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
次編輯
變更
伯特蘭‧羅素
,→羅素的和平運動
羅素曾經說:“我絕不會為了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這句話體現了費邊社成員的性格:費邊主義者就是懷疑主義者,不僅懷疑權威,而且也懷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們主張不斷的以現實觀照理論,不斷辯論,不斷修正對社會的認識。
1948年11月20日,在對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驚人地指出, [[ 美國 ]] 應該先發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用核武器徹底摧毀 [[ 蘇聯 ]] ,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1954年氫彈爆破成功,羅素進一步意識到核武器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1954年4月,羅素髮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佈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除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簽字外,[[湯川秀樹]]和[[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學家都在宣言上簽字。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游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 [[ 越南 ]] 戰爭,和[[讓-保羅·薩特]]一起於1967年5月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來稱為 “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在[[肯尼迪]]遇刺事件發生後,羅素是最早幾個對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異議的人之一,並羅列出了案件的16個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