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胡乔木

增加 1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逝世日期 :1992年
毕业院校 : [[ 清华大学 ]] [[ 浙江大学 ]] 肄业
儿子: [[ 胡石英]]
==人物简介==
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北平(今北京)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中共 [[ 江苏省 ]] 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
1937年到 [[ 延安 ]] ,历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委员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
1941年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8年和1949年先后担任 [[ 新华总社 ]] 社长和新闻总署署长。
195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 [[ 毛泽东 ]] 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总编辑委员会主任。
曾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著作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一、二、三卷胡乔木女儿回忆父亲:被毛泽东点名成为秘书。
1930年下半年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与领导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在盐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宣传组织活动,主编 [[ 《海霞》 ]] 等进步文艺刊物。
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底在浙江大学学习时,组织秘密读书会,传播进步的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知识,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36年至1937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临时委员会宣传部长,是党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胡乔木同志于1937年7月到达延安。在抗日战争初期,先后在中央宣传部、战时青年训练班和中央青委工作,任青训班负责人、中共中央青委委员、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主编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向奔赴延安的大批进步青年和边区青年进行革命教育。从1941年2月起,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继续到1966年6 月“ [[ 文化大革命 ]] ”爆发以前。
在延安工作期间,他协助毛泽东同志编辑供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和研究党史用的《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重要历史文献。
他参加起草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他在党中央政治局主持下撰写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文章,在重大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上深刻有力地阐明党中央的主张,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历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为 [[ 《人民日报》 ]] [[ 新华社 ]] 撰写过许多重要社论和新闻,为新闻出版队伍的建设作出很大努力。他也是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推进者,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副主任,对于推动上述有关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影响。
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的错误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他在党中央领导下起草的一些重要文件,对制止和纠正当时已经发现的错误起了一定作用。
在“ [[ 文化大革命 ]] ”中,胡乔木同志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在逆境中他仍孜孜不倦地阅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积极投入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全面整顿工作,主持修改《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和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等重要文件,为坚持贯彻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批判”四人帮”的极左思潮作出艰苦的努力。
粉碎“ [[ 四人帮 ]] ”后,胡乔木同志在揭发批判 [[ 林彪 ]] [[ 江青 ]] 反革命集团罪行的同时,全力支持 [[ 邓小平 ]] 同志批评“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进行了坚决而有成效的斗争。   他在1978年10月国务院务虚会议上发表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讲话,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了初步的理论论证,他列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负责全会的文件起草工作,为实现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次全会上,他被重新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任中央副秘书长。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他继续负责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和对理论工作的指导。
1980年至1981年,他在邓小平等同志主持下,负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接着又负责起草十二大的重大文件。
十三大以后,他退居二线,仍积极关心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政策的实施,关心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积极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胡乔木同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历任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亲自编辑 [[ 《毛泽东诗词选》 ]] 新编本。他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 [[ 《邓小平文选》 ]] 等著作。
他不顾体弱多病,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时,他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他一生的最后一篇力作。他提议撰写和参与审定的 [[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 ,对推动党史的教学、研究和宣传发生很大影响。
胡乔木同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又先后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
胡乔木同志历来关心文艺工作。他积极倡导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鼓励文艺家们认清历史责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他在1981年8月发表的《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的讲话,对于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胡乔木同志是中共第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政治局委员,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 [[ 《胡乔木文集》 ]] 和他的诗选等。
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博学深思,勤奋笔耕,经过长时期的刻苦磨炼,终于成为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
==人物贡献==
1980 年至1981年,他在邓小平等同志主持下,负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接着又负责起草十二大的重大文件。在这些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中,他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为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分清历史是非,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肯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创立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他对新时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提出的一些建议、得到中央的采纳。十三大以后,他退居二线,仍积极关心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政策的实施,关心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积极支持以 [[ 江泽民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胡乔木与谷羽的如诗爱情。
胡乔木同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历任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亲自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新编本。他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他不顾体弱多病,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时,他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他一生的最后一篇力作。他提议撰写和参与审定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推动党史的教学、研究和宣传发生很大影响。
==主要作品==
[[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胡乔木文集》
[[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诗集 [[ 《人比月光更美丽》]]
==人物评价==
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的李洪林认为胡乔木成功地阻止了中国的改革进程。第一次是1979年胡耀邦提出一个“生产目的”的讨论,胡乔木要求停止讨论,以免引起党内不和。第二次是1980年, [[ 李维汉 ]] 找邓小平谈封建专制主义对党的影响,邓小平同意李维汉的观点,政治局也决定要反封建主义,胡乔木主张先指定几个人研究出个方案,结果束之高阁。第三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革,邓小平的讲话《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非常明确地提到政治改革。正在这时,国际上发生了波兰工人大罢工事件,胡乔木赶紧又写了一封信给邓小平,说要防止 [[ 波兰事件 ]] 在中国重演,要引为殷鉴,结果政治改革就无声无息了。
==后世纪念==
2007年9月5日,“《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书全面客观地评价了首任院长胡乔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设、对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所做的杰出贡献,并对胡乔木一生在理论上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中共党史研究、新闻学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以及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理论造诣均有深入而客观的评介,可说是对胡乔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全面总结。全书30余万字,共三部分,即综述、回忆和文献资料。书中还选取了五幅乔木生前工作照和一幅手迹。
2015年1月,81.5万字的 [[ 《胡乔木传》 ]] 上下册面世。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