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55.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 較舊編輯
列夫·托尔斯泰 (苏联)
移除 7,521 位元組
,
5 年前
重定向页面至
托尔斯泰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外文名 =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 图像 =
[[|缩略图|center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28|9|9|}}
| 出生地点 = 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10|11|20|}}
| 国籍 = 俄罗斯
| 别名 =
| 职业 = 油画<br>俄国作家<br>小说家,评论家,哲学家
| 知名作品 =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 夫·托尔斯泰作品列表 ==
== 作品影响编辑 ==
===== 文学影响 =====
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性格发展合情合理,他的这一艺术手法后来被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尔斯泰的另一杰出的艺术才华,即“道德情感的纯净”,在《战争与和平》中有突出体现。与对道德情感的描写相关的,还有托尔斯泰的道德学说,即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在托尔斯泰晚年最终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博爱、不以暴力抗恶、自我完善等,在《战争与和平》中已有鲜明体现。 [2]
在整个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俄国文学史家米尔斯基曾说:“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属于俄国也属于欧洲,这在俄国文学中独一无二。”
一方面,这是一部由俄国人创作的反映俄国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它刚一面世,便令欧洲和全世界的读者感到新奇、震撼。人们既津津乐道于小说中的人与事,也为小说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所倾倒,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部小说竟然出自此前在欧洲似乎并非主流的俄国作家之手。《战争与和平》构成了俄国小说乃至整个俄国文学崛起的标杆。
另一方面,这部作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之高峰的俄国小说,却又最具有全人类性。就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一首宏伟的俄国贵族的“英雄田园诗”,同时它也在抒写整个人类的爱与恨,生与死,战与和;就形式而言,它综合性地继承了之前欧洲小说的丰厚传统,将长篇史诗这一艺术体裁发展到极致。 [2]
衍生作品
1956年上映的电影版本《战争与和平》,获得第14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14]
1968年,前苏联将《战争与和平》拍成长达六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影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金奖、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和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5]
1972年,英国BBC拍摄长达20集的电视剧《战争与和平》。
2007年,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西班牙合拍电视剧《战争与和平》,被中国央视引进后剪为9集播出。
2016年1月14日,英国BBC重新制作6集《战争与和平》。 [16]
苏联音乐巨匠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史诗剧作《战争与和平》。
#redirect
[
17]
== 作者背景 ==
1860年,托尔斯泰在国外旅行期间,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遇见了一位远亲、从西伯利亚流放地被赦免回来的著名十二月党人谢·格·沃尔康斯基。同沃尔康斯基的长谈使作者产生了创作一本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的想法。1861年3月26日,他在布鲁塞尔写信给赫尔岑表示,他4个月前开始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从西伯利亚回来的十二月党人。他写的这个十二月党人应是一个狂热者、神秘主义者、基督徒。十二月党人用严厉的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眼光来衡量新俄罗斯。作者给屠格涅夫读了开头,最初几章受到了他的赞成。小说只写了三章就放弃了。
1863年,托尔听泰又重新动手接着写下去。作品的开头部分共有十五种草稿。最初一份草稿的标题是《三个时期》。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三部曲(即1812年,1825年和1856年)。这个开头,他放弃了。开头部分的第小二稿题目是“从一八〇五年到一八一四年——列·托尔斯泰伯爵的长篇小说(一八〇五年,第一部)”。从这稿开始,托尔斯泰才形成了一个想法:写一部俄国同拿破仑交战时期的历史小说,预计要写几部,第一部称《一八〇五年》。后来托尔斯泰又写了三稿。第十五稿才是读者读到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
[
5]
== 历史背景 ==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当时,沙皇政府由于在克里木战争期间遭到军事火败而削弱,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并实行了一些自由主义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义失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也在这时被赦免。 [5]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社会正礼崩乐坏,疾速地向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迈进。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上下求索,托尔斯泰终于推出《战争与和平》。
在19世纪初,俄国经历了两次对拿破仑军队入侵的反击。那是两场正义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俄国人民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不分贫富贵贱,甚至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敌忾,有力地阻击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挫败了拿破仑的征服。托尔斯泰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要解决自己的社会走向问题,有必要回到这段历史当中去,回到这段历史当中那种上下一起努力的奋斗当中去,因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
== 人物影响编辑 ==
林中不显眼的托尔斯泰墓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
托尔斯泰
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 人物评价编辑 ==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 [11
]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12
]
== 参考文献 ==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9285189/<br>
https://baike.baidu.com/item/
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51500
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wNDM2ODIxMg==.html
Seaweed
巡檢員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