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水沛

增加 9,79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cf4ff;" | 黃水沛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cf4ff;" | 黃水沛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春潮,[[號]]覆瓿。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84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5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北國語學校]]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黃樓詩》
|}

'''黃水沛'''(1884-1959),[[字]]'''春潮''',[[號]]'''桂舟'''、'''覆瓿''',又[[號]]'''老蒼'''、'''春星''',大龍峒(今[[臺北市]]大同區)人。少從宿儒[[黃覺民]]攻讀傳統詩文,後就讀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1903 年畢業,擔任臺北郵便局事務員,1912 年任新聞社記者,翌年轉任三井物產會社社員,1918 至1919 年間前往臺中經營土壟間(碾米廠)、1920 年返回臺北擔任興殖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常務董事),並於臺北兼營土壟間業,1925年任[[臺北州]]米榖商同業組合專務理事,積極任事,獲大日本米穀會表彰。戰後改任該會理事長,並任臺灣米穀同業聯合會常務理事。1945年獲聘為臺灣省通志館顧問、臺灣省文獻會編纂。喜好吟詠,曾與[[林湘沅]]、[[張漢]]、[[李騰嶽]]等組織[[星社]],又與[[張漢]]創刊《[[臺灣詩報]]》。其詩多憫念民生疾苦。嘗以「黃村」名樓,或曰黃樓。著有《臺灣省通志稿.人物志、建置篇》,又《黃樓詩鈔》二卷。民國四十八年卒,年七十六。

==七言律詩==
綠豆粥四首之一<br><br>
一飽何曾要萬錢<ref>一飽句:只是要吃飽而已,不需要像何曾那樣每天飲食都花費上萬的金錢。典故出自《晉書• 何曾列傳》:「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ref>,故人<ref> 故人:老朋友。</ref>杯水抵瓊筵<ref>瓊筵:豐盛美味的宴席。瓊,美玉,此指精美的、美好的。筵,音ㄧㄢ ˊ,宴席。</ref>。<br>
自甘藜藿<ref>藜藿:音ㄌㄧ ˊ ㄏㄨㄛ ˋ,一般百姓所吃的野菜。</ref> 時恒啜<ref>啜:音ㄔㄨㄛ ˋ,吃、喝。</ref>,間食膏粱<ref>膏粱:肥肉與美穀,指精美的食物。</ref> 味益鮮。<br>
金谷咄嗟為客辦<ref>金谷句:豆粥必需慢慢熬煮,但是中國晉代石崇在金谷園裡面宴客的時候,卻可以在片刻之間就端出煮好的豆粥。典出《世說新語• 汰侈》:「石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豆至難煮,唯豫作熟末,客至,作白粥以投之。」辦,原刊本誤作「辨」,今改。</ref>,曹家烹煮併萁然<ref>曹家句:指魏文帝曹丕與胞弟曹植(封東阿王)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ref>。<br>
莫教黑白同成腐<ref>腐:豆腐。</ref>,爛熟方將口腹填。<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黃樓詩》。格律為仄起式,首句用韻,押平聲先韻,韻腳有:錢、筵、鮮、然、填,共五個。[[清朝|清]]領時期的《恆春縣志》當中便有記載:「綠豆,或以製糕,或以熬粥」,作者在這首詩作中便表達了對於綠豆粥的喜愛之情——只是要吃飽而已,何需花那麼多錢?老朋友請我吃一晚粥,情意抵得上豐盛的宴席。像綠豆這種一般的食物就能讓我滿足,時常都會煮來吃,吃了肥美的大餐之後再吃點綠豆粥更讓人覺得味道鮮美。[[石崇]]煮豆粥有獨家秘訣可以立刻煮好,[[曹植]]曾以「煮豆燃豆箕」來譬喻兄弟相殘。不要像黑豆與白豆那般,都被磨成豆腐,綠豆熬成的粥也可以讓人填飽肚子。<br><br>


==五言古詩==
步香林憶竹籟諸子韻<br><br>
吾道無畦畛,後山自屏牆<ref>吾道無畦畛,後山自屏牆:吾道,指對詩文的愛好。畦畛,原意為田間的界道,引申為界限之意。後山,指今日花東地區。雖然前山、後山因地形阻隔,交通不便,但詩友們對詩文的愛好並無疆界之分。</ref>。蜿蜒百餘里,別有天地光。花蓮是何所,鑿破異洪荒。南人<ref>南人:南人,指臺灣原住民。</ref>早不反<ref>早不反:臺灣抗日運動,自1915年(噍吧哖事件)至1921年(文化協會成立)之間,逐漸由武裝抗日改為文化抗日。但進入文化抗日期以後,又於1930年爆發武裝抗日的霧社事件。由於非武裝抗日已歷多年,故云「早不反」。</ref>,策原攻心良<ref>策原攻心良:「攻心原良策」的倒裝。指日人理蕃政策中和平招撫的一面。</ref>。哀哉霧社番,較力非渠長<ref>哀哉霧社番,較力非渠長:渠:他們,指泰雅族原住民。1930年,泰雅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泰族人三百餘人,突襲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以及派出所、官衙、宿舍的日人。後遭日方武力鎮壓,部落幾遭消滅。史稱「霧社事件」。句意為:可憐的霧社原住民啊,以武力分勝負不是他們所擅長。</ref>。徒攘螳螂臂,車行信難當。泰山壓其頂,散作參與商。遂使無噍類,能不怨華崗<ref>遂使無噍類,能不怨華崗:噍,音ㄐㄧㄠˋ,意為嚼。噍類,指能開口嚼東西的活人。全句大意為:霧社原住民幾乎已被當局屠殺殆盡,相較於花崗山(借指花蓮)原住民能與當局和平共處,能不感到怨恨嗎?</ref>。此廳幸無事,蠻稻秋更黃。存榮共胡越<ref>胡越:北方的胡人及南方的越人,借指相異的種族。此處指日本人與臺灣人。</ref>,聲教與風翔<ref>聲教與風翔:聲威教化與和風一起柔和地吹拂。語出南朝宋謝莊〈讓中書令表〉:「澤與風翔,恩從雲動」。</ref>。既成移民村<ref>移民村:在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中,原本對官方抱持合作態度的七腳川蕃社,意外遭到滅社。1910年,該社原有土地闢為「吉野村」,從日本四國德島移入移民,是最早的官營移民村。</ref>,併力開混茫。謾云熱地熱,許我涼處涼<ref> 謾云熱地熱,許我涼處涼:謾,音ㄇㄢˋ,莫、不要。全句意為「不要嫌此處有的地方太過炎熱,其實它還允諾我,給我涼爽之處呢!」表面感嘆人世間世態炎涼,實際上暗詠後山既有地熱溫泉,又有涼爽的山林、海濱。</ref>。山市<ref>山市東臨海:山市,指花蓮港街(今花蓮市);其東為太平洋,故稱東臨海。</ref>東臨海,樂水坐呼航。良夜隨觴詠,白露不為霜。豪興時一發,水調歌悠揚。那又說圓山<ref> 圓山:駱香林三十歲時卜居圓山,三十九歲始遷居花蓮。</ref>,正好耀曲防<ref>曲防:語出《孟子.告子下》:「無曲防,無遏糴。」原意為處處設堤防,引申為苛政之意。</ref>。結交二十載,空談苦日常。月記無一字,安用有書香。疏懶今寧厭,著作外稻粱<ref>著作外稻粱:外,外於,作動詞用。稻粱,稻和粱,穀物的總稱,指民生必需品。意謂如今創作已與謀生無關。</ref>。笑指沿岸線,曲直繞詩腸。神奇發專壑<ref>神奇發專壑:發,發現。專壑,專屬的丘壑,意為在個人獨自擁有的丘壑間發現大自然的神奇。</ref>,歷險破鞋芒<ref>鞋芒:芒鞋的倒裝。</ref>。明朝上報紙,比賦又幾章。君乎求諸野,詩在禮未亡<ref>君乎求諸野,詩在禮未亡:此讚揚駱香林到荒遠的花蓮訪求傳統文化,在此地寫了許多詩,文明禮教因此不至斷絕。</ref>。毋為講離騷,霑襟望浪浪<ref>毋為講離騷,霑襟望浪浪:浪浪,水流貌。此處翻用離騷之典,謂駱香林的詩雖得力於花蓮山川的默助,能曲盡自然風情,但不必有屈原那種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哀怨。</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黃水沛]]《黃樓詩》第一輯,約寫於1933年至1938年間。題目中的竹籟諸子,指[[陳槐澤]]([[字]]心南,[[號]]翕庵)、[[陳薰南]]([[號]]覺齋)、[[張瞰]]([[字]]純甫,[[號]]筑客,別[[號]]老鈍)、及[[駱榮基]]([[字]]香林)等人。四人故里皆在新竹,成員[[駱榮基]]移居[[花蓮]]後,因思念故鄉友人,在報端發表〈憶竹籟諸子〉詩,遂有[[黃水沛]]此詩之次韻酬贈。作者藉由敘述[[駱榮基]]的近況,來表達問候與祝福。也因地及人,連帶成為詠[[花蓮]]的詩。此詩作於[[霧社事件]]數年後,對「移民村」的評價頗值得注意。作者以[[霧社事件]]的不幸,對比花蓮吉野、豐田、林田三個移民村的平安,為移民村描繪出「打破族群隔閡、攜手共創幸福」的景象。<br><br>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617 愛詩網]
*[http://lgaap.yuntech.edu.tw/literaturetaiwan/poetry/03/03_01_01.htm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dtd_id=&subject_name=&subject_url=&xml_id=0000295899&who=%E9%BB%83%E6%B0%B4%E6%B2%9B 臺灣記憶]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