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寒山寺

增加 13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寒山寺11.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91008161&di=e4d777fc2097f849f04a9b8351954f68&imgtype=0&src=http%3A%2F%2Fm.tuniucdn.com%2Ffb2%2Ft1%2FG1%2FM00%2F80%2F21%2FCii9EFcXUbqILjqaAARwkzcGM1MAADtLQHrUTcABHCr932_w500_h280_c1_t0.jpg 原图链接][http://www.tuniu.com/tour/210155360 来自途牛网图片]]]
'''寒山寺'''位于 [[ 苏州 ]] 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属于 [[ 禅宗 ]] 中的 [[ 临济宗 ]] 。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 [[ 寒山 ]] [[ 希迁 ]] 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 [[ 张继 ]] 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 [[ 文徵明 ]] [[ 唐寅 ]] 所书碑文残片等。
== 历史沿革 ==
=== 解放前 ===
[[ 唐太宗 ]] 贞观初(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976--983)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洪武年间(1368-1398年)僧昌崇僻建。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文殊、云皋、射渎,其一失。据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
[[ 辛亥革命 ]] 后至1949年,寒山寺亦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无着,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将原藏经楼略事修葺,易名为霜钟阁。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
=== 解放后 ===
1954年原常州接待寺僧演林至寺协助照管香火,寒山寺才又有僧人。同年有苏州名士宋鸿钊者,将其祖传名楼花篮楼施赠寒山寺,移建于碑廊西南隙地,易名为“枫江楼”。
1958年苏州市寺庙集中管理,部分法像被集中到 [[ 西园戒幢律寺 ]] 。隆庆寺龙藏经被调入寒山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寒山寺一度成为造反派刑讯逼供的牢房。佛像、法器、殿阁受损,寺藏文物被查抄。性空法师事先采取保护措施,使碑刻、藏经、罗汉等得以保存。
1978年11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 赵朴初 ]] ,第一次到寒山寺视察并指导修复工作。寒山寺由此开始修复。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举办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 [[ 扬州八怪 ]] 之一 [[ 罗聘 ]] 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 [[ 张即之 ]] 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
[[File:寒山寺钟11.jpg|缩略图|左|[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327/1522119290376703.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8/fjwh_0327/41340.html 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网图片]]]
=== 钟楼 ===
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 [[ 大乘妙法莲华经 ]] 》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
[[File:寒山寺诗碑11.jpg|缩略图|右|[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327/1522119174195831.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8/fjwh_0327/41340.html 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网图片]]]
=== 诗碑 ===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 [[ 枫桥夜泊 ]] 》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 [[ 俞樾 ]] 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 [[ 王硅 ]] 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 [[ 文征明 ]] 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 [[ 郑逸梅 ]] 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 [[ 吴湖帆 ]] 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 藏经楼 ===
[[File:寒山寺33.jpg|缩略图|右|[http://a4.att.hudong.com/52/83/28300142306070148764838040837_f.jpg 原图链接][http://tupian.baike.com/507573/94.html?prd=zutu_thumbs 来自互动百科图片]]]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藏经楼楼屋顶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悟净的雕塑像。一楼内墙壁上嵌有《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的经文(系禅宗)。还嵌有 [[ 董其昌 ]] (1555一1636年,上海松江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等人的书法碑刻。钟楼为二层,八角。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立,正面碑文为 [[ 程德全 ]] 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时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钱额。传说张继诗中的钟就是悬于原来这里的钟楼楼上。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都不是唐代的了,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传说诗人张继去唐时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 花篮楼 ===
[[File:寒山寺44.jpg|缩略图|右|[http://dpic.tiankong.com/08/rj/QJ7101928496.jpg?x-oss-process=style/shows 原图链接][https://www.quanjing.com/imginfo/QJ7101928496.html 来自全景网图片]]]
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 [[ 岳飞 ]] [[ 唐伯虎 ]] 、董其昌、 [[ 康有为 ]] 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大殿前院两侧,有6棵五针松,就是日本爱媛县各界友好访华团(一行26人,团长为爱媛县知事白石春树)的朋友们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 [[ 欧阳修 ]] 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 [[ 范成大 ]] 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 [[ 白居易 ]] 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 于鹄 ]] 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 [[ 温庭筠 ]] 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 古文诗词 ===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