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隅良典

移除 8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當時日本的科研環境不太好,可以選擇的研究所職位很少。無奈之下,他拿著東京大學恩師[[今堀和友]]的推薦信,遠渡[[太平洋]]到[[美國]],進入[[洛克菲勒大學]]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3年(1974-1977年間)。
那時的埃德爾曼不僅長得帥,還道行高深,有很高的科研成就。他是197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獲獎的時候才34歲,是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11)
大隅來到 美國 的3 的第一年,1974 ,大隅並沒有好成績,也許是還在摸索自己 研究方向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比利時]]的科學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 慶幸 他是[[溶酶體]] 發現者,也 ,與此同時找到了日後奠定他研究基礎的材料 —— 第一個提出「[[ 酵母菌自噬]] 」這個名詞的人
在美國的3年,看似前途大好的大隅並沒有好成績,也許是還在摸索自己的研究方向。不過或許是迪夫激發他一些想法,此時他找到了奠定他日後研究基礎的材料 —— [[酵母菌]]。<ref name="Yoshinori-11"></ref><ref name="Yoshinori-12"></ref><ref name="Yoshinori-13"></ref>
進入197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洛克菲勒大學]]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3年(1974-1977年間)。
在大隅來到美國的這一年,1974年的諾獎被授予了比利時科學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Duve)。他是溶酶體的發現者,也是第一個提出「自噬」這個詞的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qxv82.html
11, 12,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