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隅良典

增加 5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大隅良典_fig_v1.jpg |缩略图|right|310px|[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6692 圖片來自:2016諾貝爾生醫獎:細胞自噬和大隅良典的酵母菌] ]]
'''大隅良典'''( 日語:おおすみ よしのり, 英語:Yoshinori Osumi,{{bd|1945年|2月9日| }}),[[日本]]分子 [[ 細胞 ]][[ 生物学 ]] 家。現任[[東京工業大学]]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第6位[[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ref name="Yoshinori-01">[https://www.u-tokyo.ac.jp/focus/ja/articles/t_z1402_00004.html 大隅良典先生に「東京大学特別栄誉教授」の称号を授与 ]</ref>等職。
2016年[[大隅良典]] 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ref name="YoushinoriYoshinori-0102">[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035017.aspx 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獨得,中央社]</ref>,他是歷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39位單人得主,也是繼2015年獲獎的[[大村智]]後,第4位拿下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科學家;他71歲的年紀,也遠高於歷年來得主的平均年齡58歲,相當不容易。<ref name="Yoshinori-0203">[https://www.storm.mg/article/173404 大隅良典:科學工作不一定能成功,勇於挑戰的精神很重要 ]</ref>
* '''坎坷的研究經歷,曾因成績不合格無法畢業'''
* ''' 「搞科學的宮崎駿」, 一頭栽進冷門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肯定'''
* '''大隅良典為何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青睞? '''
* '''大隅的「細胞自噬」和「吃飯要吃七分飽」,「細胞的代謝,讓人更長壽」有何相關連?'''
* ==''' 坎坷的研究經歷,大器晚成'''==[[File: Toshinori_GoChiJun.jpg |缩略图|right|300px|[ https://kknews.cc/zh-tw/news/vqxv82.html 圖片來源: 大隅良典(左)和宮崎駿(右)] ]]2016年第一個諾貝爾獎,是由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獨得,獲獎理由是,他多年來的研究為人們揭示了[[細胞自體吞噬]](細胞自噬)的機制。 在鏡頭下,大隅良典看上去遠比實際要年輕。他那自二十多歲在[[美國]]留學時就保有的「專屬"鬍鬚"標誌」,在日本,有人叫他「搞科學的[[宮崎駿]]」! 
=='''[[大隅良典]] 與 [[細胞自噬]]'''==<ref name="Nobel_Med_2016_En"/><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1"/><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3"/>
* 細胞的「自噬作用」(以下或稱「[[細胞自噬]]」)是細胞對於自己的胞器進行分解、回收的機制。「[[自噬作用]]」機制:
** 它能移除存活時間長的[[蛋白質]]、[[巨分子複合體]]、以及已退化或受損的胞器;
** 它能調控飢餓狀態下細胞內非重要成分的消化及再利用,以及參與移除細胞某些成分以提供空間給新成分的各種生理過程;
** 它是清除入侵[[微生物]]及毒性[[蛋白質]][[聚合物]]的重要[[細胞]]機制,因此在[[感染]]、[[老化]]、及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 [[大隅良典]]在1988年開始經營實驗室後,專注在研究[[酵母菌]]中負責降解[[蛋白質]]的[[液泡]],而這個機制就相當於人體中的[[溶酶體]]。
** 1992年, [[大隅良典]]的實驗成功證明了[[酵母菌]]內存在[[細胞自噬]],並在1992年發表了這個重大的突破。
** 在[[酵母菌]]中分析了[[細胞自噬]]的機制後,仍有個問題存在。其他的生物體是否也有類似的機制去調控呢?其實,在我們的細胞中存在著幾乎一致的機制。
* [[細胞自噬]]利用清除和回收細胞內的物質機制,去調控重要的生理功能。[[細胞自噬]]若受到干擾,可能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 和 其他在老年好發的疾病。[[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亦可能會造成[[遺傳疾病]]。而不正常的[[細胞自噬]]機制也與[[癌症]]有關。如今有許多研究正在研發以[[細胞自噬]]為標的的藥物以對抗許多的疾病。
=='''大器晚成的[[大隅良典]]'''<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
* 然後同年(2009)轉至[[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綜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機構擔任特聘教授至今。因此,他曾感慨地說,若當初沒有離開[[東京大學]],也許無法完成這些有關「[[細胞自噬]]」重要的發現。
 
 
 
=='''[[大隅良典]] 與 [[細胞自噬]]'''==<ref name="Nobel_Med_2016_En"/><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1"/><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3"/>
* 細胞的「自噬作用」(以下或稱「[[細胞自噬]]」)是細胞對於自己的胞器進行分解、回收的機制。「[[自噬作用]]」機制:
** 它能移除存活時間長的[[蛋白質]]、[[巨分子複合體]]、以及已退化或受損的胞器;
** 它能調控飢餓狀態下細胞內非重要成分的消化及再利用,以及參與移除細胞某些成分以提供空間給新成分的各種生理過程;
** 它是清除入侵[[微生物]]及毒性[[蛋白質]][[聚合物]]的重要[[細胞]]機制,因此在[[感染]]、[[老化]]、及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 [[大隅良典]]在1988年開始經營實驗室後,專注在研究[[酵母菌]]中負責降解[[蛋白質]]的[[液泡]],而這個機制就相當於人體中的[[溶酶體]]。
** 1992年, [[大隅良典]]的實驗成功證明了[[酵母菌]]內存在[[細胞自噬]],並在1992年發表了這個重大的突破。
** 在[[酵母菌]]中分析了[[細胞自噬]]的機制後,仍有個問題存在。其他的生物體是否也有類似的機制去調控呢?其實,在我們的細胞中存在著幾乎一致的機制。
 
* [[細胞自噬]]利用清除和回收細胞內的物質機制,去調控重要的生理功能。[[細胞自噬]]若受到干擾,可能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 和 其他在老年好發的疾病。[[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亦可能會造成[[遺傳疾病]]。而不正常的[[細胞自噬]]機制也與[[癌症]]有關。如今有許多研究正在研發以[[細胞自噬]]為標的的藥物以對抗許多的疾病。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ref name="Nobel_Med_2016_En"/><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1"/><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2"/><ref name="Nobel_Med_2016_Ch3"/>==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