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毓汶

增加 4,54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孙毓汶'''({{bd|1833年||1899年|catIdx=S}}),字'''莱 ''' 号'''迟 號遲 ''' [[ 东]][[济宁]] 東濟寧 人, 清朝 末年政治人物 孫玉庭大學士的孫子,戶部尚書孫瑞珍次子。擅鑑書畫, 工書法, 南溪包弼臣出其門
==生平==
[[户部尚书]][[孙瑞珍]]次子。[[咸丰]]六年(1856年)[[榜眼]],授[[编修]],侍读学士。咸丰十年,以在籍办团抗捐被劾,革职遣戍,为[[恭亲王]]深恶痛绝。[[同治]]元年(1862年),以输饷复原官。[[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北圻远征]]),策划[[醇亲王]]复出,排挤恭亲王,促使[[慈禧]]尽撤全班军机大臣,孙毓汶以[[工部]]左[[侍郎]]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当时清议纷嚣,孙出[[张佩纶]]、[[陈宝琛]]等会办南北洋、闽海军务,令清流气燄顿敛。十四年,授[[吏部]]右侍郎。十五年,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十九年,转[[兵部尚书]]。二十年,中日媾和,结纳[[李鸿章]],力主战不可恃。二十年,[[恭亲王]]复入军机处,孙以病乞休。二十五年卒,諡'''文恪'''。
他與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同榜進士,更為特殊的是,翁是那一榜的狀元,而他屈居其後,為第二名榜眼。 其時,恭、醇二位親王爭柄國政,孫 毓汶 以「權奇饒智略」見稱,他假醇王之力,將恭王一系,包括翁同龢,全部驅逐出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事件。 ===舉辦團練,以抗捐被劾,革職遣戍===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典試蜀中, 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八年,[[孫毓汶]]的父親[[孫瑞珍]]病逝,這一年,賞孫毓汶翰林院侍讀銜。咸豐十年(一八六○年), 原籍舉辦團練,以抗捐被劾,革職遣戍。为[[恭亲王]]深恶痛绝。 ===以捐輸糧餉,官復原職===同治元年,孫毓汶以捐輸糧餉,官復原職。同治三年,孫毓汶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治五年, 察大考。孫毓汶由洗馬擢侍講學士,署日講起 注官。同治六年,累遷為侍講學士,入值南書房。同年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同治十三年,孫毓汶任福建安徽學政。考試公允、拔取公平。光緒元年,孫毓汶丁母憂,四年,服闋,起複原官。光緒五年,孫毓汶遷為詹事府詹事。出任安徽學政。光緒七年二月,赴江南等省辦事,回朝後改工部右侍郎。光緒八年,改左侍郎兼署倉場侍郎。 ===中法戰爭爆發,恭王去,醇王進===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當時朝廷上的清流黨人認為恭王總持國政,一無善策,對其備加攻訐。慈禧對恭王亦不滿意,就藉機革除他的一切差使,與恭王同事的李鴻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罷黜。恭王去,醇王進。孫毓汶是醇王的謀主,遂入直軍機。光緒十一年六月,孫毓汶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翌年,官為工部侍郎,出任會試主考官。光緒十四年,孫毓汶轉任吏部右侍郎。光緒十五年,擢升刑部尚書,賞太子太保銜。毓汶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與李蓮英結蘭譜,得以偵探內宮消息,視皇上(光緒)如虛器焉”。而孫毓汶自甲申入軍機處,當國十年,權力特重。醇王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孫毓汶以刑部尚書出任會試主考官,授軍機大臣。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 光緒十九年,任順天鄉試主考官。晉陞為兵部尚書。 ===李鴻章簽《馬關條約》, 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事發生,[[李鴻章]]簽《馬關條約》,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同年十月,前線敗報頻傳,慈禧不得已召見年過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對外交涉,會同辦理軍務。半個月後,孫毓汶就被光緒帝革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卒,予諡文恪。 ===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不久,恭王病死。[[ 丞相胡 ]] 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成為朝臣的領袖。甲午戰爭慘敗直接引發的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來說是一次空前深刻的變革。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他力主變法維新,為門生天子光緒帝擬定並頒發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定國是詔》,揭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由於觸犯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為此被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餘恨未消,又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與孫毓汶最後皆抑鬱以死===翁同龢與孫毓汶最後皆抑鬱以死,這對老冤家估計到了地下相見時,一定相對無語,情何以堪。 ==殿試競爭狀元,欲使孫毓汶獨占鰲頭,因此便生一計== 翁同龢與孫毓汶都極有才華,均為時人所稱道。咸豐六年的殿試競爭狀元者,其實就是翁同龢與孫毓汶兩人,這兩人都志在必得。孫家欲使孫毓汶獨占鰲頭,能與孫毓淮成為“兄弟狀元”,留下一段佳話,只怕狀元給翁家搶去了,因此便生一計。當時,凡赴試者離殿廷較遠的,在殿試前夕,多寄宿在朝門附近。翁、孫兩家都是顯宦,又是世交。孫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離較遠。殿試前夕,孫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飯後,孫父孫瑞珍即囑咐兒子孫毓汶早些睡覺,自己則以長輩身份對翁同龢殷勤款待,頻頻勸酒。席散之後,孫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書齋裡,把殿試的規例不厭其詳地一一指點,直到深夜,才讓翁同龢回房休息。孫瑞珍 称绳匠胡 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進入試場,翁 龢覺得全身無力,昏昏欲睡. 正在無奈之際 或菜市 忽然想起身上帶來兩支人參,遂馬上放入 胡同)12号 中咀嚼,翁頓時覺得精神十足,執筆直書,無一敗筆。幸得兩支人參救急提神,終使翁高中狀元 该胡 於是人皆稱翁 今已拆除 龢為“人參狀元” <ref>[http://www.lishiweb.com/m/view.php?aid=38027 清朝同治帝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為何被稱為“人參狀元”?]</ref> 
==参考文献==
72,7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