref>,她是她那個小組的組長,而她的小組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具抗瘧性效果的團隊<ref name="Tu-22></ref>。 除了上述反對理由外,甚至還有人就屠呦呦的個性作批判。例如: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屠呦呦除了 “不善交際”,還 “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ref name="Tu-22"></ref>。這或許是所謂的『人紅是非多』。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