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苏轼

增加 56 位元組, 5 年前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 [[ 苏轼 ]] 四十三岁,调任 [[ 湖州 ]][[ 知州 ]]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 [[ 苏轼 ]] 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 [[ 御史台 ]] 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 [[ 北宋 ]] 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ref>[https://so.gushiwen.org/ziliao_371.aspx 苏轼乌台诗案],古诗文网</ref>
[[ 乌台诗案 ]] 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 [[ 苏轼 ]] [[ 王安石 ]] 当时退休 [[ 金陵 ]] ,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 [[ 王安石 ]] “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 [[ 黄州 ]]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 [[ 赵匡胤 ]] 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 苏轼 ]] 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