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苏轼

增加 41 位元組, 5 年前
自请出京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 [[ 苏轼 ]] 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 [[ 苏轼 ]] 的过失。 [[ 苏轼 ]] 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 [[ 杭州 ]] [[ 通判 ]] 、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 [[ 知州 ]]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 [[ 徐州 ]] [[ 知州 ]] 、元丰二年四月调往 [[ 湖州 ]] [[ 知州 ]]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ref>[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6/09/09/019346984.shtml 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与苏轼的友情],辽宁文艺频道网,2016-09-09</ref>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ref>[https://so.gushiwen.org/ziliao_371.aspx 苏轼乌台诗案],古诗文网</ref>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