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梁遇春

增加 44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翻译是跨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艺术。翻译大家[[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一文中说: "一个成功的译者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回顾梁遇春短暂的一生,他的确具备一名成功译者的一切素养。十八岁进北大就读英文系,成为[[叶公超]]等一代英语名师的得意门生,广泛涉猎英美文学,沉浸于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学世界。毕业后留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在专业上的出类拔萃。他为人敏感,且具有诗人的情怀。友人[[刘国平]]在《泪与笑·序》里如此评价他:"什么东西都可以在他的脑海里来往自由一有逗留,一副对联,半章诗句都会引起他无数的感想和傅会,扯到无穷远去,与他亲密的人领会这错中错,原谅他,佩服他,引起同感非常曲折深邃……。"
在一篇文章里,他将 "读万卷书"与 "行万里路"进行对比。 他向往古今中外行过万里路的作家与诗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壮丽的篇章。然而他自己的人生路却极其平凡,不外乎福州-北平-上海-北平,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作为学生和助教度过的。因此在他短暂的青春中,他追求探索人生的基础和人生经验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书本,而非生活。平时他看书极其驳杂,堪称博览群书的典范。[[冯至]]在《谈梁遇春》也提到 "他博览群书,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换言之,他的多读深思弥补了自己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缺乏。而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则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那两本广为传诵的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醪集》文章醇厚,文字隽永,被称为新文学的六朝文。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长卷中,《泪与笑》和《春醪集》以其独特的风格曾经大放异彩。<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FWX201923012.htm 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ref>
==翻译风格==
===翻译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距离",这种内心的距离起源于游戏的审美态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意志来处理原来必须一本正经地办理的事情的能力。
<p style="text-indent:2em;">游戏的审美经验教我们"把另一种生活置于我们的近旁,把另一个世界置于我们的[[世界]]的近旁。"就假面舞会这个例子来说,就会导致对三种类型角色的偏爱:骑士、牧人和小丑。"我们的一些客人寻找似乎高于或者低于社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文学传统的三种重要类型就植根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美认同倾向:英雄式的、田园式的和流浪汉式的。梁遇春的这种流浪汉式散文就是基于那种"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当然,耀斯的解释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与中国现代散文作者的整体文化视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创作显然受到过西方散文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他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再加上梁遇春大学时就读于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讨论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小丑式的审美认同表现出读者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的某种渴望,相对于同时代的许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显然是更加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种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关怀,很少有时事和具体社会背景的痕迹,他曾说过"就是把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一笔勾销,我们也希望能够过个有趣味的一生。"(《谈"流浪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小丑那种以个人的表演来自娱或娱他的生存方式,使得他的散文自辟出一片蹊径。<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15cc0ee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3.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15cc0ee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3.html,人文社科 2018-10-13] </ref>
2、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p style="text-indent:2em;">(梁遇春的散文大多数属于"妙手偶得之"之作。他在《醉中梦话(一)》中曾专门以"做文章同用力气"为题写过一段专述,陈述自己的做文观。他觉得胡适之所说的"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未免太正而不邪了,费力气如果是为了矫饰堆砌以迎合读者,还不如随手记下的随笔日记来得[[真实自然]]。"可见有时冲口出来的比苦心构造的还高一筹。" 然而梁遇春主张的随兴写作却并非指不加构思信口胡说,他赞赏的是一种在吃透技巧后的游刃有余状态,"卖力气的理想目的是使人家看不出卖力气的痕迹。"这也就是要先有"妙手",才能把偶然迸发的灵感化为精妙作品。而梁遇春写作的随兴也可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找到痕迹,如他在谈做文章同力气时引用一个记不清姓名的英国作者的话,就直接打个括号说:"名字却记不清了",引了一段英文,又在后面打个括号说:"句子也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吧",丝毫没有为了使文章显得更加完满而细查引文出处的打算;在《醉中梦话(二)》中第四篇干脆就以"这篇是顺笔写去,[[信口开河]],所以没有题目"为题,尽显其率性而为的做文态度。虽然看来似乎稍欠严谨,但却正显示了梁遇春的真实个性(他曾说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有于而热情不足的人)。
<ref>[http://bbs.tianya.cn/post-no16-116044-1.shtml 说说梁遇春,说说好散文,天涯论坛 2007-04-22] </ref>
2、矛盾的言论才是真挚的
<p style="text-indent:2em;">(梁遇春既然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是不会在文章中掩饰自己内心种种矛盾混乱的想法。他在《一个"心力克"的微笑》里谈到人们为何要做"心力克"时说到了自己对于人世的许多苦衷。"自己呢,没有冷淡到能够做清闲的观客,[[隔江观火]],又不能把自己哄住,投身到里面去胡闹一场,双脚踏着两船旁,这时倦于自己,倦于人生,这怎么好呢?",他拿排架子来比人生,"比如,有人排架子,有人排有架子的架子,有人又排不屑计较架子有无的架子,有人排天真的架子,有人排既已世故了,何妨自认为世故的架子,许多架子合在一起,就把人生这个大虚空筑成八层楼台了,我们在那上面有的战战兢兢走着,有的昂首阔步走着,终免不了摔下来,另一个人来当那条架子了。"这种对命运人生的看透或多或少包含了些无奈,但不妨碍梁遇春继续冒着摔下的危险努力构建他自己的[[八层楼台]],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退观一切。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天下只有矛盾的言论是真挚的,是有生气的,简直可以说才算得一贯。矛盾就是一贯,能够欣赏这个矛盾的人们于天地间一切矛盾就都能澈悟了。" <p style="text-indent:2em;">(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后来的略带沉重,[[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如水,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而对于他散文中存在的不足,台湾一位文人这样评论:"作者由于年轻、涉世未深,因此生命的历练,并未达深刻沉练的地步,文章的表现也并非完美无缺。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一窥他努力经营生命的深刻与幽默的企图。对如此[[天才横溢]]的作者的作品,我们是可以用更宽容的眼光来欣赏的。"的确,在短暂的生命中,这个蹈火者散发的[[能量]]和热度,已足以令我们出汗。 == 参考资料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