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楓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楓眠
林楓眠.jpg
出生 1900年11月22日
廣東梅縣西陽堡
逝世 1991年8月12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林鳳鳴
職業 畫家

林風眠,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人。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常務理事。是享譽世界的繪畫大師,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和最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國美術教育的開闢者和先驅,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6年受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邀出任中華民國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創辦中國第一個藝術高等學府暨中國美術最高學府——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任校長。後來隱居於上海淡泊名利,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簡介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後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1]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人物生平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在廣東省梅縣(古稱嘉應州)白宮鎮閣公嶺村,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

1919年7月,中學剛畢業的林風眠收到了梅州中學的同窗好友林文錚從上海發來的信函,獲知了留法勤工儉學的消息,遂告別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錚一同作為第六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前往法國留學。

1921年,兩人轉入法國國立第戎美術學院學習,林風眠大受賞識,9月又轉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並得以進入柯爾蒙(Cormon)的工作室學習,並廣泛接觸各種藝術形式,以及當時歐洲藝術界認為的「東方藝術」。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

1925年回國後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

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籌辦國立藝術學院(後來的中國美術學院)並任院長。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於70年代定居香港,

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1928年受到學界泰斗、學院創辦人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被聘任為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學院首任院長,他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為弘揚學院林風眠先生的高尚情懷和藝術精神,自2010年起中國美術學院設立「林風眠獎學金」用於激勵勤奮學習、勇於創新、對藝術事業執着追求、積極投身藝術創作和研究的優秀研究生。

林風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波瀾,倡導新藝術運動,積極擔負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眾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請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登上講台,聘請法國教授克羅多講授西畫,並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等口號。

作品特色

作品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審美情趣的悲劇美。這與畫家本人顛簸曲折的一生有關。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原名鳳鳴,出生於1900年。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在第戎美術學院,後又來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20年代,年僅25歲的林風眠出任國立北平藝專的校長。1928年又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出任校長。抗戰期間,林風眠輾轉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畫,極力試圖打破傳統繪畫程式。1950年林風眠辭去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之職,遷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國式的二層樓房裡,專門從事繪畫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攜女離國,他孑然一身,過起略似重慶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協組織他到農村、山區、漁場深入生活外,他就閉門作畫,每天子時已過,鄰居五能看到林風眠畫室里的亮光。十幾個春秋過去,藝壇幾乎忘記了林風眠,然而這正是他的藝術黃金時代,「林風眠」格體在寂寞耕耘中臻於爐火純林鳳眠作品-高士青。50年代,他的藝術更受到貶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兩幅畫以換取一點兒生活費。10年動亂期間,面對一次次抄家,無奈之中的林風眠將其數十年的心血千餘張精心之作浸入浴缸,從抽水馬桶中衝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過着隱居般的生活。老人的頭髮幾乎全部脫落了,人老了但藝術卻不老,他的畫色彩更熱烈、筆墨更放縱、韻味更醇厚

人物影響

林風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和境界相結合,並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是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

1928年,受到學界泰斗、創辦人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被聘任為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學院首任院長,他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藝術名家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王朝聞、蘇天賜等都是學院的傑出代表。為弘揚學院林風眠先生的高尚情懷和藝術精神,自2010年起中國美術學院設立「林風眠獎學金」用於激勵勤奮學習、勇於創新、對藝術事業執着追求、積極投身藝術創作和研究的優秀研究生。 林風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波瀾,倡導新藝術運動,積極擔負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眾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請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登上講台,聘請法國教授克羅多講授西畫,並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等口號。他提倡兼收並蓄,調和中西藝術,並身體力行,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是20世紀實踐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開拓精神的先驅之一,林風眠是藝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和現代繪畫的奠基人之一 。

林風眠談藝錄

人類所創造的美的對象是藝術,人類所創造的研究美的對象的學問是美學。林鳳眠作品美麗是這樣能夠吸引人的東西! 據心理學家言,美之所以能引人注意,是因為人類有愛美的本能的緣故;人類學者更以各種原始人類的,以及各種存在着的野蠻人類的,如愛好美的紋身,美的飾物,美的用具等,證明了這事實;生物學者亦以各種動植物之以花葉羽毛之美為傳種工具的事,把這事實推廣到各種生物界去。

美麗激發了許多古代的名人,為杭州建造了各處的寺塔,雕刻了各處的山石,描寫成各種的繪畫,詩歌,遊記,使杭州更為美麗。

美麗更激發了各區域以及各種類的現代人,使他們用盡了所有的交通工具,用盡了所有交通工具的能力,或則遠涉重洋,或近在咫尺,絡繹不絕地到杭州來遊玩或居住些時日;到此地,春季則拾掇到處都有的"殷山紅",夏季則摘蓮花采荷葉,秋季則滿覺隴聞桂香簪桂花,冬季到西溪看蘆花;離此地,則購一切可以紀念杭州的零星東西歸遺親友,並向他們述說杭州的美麗。

美學不特研究美的對象,也批評它;美學不特可以批評藝術,也可以拿來評價人類的普遍生活:它可以把知識的對象的真,意志的對象的善,藝術的對象的美,完全統一在一點上。

近代美學者有一種學說,謂美的範疇有兩種:一種是單以個人的立場為出發點的,一種以種族的立場為出發點的。對於後者,以為:人類是合群的動物,離人群我們是不能活命的;反過來說,如果人類或是民族不存在,屬於這人類或民族的一人也不能單獨存在;美學如果站在一切人類活動都為人類本身的生命之保存與持續的立點上說,則不能不把單為個人享樂的美的範疇降低,同時把足為人類全體或民族全體的享樂的美的範疇抬高。

照如此說,無論在每個人的思維上,無論在美學的評價上,我們對於美的事物之欣賞,都有捨去一時的或個人的快感,而採取永久的或民族的快感的可能性。

我們知道,屬於美的,有天然美,人工美,以及創造美之區別。天然美是天生地設不加上些人工而自然美妙動人的;人工美是在天然美之外,加以人工之改造或補充而成;創造美是完全由人類的力量,在固有的美的對象之外,創造出一種新生的美來的。

中國現時所流行的,為多數人所喜悅,而特別認定為藝術的,如舊劇,如古畫,如音樂,雕刻,及建築諸類,我們試一略加思考,便可覺到無限的淒涼!林鳳眠作品在我國現代的藝壇上,目前仍在一種"亂動"的狀態上活動:有人在竭力模仿着古人,有人則竭力臨摹外人既成的作品,有人在弄沒有內容的技巧,也有人在竭力把握着時代!這在有修養的作家,自會明見取捨的途徑;但在一般方才從事藝術的青年,則往往弄得不知所適從!

我從事美術工作已經40年了,大部分時間都在解放以前。回憶那時美術界的情形,猶如想起一個可怕的惡夢。從前的藝術生涯,美其名曰:在象牙塔中。美術界根本談不能什麼藝術思想,只有混亂和派系糾紛。美術家與時代和生活脫離,對着那一點可憐的作品自我陶醉。而今天,特別是大躍進以來,無論是我們美術家的作品或是從我們身上,都可以感覺到時代的脈搏。

解放前,畫國畫的瞧不起西畫,畫西畫的瞧不起國畫,進步的或稍有創造性的美術家就受到迫害,美術界內部也互相傾軋,彼此排擠。我還記得1926年我在北京舊藝專時,想請齊白石先生到藝專任教,結果校內一群國畫教師反對說,如果齊先生從前門進校,他們就從後門出去。這真使人啼笑皆非。

藝術本質

藝術是什麼?這個答案,我們再不能從複雜的哲學的美學上去尋求一種不定的定義(請參閱各種美學書)。我以為要解答這種問題,應從兩方面觀察:一方面尋求藝術之原始,而說明藝術之由來;一方面尋求藝術構成之根本方法,而說明其全體。

藝術之原始,系人類情緒的一種衝動,以線形顏色或聲音舉動之配合以表現於外面。

談到藝術便談到感情。藝術根本是感情的產物,人類如果沒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麼藝術;換言之,藝術如果對於感情不發生任何力量,此種藝術已不成為藝術。

《致全國藝術界書》(1927年),《藝術叢論》第20頁 依照藝術家的說法,一切社會問題,應該都是感情的問題。

人類為求知識的滿足,所以有哲學之類的科目,為求意志的滿足,所以有政治之類的方法;為求感情的充實,故於文哲政法之外,又有藝術。——藝術,一方面創造者得以自滿其情感之欲,一方面以其作品為一切人類社會的一切事情之助!

人類是一種有情感的動物,因為要把自我的情感,表現出來給別一個人同情,則不能不借着脫胎於空間的或時間的形象如文字,繪畫,舞蹈,以及歌唱諸藝術。

人類益進化,生活益複雜,情感方面需求表現的更多,漸漸地亦就脫離了一切應用的遊戲的目的。顯然已經獨立的藝術,是單為了美的情感的表現。

藝術根本系人類情緒衝動一種向外的表現,完全是為創作而創作,絕不曾想到社會的功用問題上來。如果把藝術家限制在一定模型里,那不獨無真正的情緒上之表現,而藝術將流於不可收拾。

藝術家為情緒衝動而創作,把自己的情緒所感到而傳給社會人類。換一句話說,就是研究藝術的人,應負相當的人類情緒上的向上的引導,由此不能不有相當的修養,不能不有一定的觀念。

藝術是創造的衝動,而決不是被限制的;藝術是革新的,原始時代附屬於宗教之中,後來脫離宗教而變為某種社會的娛樂品。

托爾斯泰的《什麼是藝術》書中,謂「藝術好壞的定論,應該了解藝術的人多寡而決斷,如多數人懂的,多數人說好的便是好藝術;多數人不懂的,多數人說不好的,便是壞藝術」。這種論調未免失平。如果是這樣,藝術家將變為多數人的奴隸,而消失其性格與情緒之表現。克魯泡特金批評托氏這種言論,亦謂其過於偏見。

藝術的功能

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

美像一杯清水,當被驕陽曬得異常急躁的時候,他第一會使人馬上收到清醒涼爽的快感!

美像一杯醇酒,當人在日間工作累得異常憊乏的時候,他第一會使人馬上收到甦醒恬靜的效力!

美像人間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當來人無論懷了何種悲哀的情緒時,她第一會使人得到他所願得的那種溫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費力。

藝術把這種魔力掛在他的胸前,便任我們從那一方面,得到那一種打擊,起了那一種不快之感,只要遇到了他,他立刻把一種我們所要的美感,將我們不快之感換過去!只要一見到藝術的面,我們操縱自己的力量便沒有了,而不期然地轉到他那邊!

《致全國藝術界書》(1927年),《藝術叢論》第30頁林鳳眠作品[1]藝術的第二種利器,是他的力!

這種力,他沒有悍壯的形體,卻有比壯夫還壯過百倍的力,善於把握人的生命,而不為所覺!

這種力,他沒有利刃般的狠毒,卻有比利刃還利過百倍的威嚴,善於強迫人的行動,而不為所苦!

這種力像是我們所畏懼的那運命之神,無論生活着怎樣的生活方法,他總會像玩一個石子一樣,運用自如地玩着人的命運,東便東,西便西!

藝術,把這種力量藏諸身後,便任我們想用什麼方法,走向那一方面,只要被他知道了,他立刻會很從容地,把我們送到我們要去的那條路的最好的一段上,增加了我們的興趣,鼓起了我們的勇氣,使我們更愉快地走下去了!

藝術,是人生一切苦難的調劑者!

我們應該認定,藝術一方面調和生活上的衝突,他方面,傳達人類的情緒,使人與人間互相了解。

水彩畫如其他畫種一樣,脫離不了三性:民族性,應一看就知是東方的,而且是中國的,即使是外來的方法,遲早也必和民族傳統發生聯繫,成為民族化的中國風的。西洋美術開頭就提希臘、羅馬,那也是他們的民族傳統。時代性,文藝復興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特點,當時油畫嚴謹,水彩畫也工細;後期印象派時,不僅油畫有點彩派,水彩也有點彩的。不僅思想方面有,形式也有時代特點。個性,是在民族性、時代性中不同的畫家又有不同的個人風格。但一個時代中每個畫家總都帶有共同的時代特徵;而從時代特點看傳統,就更可看出它在繼承與發展中保持的共同特點和新創。

人物年譜

1900年1歲 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11月22日)誕生於廣東梅州市(古稱嘉應州)白宮鎮閣公嶺村。

1904年5歲 父親引領臨摹《芥子園畫譜》

1907年8歲 入舊制立本學堂,起學名鳳鳴。林風眠《西湖》

1908年9歲 畫中堂《松鶴圖》被縣裡商人購去,首次賣畫。

1914年15歲 高小畢業,考入省立梅州中學。

1917年18歲 參加梅州中學生組織的「探驪詩社」。

1919年20歲 梅州中學畢業。告別父老,同林文錚李金髮一同赴上海報名參加留法儉學會。 十二月搭乘郵輪安德烈·雷蓬號赴法。同船有蔡和森蔡暢向警予及蔡母葛建豪。

林楓眠
林楓眠1.jpg

1920年21歲 1月抵述法國馬賽港。做油漆雜工,半工半讀,到楓丹白露中學補習法文、數學。從此改名為風眠。

1921年22歲 春,入法國蒂戎美術學院,在浮雕家揚西斯先生門下學習素描。 秋,由揚西斯先生推薦,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入名家哥羅孟畫室學習素描及油畫人體。揚西斯先生收藏了林風眠一幅風景畫。 揚西斯先生專程到巴黎看望林風眠。林風眠與留法學生劉既漂、林文錚、王代之、吳大羽等組織霍普斯會即「海外藝術運動社」。

1922年23歲 油畫《秋》入選巴黎秋季展覽會。父親林伯恩病故。

1923年24歲 結束巴黎美術高等學院學業。 春,應熊君銳之邀請,與摯友林文錚去德國遊學。 在柏林創作巨幅油畫《柏林咖啡屋》、《漁村暴風雨之後》等作品。與德國柏林大學化學系學生方·羅拉邂逅。 冬,與方·羅拉結婚。

1924年25歲 春,回到巴黎,同羅拉居住巴黎玫瑰街6號。 5月,參加中國在斯特拉斯堡萊茵宮舉辦的展覽會,當時由駐法公使及蔡元培發起。林風眠參展作品達幾十幅,其中包括油畫和國畫。展覽中作品所蘊藏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及其才華被蔡元培先生髮現。 7月,夫人羅拉生產,不幸難產,染上急病,妻兒一併去逝。 10月,油畫《摸索》、中國水墨畫《生之欲》,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

1925年26歲 春,以多而優的作品參加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其中《飲馬秋水》等數幅作品,由海外收藏家收藏。 秋,與法籍蒂戎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生阿麗絲·瓦當結婚。 冬,蔡元培推薦林風眠任北京國立藝專校長兼教授。偕夫人阿麗絲返國。

1926年27歲 春,同夫人先到上海。旋即赴北京國立藝專就職,同時兼教務長、油畫系主任。 在藝專舉行歸國後首次大型個人畫展。 魯迅到藝專觀看林風眠畫展。發表《東西藝術之前途論文,提出與徐悲鴻相似的「中西融合」藝術主張。

1927年28歲 5月,發起組織「北京藝術大會」。發表《藝術的藝術與社會的藝術》。 7月,藝術運動失敗後,被免辭北京藝專校長、教授等職。 8月,女兒蒂娜誕生。 9月,南下受蔡元培之聘,任國民政府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 12月,蔡元培採納林風眠提出建立江南藝術大學的建議,通過了《籌辦國立藝術大學院提案》,決定林風眠負責等建國立藝術學院,地點在杭州西湖畔。創作油畫《人道》。

1928年29歲 1月,參加南京《第一屆藝術展》,展出《人道》等作品。 蔡元培偕夫人專程從南京來杭州參加國立藝術院開學典札。受到學界泰斗、創辦人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被聘任為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學院首任院長。夏,發起成立「藝術運動社」。 10月,國立藝術學院院刊《亞波羅》創刊。是年留法歸來的張道藩,欲謀求藝術院之職,被林風眠拒絕。

1929年30歲 1月,「西湖一八藝社」成立。 2月,同林文錚共同制定《藝術教育大綱》。 3月,發表《中國繪畫新論》。 4月,參加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展,展出油畫《貢獻》、《海》、《南方》,並任評選委員。兼任西湖博覽會藝術倌主席,主辦西湖博覽會藝術館。 5月,西湖博覽會在杭州開幕。 8月,參加國立藝術院在上海舉行的「藝術運動社」首屆美展。 10月,奉教育部令,國立藝術院改為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為紀念熊君銳犧牲創作油畫《痛苦》。組織成立「亞波羅」社,出版《亞波羅》雜誌。

1930年31歲 暑假與潘天壽赴日考察教育。並在日本東京舉行「藝術運動社」及杭州藝專教授作品展。為《前奏》月刊撰寫發刊詞。

1931年32歲 春,「藝術運動社」作品在南京舉行第三次展覽。《亞丹娜》創刊。 5月,蔡元培發表《二十五年來中國之美育》,對國立杭州藝專的創建作了充分肯定。

1932年33歲 發表《美術的杭州》。

1933年34歲 發表《我們所希望的國畫前途》。

1934年35歲 創作油畫《悲哀》《構圖》等。 3月,參加國立杭州藝專在上海中法友誼會舉行的第四屆展覽會。

1935年36歲 其中包括1926年至1934年寫的9篇論文及1篇《自述》。

1936年37歲 1月,在蔡元培七十壽辰宴會上,林風眠與沈鈞儒、黃炎培、馬寅初、於佑任等人提出捐款辦孑民美育研究院。 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藝術》。冬,在上海公學舉行畫展,展出油畫、國畫作品百餘幅。

1937年38歲 抗日戰爭爆發,隨學校內遷,先至浙江諸暨、江西,後到湖南長沙。 4月,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在香港大學舉辦林風眠個人畫展,展出作品百餘幅。

1938年39歲 教育部將北平藝專、杭州藝專兩校合併,遷到湖南三沅陵,委任力主任委員。 秋,學校改組,被迫解職。辭職後為學生題詞「為藝術戰」。

1939年40歲 春,在上海法租界法國總會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100幅。由上海經香港、海口、越南河內、再轉往昆明,到達重慶。出任國民政府政治部設計委員,擔任抗日宣傳任務。

1940年41歲 開始隱居重慶嘉陵江南岸彈子石破軍火庫中,潛心創作。

1941年42歲 潛心研究中國畫。

1942年43歲 畫了大批水墨畫。

1944年45歲 被邀請到重慶國立藝專演講,講中國畫如何改良(革)問題。

1945年46歲 潘天壽任國立藝專校長,應聘回校任教授。學校實行教室制,林風眠教室的學生有蘇天賜等人。 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展出水墨畫《貓頭鷹》。參加重慶《現代繪畫展》,展出作品《少女》《百合花》。 抗戰勝利。隨學校回杭州,繼續在杭州任教。與家人團聚。

1946年47歲 在杭州藝專任教,常與傅雷、趙無極來往。畫現代美女、貓的水墨畫,在上海法文協會舉辦個人畫展。10幅作品參加巴黎東方博物館主辦的「中國現代畫展」。

1947年48歲 辭去教授之職,與夫人、女兒同住杭州玉泉住宅,潛心作畫。

1948年49歲 又被杭州藝專聘任,主持林風眠畫室,蘇天賜任助教。做學術報告《關於畢加索與現代繪畫》。

1951年52歲 杭州藝專改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林風眠又被迫免職。

1952年53歲 移居上海南昌路53號,閉門埋首作畫。繼續以「我入地獄」精神探索藝術。

1955年56歲 秋,太太阿麗絲與女兒蒂娜移居巴西

1956年57歲 出席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的座淡會,並座國畫問題。繼續獨自探索,畫戲劇人物。創作《宇宙鋒》、《南天門》等。

1957年58歲 發表《美術界的兩個問題》、《要認真地做研究工作》

1958年59歲 編著《印象派繪畫》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後因此受批判。下鄉深入生活。 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林風眠畫集》,收入作品12幅。

1959年60歲 發表《跨入一個新時代》《老年欣逢盛世》。數次去舟山漁場寫生,創作《捕魚》。

1960年61歲

林楓眠
林楓眠2.jpg

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赴京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1960年7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主 席:何香凝;副 主 席:蔡若虹劉開渠葉淺予吳作人潘天壽傅抱石;秘書長:華君武。他被選為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國家畫廊收藏其作品。

1961年62歲 夏,上海美術館展出《上海花鳥畫展》,並轉往北京展出,《秋騖》等4幅作品展出。 漫畫家米谷寫文章《我愛林風眠的畫》,發表於61年《美術》雜誌第5期。後遭批判。

1962年63歲 發表《抒情·傳神及其它》、《豐富多彩的越南磨漆藝術展》。

1963年64歲 上海美協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林風眠畫展》,展出作品近70幅。後在北京中央美院陳列館展出。發表《回憶與杯念》。

1964年65歲 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林風眠畫展》。

1966年67歲 文化大革命開始。被逼無奈將自己畢生所畫的國畫一千餘幅浸入浴盆搗成紙漿,從馬桶衝掉,一部分油畫用火爐燒掉。作品第二次慘重損毀。

1967年68歲 勞動改造。

1968年69歲 8月以「日本特務」「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後轉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開始長達四年半的獄中生涯。

1972年73歲 11月28日晚獲釋。拖着病軀,繼續在申城孤獨探索。

1974年75歲 作品被江青定為黑畫,將林風眠定為黑畫家再遭批判。

1977年78多 10月19日在葉劍英元帥的關心下獲准移居香港。

1978年79歲 春,由香港赴巴西探望夫人、女兒。 夏,由巴西返回香港。繼續作畫。舉辦個人畫展。《林風眠畫集》出版。

1979年80歲 7月,上海展覽館舉辦《林風眠畫展》,展出作品127幅,12個瓷盤畫。 7月,與學生席德進會面。 8月,應法國政府邀清,在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林風眠畫展》,展出作品80幅。 10月,席德進編著的《林風眠畫集》由台灣雄獅出版社出版。 年底又赴巴西探親。

1980年81歲 春,由巴西返回香港。 1981年82歲 為悼念席德進逝世撰文《老老實實突做人,誠誠懇懇畫畫》。發表《關於馮吐之畫》。

1982年83歲 夫人阿麗絲在巴西逝世。

1983年84歲 1月,回巴西探望女兒蒂娜。 夏,回香港作畫。香港《美術家》第33期介紹林風眠畫作。

1984年85歲 赴日本參加義女馮葉東京畫展開幕式。

1985年86歲 繼續在香港作畫。

1986年87歲 日本友人大桶貴支女士將林風眠作品介紹到日本。

1987年88歲 為吳冠中在香港畫展簽展目、畫集及海報並參加開幕式。

1988年89歲 先後赴泰國、韓國旅遊。為中國美院建院六十周年校慶題詞「永葆青春」。 4月,《林風眠從藝七十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1989年90歲 愛國華僑實業家姚美良為建林風眠紀念館捐贈100萬元人民幣。 9月,榮寶齋出版《林風眠人物山水靜物》,吳冠中作序。在香港撰寫自述《我還在探索》。 10月,台北歷史博物館慶祝林風眠九十壽辰,舉辦回顧展。 1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林風眠個人畫展,展出作品六十幅;中國美協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召開林風眠藝術研討會。 12月,在梅州舉辦《林風眠畫展》,展出作品80幅。在香港創作「噩夢」組畫。包括《痛苦》《火燒赤壁》、《基督》、《屈原》、《南天門》等。台灣出版豪華本畫冊。

1990年91歲 第二次應日本西武集團之邀,再度赴東京舉辦個人畫展。 10月,浙江美院出版社出版鄭朝、金尚義編著的《林風眠論》。 1991年92歲 3月22日,台灣授予林風眠文藝金質獎章及美木特別貢獻獎。 8月12日10時,因心臟病、肺炎併發症,病逝於香港港安醫院,享年92歲。 8月17日,遺體在香港哥連臣角火葬場火化,骨灰寄存於香港某道觀。 8月22日,上海舉行藝術大[林風眠先生追悼會。 9月19日,北京召開座淡會緬杯、紀念和學習林風眠大師。[2]

相關視頻

林風眠藝術園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