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彼得·蓋伊

增加 57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历获各种研究奖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学奖等。其著作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重要奖项。 <ref>[http://book.kongfz.com/105679/420751498/?ref=tan 《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美)彼得·盖伊], 孔夫子旧书网,2005-08 / 1 / 2005-0</ref>
作为后代的文化史家,盖伊既继承了传统,又发明出自家的擅长之处。他同样倡导“运用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探讨弗洛伊德对 [[ 德国 ]] 文化及史学研究之影响。其论著《启蒙运动:一种解释》、《魏玛文化》等均堪称具有典范意义。 
而对于盖伊(Peter Gay)《启蒙运动:一种解释》(1966-1969)也有这样的评价:有关反宗教的美德,虽显得巧舌如簧,但都是些空洞无物的滥调。盖伊先生可以和最无耻的诡辩者相媲美。
== 个人作品 编辑彼得·盖伊代表作《启蒙时代》== 彼得·盖伊代表作《启蒙时代》两卷本《启蒙时代》被公认为20世纪对启蒙运动作出整体诠释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系列是盖伊晚期最重要作品。   彼得·盖伊探究了现代社会秩序与商业文化源头的19世纪布尔乔亚阶层的观念转变,主题广泛涉及性爱、暴力、自我认知、教育理念、文学艺术等诸多精神与文化领域,展现出一幅构建于人类基本经验下的全景式时代画卷。 <ref>[1http://www.cssn.cn/zx/zx_gjzh/zhnew/201503/t20150331_1568303.shtml 《感官的教育》中译本:展现全景式时代画卷] ,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03月31日</ref> 彼得·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启蒙时代》。18世纪的启蒙运动标志着现代的开端,于其时,对科学方法、理性以及进步的信仰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   进入20世纪,启蒙运动则受到了苛刻地批评,批评者称其怀有明显的、过分简单的乐观主义。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追根溯源,对启蒙运动的成就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彼得·盖伊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在上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盖伊首先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古代异教思想家作为资源,以摆脱自身所继承的基督教文化遗产。   在盖伊生动、灵巧地叙事下,一卷极其细密的启蒙思想纹理图徐徐展开, [[ 伏尔泰 ]] [[ 狄德罗 ]] [[ 孟德斯鸠 ]] [[ 卢梭 ]] 等一大批启蒙哲人活跃其上。他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伟大纲领之下,同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又战又和。   令人尊崇的古代、可憎的 [[ 基督教 ]] 以及新近浮现的现代,这三者之间紧张的互动,既决定了启蒙哲人在身份认同上的最大危机,也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方式。 他陆续创作了数量巨大的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著作,以至于他所谓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几乎每十年就一变 。<ref>[http://sh.people.com.cn/n/2015/0515/c357189-24867247.html 彼得·盖伊的代表作几乎十年一变], 人民网,2015年05月15日</ref> 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他的代表作是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启蒙时代》,这两卷本的启蒙运动史,被公认为20世纪对启蒙运动作出整体诠释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1980年代则是《弗洛伊德传》,展现了盖伊在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这两个方向的研究  1990年代,他那五卷本的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问世,又取代了前两者,这部关于19世纪布尔乔亚阶层文化经验的史作,被人称道为是一部需要“一位拥有十足的勇气和广阔知识的当代史学家”,以其“取用不竭的精力、耐心和奕奕之精神”来完成的“庞大且令人感到兴奋的、有野心的计划”、“重要的历史书写工程”。 <ref>[2http://sh.people.com.cn/n/2015/0515/c357189-24867247.html 彼得·盖伊的代表作几乎十年一变] , 人民网,2015年05月15日</ref> == 个人生活 编辑==  人生中的两次“难民经验” 2007年,《波士顿环球报》记者 [[ 凯特·伯里克 ]] 曾在彼得·盖伊位于曼哈顿的家中采访这位历史学家,这时盖伊已是83岁高龄,此次访问也是他退休之后为数不多的一次媒体亮相。 彼得·盖伊是出生在德国的 [[ 犹太人 ]] ,青年时期在纳粹德国度过,后来为了逃离纳粹迫害和家人一起逃往了美国。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的难民经验。   一到美国,盖伊就全身心地致力于学术研究。在 [[ 哥伦比亚 ]] 大学任教后,盖伊的第一份教职是公共法律和行政,任教八年后才转至历史系。   他自嘲说:“这个转变并不如前次攸关性命,但它却是我生命中的第二次‘放逐’——如果这对我是个恰当的词汇。   这份工作刚开始时,便让我十分满意。很快我感觉到,事业上的这种转变,对我而言,就像是回到家了一样。” <ref>[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0757 史学家彼得·盖伊:我是工作狂,但我相当快乐] , 澎湃网,2015-05-13</ref>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 古代军政 文学 人物]] [[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1923年出生]]
[[Category:歷史學家]]
3,2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