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弘祚

增加 7,81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朱弘祚'''字徽蔭,又字厚庵。生於1630年2月16日,祖籍山東東昌府高唐州,順治四年(1647 年) ,為避兵馬之亂,悉家移居歷城( 山東濟南) 。其先人世代為官,至曾祖隱居不仕,唯以從善、行誼聞於時。其兄[[朱昌祚]]官至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File:朱弘祚 (2).jpeg|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12/787eac4892e24ba18107b3f7275663f5.jpeg原圖鏈結]
[http://www.juzhenxuan.com/html/news/2018-7-22/2368.html] ]]
 
==生平簡介==
幼年時代遭受流離動亂之苦,隨父母南奔,一直“漂搖竄身,南北不常厥邑”。直到順治二年(1645 年) ,重返家園。也以失散多年榮歸故里的兄長朱昌祚閩家團聚。
1647年秋,奉父母之命到京師看望兄長。因其聰穎機敏,深得兄長喜愛,被桐城文人程某看重,收為弟子,學問大進。次年,返回山東補博士弟子,旋即鄉試中舉,年僅十八歲。
康熙五年,鱉拜因與蘇克薩哈有隙,執意要與蘇克薩哈所在正白旗圈換土地,挾迫朝廷令大學士蘇納海會同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辦理。蘇納海與督撫二人皆以“圈地不便,旗民交困”,力請停止,因忤鰲拜,被逮入獄。
為營救其兄,朱弘祚百般周旋,多次入獄探視,上下打點。然鱉拜必欲置之重典,矯旨處以絞刑。為白兄冤,朱弘祚繼續奔走。1669年 ,鰲拜獲罪被逮,朱昌祚才得詔復原官,賜諡號勤愍公。
1670年,朱弘柞以舉人被選授江南盱眙縣知縣,開始其為官的生涯。初至盱眙,他即以勤政自勉,悉察諸弊。見民苦於徭役,便整頓冊籍,“草諸雜派,定徵輸畫一之法”,歲省雜費萬餘兩。他發現盱眙民俗好訟,並常有輕生者,便揭律例於通衢,訟風稍止,民心向化。他又“捐修學舍,置學田”,以敦教化,盱眙遂有起色。然百廢俱興,又遭逢大旱。朱弘祚急書請賑,數告於朝廷。度災民飢不能待,倡行借貸,籌金達二千五百餘兩,買米煮粥以救濟災民,“活人甚眾”。不僅本縣百姓得度荒年,鄰邑亦有萬餘人賴此賑濟,免於飢餓流徙,民心大悅。1674年,清廷舉行大計,朱弘祚遂以治行卓異為督撫會薦,行取入京。
===百般周旋, 為白兄冤===1666年,[[鱉拜]]因與[[蘇克薩哈]]有隙,執意要與蘇克薩哈所在正白旗圈換土地,挾迫朝廷令大學士[[蘇納海]]會同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辦理。蘇納海與督撫二人皆以“圈地不便,旗民交困”,力請停止,因忤鰲拜,被逮入獄。為營救其兄,[ [朱弘祚]]百般周旋,多次入獄探視,上下打點。然鱉拜必欲置之重典,矯旨處以絞刑。為白兄冤,朱弘祚繼續奔走。1669年 ,鰲拜獲罪被逮,朱昌祚才得詔復原官,賜諡號勤愍公。 ===勤政自勉,悉察諸弊===1670年,朱弘柞以舉人被選授江南盱眙縣知縣,開始其為官的生涯。初至盱眙,他即以勤政自勉,悉察諸弊。見民苦於徭役,便整頓冊籍,“草諸雜派,定徵輸畫一之法”,歲省雜費萬餘兩。他發現盱眙民俗好訟,並常有輕生者,便揭律例於通衢,訟風稍止,民心向化。他又“捐修學舍,置學田”,以敦教化,盱眙遂有起色。1671年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八月,蝗食禾稼殆盡,民剝樹皮、掘石粉食之”(《光緒志》卷十四·祥祲)。宏祚見狀,沉痛萬分,遂上奏具詳撫憲《請蠲請賑二疏》,請求朝廷豁免徵繳,請予蠲賑;後又籌措二千金,以解災民之困。據《安徽省志》載,當年朝廷下旨 “免除被災額賦”,且“蠲免 康熙]] 四、五、六年丁地正項錢糧拖欠災民不能完納者”(《光緒志》卷十五·蠲振)。朱知縣又衙役吩咐打開社倉,分發義糧,還在市井架鍋熬粥,施予饑民,不僅本邑災民得之,就連外縣的災民也紛紛前來就食,受濟者有萬人之眾。 ===修纂《盱眙縣通志》===朱弘祚不僅關注民生,更關心教育。他拿出俸祿,親捐善款,修葺學舍;又添置學田,刻印經典,教授諸生;修葺第一山玻璃泉亭,並作《玻璃泉亭偶成》詩四首。曾作有《夏日舊縣次壁間韻》《請蠲請賑二疏紀事》《麥秀雙歧而作》《泗州浮橋》《雙貞祠》等,並用米芾原韻作《都梁十景詩》十首。留存於世的還有《清忠堂撫粵奏疏》 十四 卷、《清忠堂署理總督奏疏》一卷等文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任期間修纂了《盱眙縣通志》。 ==經歷==1672年撰成付梓。1674 ,清廷舉行大計,朱弘祚遂以治行卓異為督撫會薦 ,行取 入京。於1675年奉旨嘉獎,擬擢升其為 御史, 但因其侄兒[[朱紱]](其兄朱 昌祚 大理寺卿 ,故而迴 避,改 刑部主事。 爾後又 兵部督捕郎中,出 天津道 事, 調 守道 参议 參議,每任一地,皆有佳績。1687年,超擢廣東巡撫。入見,奏對稱旨,賜帑金千,及內廝鞍馬。過庾嶺,察知夫役苦累,首禁革之。复牒兵部,凡使者過境,有驛站供億,不得更有所役。廣東軍興後,無藝之徵,浮於正供,悉罷免。劾墨吏尤者數人,馀悉奉法。鹽法為藩下奸民所亂,據引地莫敢譙訶。弘祚疏陳整飭鹽政數事,如議行。高州屬縣吳川,瓊州屬縣臨高、澄邁,戶少田蕪,積逋十二萬兩有奇,疏請豁免。衛所屯田歲輸糧三鬥,額重多逃亡。弘祚言:“民糧重,則每畝八升八合起科,今屯田浮三之二,非卹兵之道,當比例裁減。”事皆允行。逆亂方定,奸民告訐無已,疏請嚴妄首株連之例,略謂:“當定南分鎮,聞風投冒倚藉聲勢者,實繁有徒,迨經平定,藩下人應歸旗者,悉已簿錄解京;籍內無名者,釋放為民。嗣有旨:'藩下官兵、奴僕及貿易人等,除實係遼東舊人及價買人外,逐一清查,發出為民。'臣尋繹詔意,原以諸人皆朝廷赤子,不忍株累。且十馀年來,或補伍,或歸農,或死亡遷徙,無籍可稽。乃姦宄之徒,蔓引株連,或在部呈首,或向有司告訐;及事白省釋,而官民之被累已深。請敕部嚴議。”從之。1692年,擢福建浙江總督。值大計,弘祚疏言“ 福建地瘠民佻”,上責弘祚失言,謂:“賢才不擇地而生。四川巡撫[[張德地]]署延綏巡撫,言'延綏邊地,無可舉博學鴻詞者';少詹事邵遠平奏'南方人輕浮不可用'。朕心甚不愜,因皆罷斥。今弘祚又以謬言陳奏,下部議降調。”1700年,命修高家堰河工,病卒。[[子絳]],官至廣東布政使;綱,初授兵部主事,累官湖南布政使,雍正間,擢雲南巡撫,疏劾署巡撫楊名時徇隱廢弛,藩庫借支未清款項至十九萬有奇,名時坐是得罪。尋調撫福建,卒,諡勤恪。<ref>[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2/ttsquery?0:0:npmauac:TM%3D%A6%B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共同製作]</ref> ==子女==朱弘祚有三子:長子[[朱緗]],與《聊齋誌異》著者[[蒲松齡]]是好友,他曾將父親任嶺南巡撫時的奇事說與蒲松齡,故寫入書中。次子朱絳,任嶺西道觀察使。三子[[朱綱]],曾任雲南巡撫,且著有《蒼雪山房稿》,有較高的文學造詣。 ==七星岩上盱眙知縣的父子題刻==[[File:朱弘祚.jpeg|thumb|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12/e14b741426a649b8b9866bae4a909db7.jpeg原圖鏈結][http://www.juzhenxuan.com/html/news/2018-7-22/2368.html] ]]廣東肇慶的七星岩,那可是世界聞名的景點,七座青山如翠如螺,似北斗七星點落在碧波如鏡的面上,風光旖旎,被譽為 “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 而在七星岩景區中,古今摩崖題刻眾多,書載有唐朝以來石刻 531題,尤以 “北海碑亭”的“石室岩”內外最為集中,有 333題,佔62%,堪稱“ 石刻書法藝術的宮殿 ” ,陳毅譽之為 “千年詩廊” 。石刻中面積最小僅 0.03平方米,最大的 26.3平方米,該刻高 8.45米、寬3.11米,通篇370字,堪稱七星岩摩崖石刻之最,為“清康熙紀事石刻”。 可能您知道嗎,其題刻留名的 “高唐朱弘祚”,竟是盱眙縣的曾任知縣、後擢任廣東巡撫的朱弘祚!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朱弘祚超擢廣東巡撫,來到嶺南。第二年(1688年)八月,來到端州(肇慶古稱端州),在公廳高閣之上遙望七星岩,為其山水奇觀、佳絕美景而讚歎,浮想聯翩,甚為神往,卻因公務繁忙,未能前去。直到九月九日重陽之日,方才與同僚屬吏前往遊覽。遊歷歸來,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靜,故而提筆成文,記有遊歷紀事文一篇。紀文如下: 餘受命填撫嶺南,其明年八月既望,以攝製府事,持兩節,蒞端州,公廳內有高閣,可以眺遠,遙望七星岩,若臥若立、若拱若揖、若避若匿,煙雲明滅,朝夕變幻,每 □對之,悠然神往,始至公務坌(b è n集聚)集,文書填委,未遐命駕。越二十餘日,事舉其綱,吏循其職,人安其業,乃於九月九日,率文武諸屬吏遊焉。其岩離立瀝湖之上,山容入水,波光射壁,爭奇鬥恠( gu à i同怪),各自為狀;陡立千仞,如神剜、如鬼削,色如積鐵。後有高山如屏,前有平田如案,陽崖崒嵂(是 z ú l ǜ ,指高峻貌),陰壑廻互,徑路坱圠( y ǎ ng y à ,充盈彎曲),洞穴窈窕。石之垂者,或為星、或為蓮華;竅者,或為皷、或為㗤 粟。其他瑰異之在幽逈者,不可勝數。遊歷 □ 侺,於是憩息乎,崧台徜徉乎,水月之宮布席乎!陽坡賦詩,較射畫醉,極歡而罷,自念遭逢盛際。 天子執契,握符治化,翔洽粵東西數千里而遙,夕烽已息,鏡海無波,且荷天之休,時和年豐,僚佐克諧,軍民胥樂,而餘得與諸君子於王事之遐,為山澤之遊,詠歌飲射於此,何其樂也,何其幸也!因各題名於石,以志來游之歲月焉。 高唐朱弘祚題 肇慶府知府三原[[李彥瑁]]謹勒 康熙二十九年歲在庚午夏四月吉旦 肇慶知府李彥瑁得到朱巡撫所撰的遊記,欣喜萬分,當即決定刻勒於石,以志來游之時日。此事報與朱巡撫,宏祚想:當年為盱眙知縣,見到第一山上有秀崖、瑞岩的摩崖石刻,看到[[蘇東坡]]、[[米襄陽]]留在盱眙的題刻墨寶,也很想刻上幾字。苦於當時旱澇無常,百姓塗炭,自己奏蠲賑、救災荒、濟饑民、息訴訟,忙於政務;後又修浮橋、建亭台、葺學舍、纂邑志,為民辦實事,真是無暇顧及。雖當時未能留墨跡於盱眙,是個遺憾,若今日在嶺南端州留下點墨數字,也算是作以彌補。故欣然同意。 據清人筆記記述,如此之字,每字雕刻工錢為白銀一兩二錢,另附加茶資等,此碑三百七十字,需白銀四百四十四兩。此幅摩崖巨大,高達三丈,僅石面打磨及文字鐫刻,就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其中單是 “礪冶”(打磨、裝飾)的功夫就用了三個多月。直到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石刻方才落成。(星湖美美,《清朝時期在肇慶當官的人,原來都在七星岩留下了瑰寶—— 肇慶七星岩朱弘祚的摩崖石刻》)如今,這塊石刻已成為肇慶七星岩一景,為七星岩爭光添彩,成為彌足珍貴的石刻瑰寶。雖然此刻已經歷 32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至今仍字跡清晰,熠熠生輝。 就在朱弘祚題刻的下方,還有一塊與其寬度相差不多,高度為其三分之一的大幅題刻,是一位名叫朱絳的人所刻,題刻內容如下: 令上御極之二十有六年丁卯冬,先大夫由直隸參藩蒙恩特簡巡撫粵東,持節蒞任,越二年已巳秋,攝製府篆,移駐端州,立閱月,公事之遐,曾登此岩,題名於壁,歷今二十九載矣!絳謹凜先訓,承之銅仁,謬叨卓薦,三覲天顏,复荷寵命,觀察嶺南,重遊其地,山容似舊,手澤如新。瞻仰再三,倍深儒慕。兒子[[崇儀]]、[[崇漠]]、[[崇端]],載筆研以從請,書來游歲月,爰記聖天子高厚之恩,兩世欽承,異數允直,昭示無窮,而先大夫之功德,在粵久而彌永,與茲岩並峙千古。 1718年,朱弘祚次子朱絳攜子遊覽七星岩,見到父親紀游石刻一方,感慨萬千,遂作志,刻勒於父親的留刻其下。 這塊題刻位於朱弘祚題刻的下方,寬度較朱弘祚刻略窄,高度只有三分之一朱絳在題刻文中講述了帶著三個兒子前來瞻仰父親的墨跡,以示對父親緬懷、尊重與敬仰。同時,又附名留刻,勒石為碑。這兩幅石刻一上一下,時間卻相距 29年,可見朱家家風純良、為官正直,孝字當先,傳承有序,這在當前亦應稱道 <ref>[http://www.sohu.com/a/240669705_320849 七星岩上盱眙知縣的父子題刻]</ref>
== 人物轶事 ==
二十六年,超擢广东巡抚。入见,奏对称旨,赐帑金千,及内厮鞍马。过庾岭,察知夫役苦累,首禁革之。复牒兵部,凡使者过境,有驿站供亿,不得更有所役。[[广东]]军兴后,无艺之徵,浮於正供,悉罢免。劾墨吏尤者数人,馀悉奉法。盐法为藩下奸民所乱,据引地莫敢谯诃。弘祚疏陈整饬盐政数事,如议行。高州属县吴川,琼州属县临高、澄迈,户少田芜,积逋十二万两有奇,疏请豁免。卫所屯田岁输粮三斗,额重多逃亡。弘祚言:"民粮重,则每亩八升八合起科,今屯田浮三之二,非恤兵之道,当比例裁减。"事皆允行。逆乱方定,奸民告讦无已,疏请严妄首株连之例,略谓:"当定南分镇,闻风投冒倚藉声势者,实繁有徒,迨经平定,藩下人应归旗者,悉已簿录解京;籍内无名者,释放为民。嗣有旨:'藩下官兵、奴仆及贸易人等,除实系辽东旧人及价买人外,逐一清查,发出为民。'臣寻绎诏意,原以诸人皆朝廷赤子,不忍株累。且十馀年来,或补伍,或归农,或死亡迁徙,无籍可稽。乃奸宄之徒,蔓引株连,或在部呈首,或向有司告讦;及事白省释,而官民之被累已深。请敕部严议。"从之。==參考資料==
三十一年,擢[[福建]][[浙江]]总督。值大计,弘祚疏言"福建地瘠民佻",上责弘祚失言,谓:"贤才不择地而生。四川巡抚张德地署延绥巡抚,言'延绥边地,无可举博学鸿词者';少詹事邵远平奏'南方人轻浮不可用'。朕心甚不惬,因皆罢斥。今弘祚又以谬言陈奏,下部议降调。"三十九年,命修高家堰河工,病卒。
子绛,官至广东布政使;纲,初授兵部主事,累官[[湖南]]布政使,[[雍正]]间,擢云南巡抚,疏劾署巡抚杨名时徇隐废弛,藩库借支未清款项至十九万有奇,名时坐是得罪。寻调抚福建,卒,谥勤恪。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