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枫眠

增加 5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林风眠''',原名林凤鸣, [[ 广东 ]] 梅县人。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 [[ 西子湖畔 ]] 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 《山水》 ]] 、《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林枫眠
}}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现代画家、 [[ 美术教育家 ]]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 [[ 上海 ]] 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famous/linfengmian/ 大师林风眠新浪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 [[ 中国美术界 ]] 的精神领袖。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 [[ 广东省梅县 ]] (古称嘉应州)白宫镇阁公岭村,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 [[ 法国 ]] 留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两人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柯尔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 [[ 巴黎 ]] 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p style="text-indent:2em;">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 [[ 《江畔》 ]] 、《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受到学界泰斗、学院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为弘扬学院林风眠先生的高尚情怀和艺术精神,自2010年起 [[ 中国美术学院 ]] 设立“林风眠奖学金”用于激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对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积极投身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优秀研究生。
<p style="text-indent:2em;">林风眠受 [[ 蔡元培 ]] 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 [[ 齐白石 ]] 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
==作品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林风眠是 [[ 广东梅县 ]] 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 [[ 法国勤工俭学 ]] ,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 [[ 杭州 ]] 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 [[ “林风眠格体” ]] 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 [[ 林风眠 ]] 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人物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 [[ 中国 ]] 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受到学界泰斗、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 [[ 李可染 ]] 、赵无极、朱德群、 [[ 吴冠中 ]] 、王朝闻、 [[ 苏天赐 ]] 等都是学院的杰出代表。为弘扬学院林风眠先生的高尚情怀和艺术精神,自2010年起中国美术学院设立“林风眠奖学金”用于激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对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积极投身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优秀研究生。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 [[ 齐白石 ]] 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之一, [[ 林风眠是艺术教育家 ]]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
==林风眠谈艺录==
<p style="text-indent:2em;">人类所创造的美的对象是艺术,人类所创造的研究美的对象的学问是美学。林凤眠作品美丽是这样能够吸引人的东西!
据心理学家言,美之所以能引人注意,是因为人类有爱美的本能的缘故;人类学者更以各种原始人类的,以及各种存在着的野蛮人类的,如爱好美的纹身,美的饰物,美的用具等,证明了这事实;生物学者亦以各种动植物之以花叶羽毛之美为传种工具的事,把这事实推广到各种 [[ 生物界 ]] 去。<p style="text-indent:2em;">美丽激发了许多古代的名人,为杭州建造了各处的寺塔,雕刻了各处的山石,描写成各种的 [[ 绘画 ]] [[ 诗歌 ]] ,游记,使 [[ 杭州 ]] 更为美丽。
<p style="text-indent:2em;">美丽更激发了各区域以及各种类的现代人,使他们用尽了所有的交通工具,用尽了所有交通工具的能力,或则远涉重洋,或近在咫尺,络绎不绝地到杭州来游玩或居住些时日;到此地,春季则拾掇到处都有的"殷山红",夏季则摘莲花采荷叶,秋季则满觉陇闻桂香簪桂花,冬季到西溪看芦花;离此地,则购一切可以纪念杭州的零星东西归遗亲友,并向他们述说杭州的美丽。
<p style="text-indent:2em;">美学不特研究美的对象,也批评它;美学不特可以批评艺术,也可以拿来评价人类的普遍生活:它可以把知识的对象的真,意志的对象的善,艺术的对象的美,完全统一在一点上。
<p style="text-indent:2em;">近代美学者有一种学说,谓美的范畴有两种:一种是单以个人的立场为出发点的,一种以种族的立场为出发点的。对于后者,以为:人类是合群的动物,离人群我们是不能活命的;反过来说,如果人类或是民族不存在,属于这人类或民族的一人也不能单独存在;美学如果站在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人类本身的生命之保存与持续的立点上说,则不能不把单为个人享乐的美的范畴降低,同时把足为人类全体或 [[ 民族 ]] 全体的享乐的美的范畴抬高。
<p style="text-indent:2em;">照如此说,无论在每个人的思维上,无论在美学的评价上,我们对于美的事物之欣赏,都有舍去一时的或个人的快感,而采取永久的或民族的快感的可能性。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们知道,属于美的,有天然美,人工美,以及创造美之区别。天然美是天生地设不加上些人工而自然美妙动人的;人工美是在天然美之外,加以人工之改造或补充而成;创造美是完全由人类的力量,在固有的美的对象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生的美来的。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现时所流行的,为多数人所喜悦,而特别认定为艺术的,如旧剧,如 [[ 古画 ]] ,如音乐, [[ 雕刻 ]] ,及建筑诸类,我们试一略加思考,便可觉到无限的凄凉!林凤眠作品在我国现代的艺坛上,目前仍在一种"乱动"的状态上活动:有人在竭力模仿着古人,有人则竭力临摹外人既成的作品,有人在弄没有内容的技巧,也有人在竭力把握着时代!这在有修养的作家,自会明见取舍的途径;但在一般方才从事艺术的青年,则往往弄得不知所适从!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从事美术工作已经40年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解放以前。回忆那时美术界的情形,犹如想起一个可怕的恶梦。从前的艺术生涯,美其名曰:在象牙塔中。美术界根本谈不能什么艺术思想,只有混乱和派系纠纷。美术家与时代和生活脱离,对着那一点可怜的作品自我陶醉。而今天,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无论是我们美术家的作品或是从我们身上,都可以感觉到时代的脉搏。
<p style="text-indent:2em;">解放前,画国画的瞧不起西画,画西画的瞧不起国画,进步的或稍有创造性的美术家就受到迫害,美术界内部也互相倾轧,彼此排挤。我还记得1926年我在 [[ 北京 ]] 旧艺专时,想请 [[ 齐白石 ]] 先生到艺专任教,结果校内一群国画教师反对说,如果齐先生从前门进校,他们就从后门出去。这真使人啼笑皆非。
===艺术本质===
<p style="text-indent:2em;">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一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p style="text-indent:2em;">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p style="text-indent:2em;">《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年), [[ 《艺术丛论》 ]] 第20页 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一切社会问题,应该都是感情的问题。
<p style="text-indent:2em;">人类为求知识的满足,所以有哲学之类的科目,为求意志的满足,所以有政治之类的方法;为求感情的充实,故于文哲政法之外,又有艺术。——艺术,一方面创造者得以自满其情感之欲,一方面以其作品为一切人类社会的一切事情之助!
<p style="text-indent:2em;">艺术是创造的冲动,而决不是被限制的;艺术是革新的,原始时代附属于宗教之中,后来脱离宗教而变为某种社会的娱乐品。
<p style="text-indent:2em;"> [[ 托尔斯泰 ]] 的《什么是艺术》书中,谓“艺术好坏的定论,应该了解艺术的人多寡而决断,如多数人懂的,多数人说好的便是好艺术;多数人不懂的,多数人说不好的,便是坏艺术”。这种论调未免失平。如果是这样,艺术家将变为多数人的奴隶,而消失其性格与情绪之表现。 [[ 克鲁泡特金 ]] 批评 [[ 托氏 ]] 这种言论,亦谓其过于偏见。
===艺术的功能===
<p style="text-indent:2em;">艺术把这种魔力挂在他的胸前,便任我们从那一方面,得到那一种打击,起了那一种不快之感,只要遇到了他,他立刻把一种我们所要的美感,将我们不快之感换过去!只要一见到艺术的面,我们操纵自己的力量便没有了,而不期然地转到他那边!
<p style="text-indent:2em;"> [[ 《致全国艺术界书》 ]] (1927年),《艺术丛论》第30页林凤眠作品[1]艺术的第二种利器,是他的力!
<p style="text-indent:2em;">这种力,他没有悍壮的形体,却有比壮夫还壮过百倍的力,善于把握人的生命,而不为所觉!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们应该认定,艺术一方面调和生活上的冲突,他方面,传达人类的情绪,使人与人间互相了解。
<p style="text-indent:2em;"> [[ 水彩画 ]] 如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是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化的中国风的。西洋美术开头就提希腊、罗马,那也是他们的民族传统。时代性,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特点,当时油画严谨,水彩画也工细;后期印象派时,不仅油画有点彩派,水彩也有点彩的。不仅思想方面有,形式也有时代特点。个性,是在民族性、时代性中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个人风格。但一个时代中每个画家总都带有共同的时代特征;而从时代特点看传统,就更可看出它在继承与发展中保持的共同特点和新创。
==人物年谱==
<p style="text-indent:2em;">1900年1岁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11月22日)诞生于 [[ 广东省梅州市 ]] (古称嘉应州)白宫镇阁公岭村。
<p style="text-indent:2em;">1904年5岁
父亲引领临摹 [[ 《芥子园画谱》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7年8岁
入旧制立本学堂,起学名凤鸣。林风眠 [[ 《西湖》]]
<p style="text-indent:2em;">1908年9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14年15岁
高小毕业,考入省立 [[ 梅州中学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18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20岁
梅州中学毕业。告别父老,同 [[ 林文铮 ]] [[ 李金发 ]] 一同赴上海报名参加留法俭学会。
十二月搭乘邮轮安德烈·雷蓬号赴法。同船有 [[ 蔡和森 ]] [[ 蔡畅 ]] [[ 向警予 ]] 及蔡母葛建豪。
[[File:林枫眠1.jpg|缩略图|林枫眠1]]
<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21岁
1月抵述 [[ 法国 ]] 马赛港。做油漆杂工,半工半读,到枫丹白露中学补习法文、数学。从此改名为风眠。
<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22岁
春,入 [[ 法国 ]] 蒂戎美术学院,在浮雕家扬西斯先生门下学习素描。
秋,由扬西斯先生推荐,转入 [[ 巴黎 ]] 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入名家哥罗孟画室学习素描及油画人体。 [[ 扬西斯 ]] 先生收藏了林风眠一幅风景画。
扬西斯先生专程到巴黎看望林风眠。林风眠与留法学生 [[ 刘既漂 ]] 、林文铮、 [[ 王代之 ]] 、吴大羽等组织霍普斯会即“海外艺术运动社”。
<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23岁
油画《秋》入选巴黎秋季展览会。父亲 [[ 林伯恩 ]] 病故。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24岁
春,应熊君锐之邀请,与挚友林文铮去德国游学。
在柏林创作巨幅油画《柏林咖啡屋》、 [[ 《渔村暴风雨之后》 ]] 等作品。与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学生方·罗拉邂逅。
冬,与方·罗拉结婚。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25岁
春,回到巴黎,同罗拉居住 [[ 巴黎 ]] 玫瑰街6号。
5月,参加 [[ 中国 ]] 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当时由驻法公使及蔡元培发起。 [[ 林风眠 ]] 参展作品达几十幅,其中包括油画和国画。展览中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其才华被 [[ 蔡元培 ]] 先生发现。
7月,夫人罗拉生产,不幸难产,染上急病,妻儿一并去逝。
10月,油画《摸索》、 [[ 中国 ]] 水墨画《生之欲》,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26岁
春,以多而优的作品参加在 [[ 巴黎 ]] 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其中《饮马秋水》等数幅作品,由海外收藏家收藏。
秋,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
冬, [[ 蔡元培 ]] 推荐林风眠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偕夫人阿丽丝返国。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27岁
春,同夫人先到 [[ 上海 ]] 。旋即赴 [[ 北京 ]] 国立艺专就职,同时兼教务长、油画系主任。
在艺专举行归国后首次大型个人画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28岁
5月,发起组织 [[ “北京艺术大会” ]] 。发表《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
7月,艺术运动失败后,被免辞北京艺专校长、教授等职。
9月,南下受蔡元培之聘,任国民政府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
12月,蔡元培采纳林风眠提出建立 [[ 江南艺术大学 ]] 的建议,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院提案》,决定林风眠负责等建国立艺术学院,地点在 [[ 杭州西湖畔 ]] 。创作油画《人道》。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29岁
1月,参加 [[ 南京 ]] 《第一届艺术展》,展出 [[ 《人道》 ]] 等作品。
蔡元培偕夫人专程从南京来 [[ 杭州 ]] 参加国立艺术院开学典札。受到学界泰斗、创办人 [[ 蔡元培 ]] 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夏,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
10月,国立艺术学院院刊 [[ 《亚波罗》 ]] 创刊。是年留法归来的 [[ 张道藩 ]] ,欲谋求艺术院之职,被林风眠拒绝。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30岁
1月,“西湖一八艺社”成立。
2月,同林文铮共同制定 [[ 《艺术教育大纲》 ]]
3月,发表 [[ 《中国绘画新论》 ]]
4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展出油画《贡献》、《海》、《南方》,并任评选委员。兼任西湖博览会艺术倌主席,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
<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31岁
暑假与潘天寿赴日考察教育。并在 [[ 日本东京 ]] 举行“艺术运动社”及杭州艺专教授作品展。为《前奏》月刊撰写发刊词。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32岁
春,“艺术运动社”作品在南京举行第三次展览。《亚丹娜》创刊。
5月,蔡元培发表 [[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 ]] ,对国立杭州艺专的创建作了充分肯定。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33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35岁
创作油画 [[ 《悲哀》 ]] [[ 《构图》 ]] 等。
3月,参加国立杭州艺专在上海中法友谊会举行的第四届展览会。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37岁
1月,在蔡元培七十寿辰宴会上,林风眠与沈钧儒、 [[ 黄炎培 ]] 、马寅初、 [[ 于佑任 ]] 等人提出捐款办孑民美育研究院。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冬,在上海公学举行画展,展出油画、国画作品百余幅。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38岁
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先至浙江诸暨、 [[ 江西 ]] ,后到 [[ 湖南长沙 ]]
4月,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在香港大学举办林风眠个人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
<p style="text-indent:2em;">1938年39岁
教育部将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两校合并,迁到 [[ 湖南三沅陵 ]] ,委任力主任委员。
秋,学校改组,被迫解职。辞职后为学生题词“为艺术战”。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40岁
春,在上海法租界法国总会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00幅。由上海经香港、 [[ 海口 ]] 、越南河内、再转往昆明,到达重庆。出任国民政府政治部设计委员,担任抗日宣传任务。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41岁
开始隐居 [[ 重庆嘉陵江 ]] 南岸弹子石破军火库中,潜心创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42岁
潜心研究 [[ 中国画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43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45岁
被邀请到 [[ 重庆 ]] 国立艺专演讲,讲 [[ 中国 ]] 画如何改良(革)问题。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46岁
[[ 潘天寿 ]] 任国立艺专校长,应聘回校任教授。学校实行教室制,林风眠教室的学生有苏天赐等人。
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展出水墨画《猫头鹰》。参加重庆《现代绘画展》,展出作品 [[ 《少女》 ]] [[ 《百合花》 ]]
抗战胜利。随学校回杭州,继续在 [[ 杭州 ]] 任教。与家人团聚。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47岁
在杭州艺专任教,常与傅雷、赵无极来往。画现代美女、猫的水墨画,在 [[ 上海 ]] 法文协会举办个人画展。10幅作品参加巴黎东方博物馆主办的“中国现代画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48岁
辞去教授之职,与夫人、女儿同住 [[ 杭州 ]] 玉泉住宅,潜心作画。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49岁
又被杭州艺专聘任,主持林风眠画室,苏天赐任助教。做学术报告 [[ 《关于毕加索与现代绘画》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52岁
杭州艺专改称 [[ 中央美术学院 ]] 华东分院,林风眠又被迫免职。
<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53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56岁
秋,太太阿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 [[ 巴西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年57岁
出席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的座淡会,并座国画问题。继续独自探索,画戏剧人物。创作《宇宙锋》、 [[ 《南天门》 ]] 等。
<p style="text-indent:2em;">1957年58岁
发表《美术界的两个问题》、 [[ 《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59岁
编著《印象派绘画》由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后因此受批判。下乡深入生活。
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林风眠画集》 ]] ,收入作品12幅。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60岁
发表 [[ 《跨入一个新时代》 ]] [[ 《老年欣逢盛世》 ]] 。数次去舟山渔场写生,创作《捕鱼》。
<p style="text-indent:2em;">1960年61岁
[[File:林枫眠2.jpg|缩略图|林枫眠2]]
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 [[ 中国美术家协会 ]] 第二届理事会主 席: [[ 何香凝 ]] ;副 主 席: [[ 蔡若虹 ]] 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潘天寿傅抱石;秘书长:华君武。他被选为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 捷克斯洛伐克 ]] 布拉格国家画廊收藏其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62岁
夏,上海美术馆展出《上海花鸟画展》,并转往 [[ 北京展出 ]] ,《秋骛》等4幅作品展出。
漫画家米谷写文章《我爱林风眠的画》,发表于61年《美术》杂志第5期。后遭批判。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64岁
上海美协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近70幅。后在北京 [[ 中央美院 ]] 陈列馆展出。发表《回忆与杯念》。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65岁
[[ 香港大会堂 ]] 举行《林风眠画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66年67岁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作品第二次惨重损毁。
<p style="text-indent:2em;">1967年68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68年69岁
8月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 [[ 上海南市 ]] 第一看守所,开始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p style="text-indent:2em;">1972年73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74年75岁
作品被 [[ 江青 ]] 定为黑画,将林风眠定为黑画家再遭批判。
<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78多
10月19日在 [[ 叶剑英 ]] 元帅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
<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79岁
春,由 [[ 香港 ]] 赴巴西探望夫人、女儿。
夏,由巴西返回香港。继续作画。举办个人画展。《林风眠画集》出版。
7月,与学生席德进会面。
8月,应法国政府邀清,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 [[ 《林风眠画展》 ]] ,展出作品80幅。
10月,席德进编著的《林风眠画集》由台湾雄狮出版社出版。
1981年82岁
为悼念席德进逝世撰文 [[ 《老老实实突做人,诚诚恳恳画画》 ]] 。发表《关于冯吐之画》。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83岁
夫人 [[ 阿丽丝 ]] 在巴西逝世。
<p style="text-indent:2em;">1983年84岁
1月,回巴西探望女儿蒂娜。
夏,回香港作画。香港 [[ 《美术家》 ]] 第33期介绍林风眠画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84年85岁
[[ 日本 ]] 参加义女冯叶东京画展开幕式。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86岁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89岁
先后赴 [[ 泰国 ]] 、韩国旅游。为中国美院建院六十周年校庆题词“永葆青春”。
4月,《林风眠从艺七十年学术研讨会》在 [[ 上海 ]] 召开。
<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90岁
10月,台北历史博物馆庆祝林风眠九十寿辰,举办回顾展。
11月,在 [[ 北京中国美术馆 ]] 举办林风眠个人画展,展出作品六十幅;中国美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召开林风眠艺术研讨会。
12月,在梅州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80幅。在香港创作“噩梦”组画。包括 [[ 《痛苦》 ]] 《火烧赤壁》、 [[ 《基督》 ]] 、《屈原》、 [[ 《南天门》 ]] 等。台湾出版豪华本画册。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91岁
第二次应 [[ 日本 ]] 西武集团之邀,再度赴 [[ 东京 ]] 举办个人画展。
10月, [[ 浙江美院出版社 ]] 出版郑朝、金尚义编著的《林风眠论》。
1991年92岁
3月22日,台湾授予林风眠文艺金质奖章及美木特别贡献奖。
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 [[ 港港 ]] 安医院,享年92岁。
8月17日,遗体在 [[ 香港 ]] 哥连臣角火葬场火化,骨灰寄存于香港某道观。
8月22日, [[ 上海 ]] 举行艺术大师 [[ 林风眠先生 ]] 追悼会。
9月19日, [[ 北京 ]] 召开座淡会缅杯、纪念和学习林风眠大师。<ref>[http://ping99.com/artistinfo/5594.html 林风眠艺术家官方网站] </ref> ​
== 相关视频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