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延宝

移除 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廷宝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大师,同时还是国际建筑协会的副主席。他学识渊博,且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和[[梁思成]],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就是一代建筑大师杨延宝,[[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逐步成长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他们出色地设计了一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开创了我国近代建筑设计事业和建筑活动,从而打破了外国人对这一领域的垄断,他们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开路人。早期中国建筑师当中,最早崛起的代表人物要数吕彦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至今可视作划时代的杰作,可惜他不幸早逝。接下来是一批20年代留学归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不但在建筑实践上继续开拓的探索,而且大都还是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杨廷宝就是这批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一位,成绩卓著,驰誉当世。50多年来,他的建筑创作逾百件,遍及[[ 东北]] [[ 华北]] [[ 华东]] [[ 华南]] [[ 西北]] [[ 西南]] 各地。杨廷宝学习时,正值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建筑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时期。在当时社会建筑思潮影响下,他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的教育。他归国后,早期的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不论单体或群体,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表明那个时代的特征。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30年代初,北平地区一些重要古建筑维修工程委托基泰工程司主持,如北平[[ 北平 天坛]]、[[ 祈年殿]] [[ 国子监]] 等,杨廷宝和建筑工匠们实地修缮了北平这些著名古建筑1929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他参加了该社的工作,为此他对[[中国]]占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特别对明清式建筑悉心研究,从中吸取营养。他对民间传统建筑也十分注意,同时他还密切地注视着国外现代建筑的发展。学术上深厚的造诣,从而使他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坚实的创作素质。
<p style="text-indent:2em;">30年代初期,他所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 金陵]] 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并具有我国的建筑风格。从这些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他的设计不是追求虚假装饰以哗众取宠,也不是抄搬现代建筑形式而求时髦。他所探索的建筑风格,不论在建筑造型上抑或在功能上,其成就高于同时代的外国建筑师。杨廷宝的设计不论是从总体规划上,或是在单体建筑、内部设计以及细部大样都十分注重环境和现实条件,在建设细部的比例尺度和用材上也都做到精益求精。50年代初期,[[北京]]和平宾馆的设计,是他将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空间艺术高度综合的一个作品。这一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新建筑,得到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解放后的30年来,在他主持、倡导、参与下,同有关建筑设计院协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筑工程,如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 ]] 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 [[ 南京民航候机楼]] 等。对[[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 [[ 北京人民大会堂]] 、[[毛主席 ]] 纪念堂]] 、[[北京]]图书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和建议,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这期间,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建筑活动,代表我国建筑界积极工作,为祖国获得荣誉。<ref>[https://sheji.pchouse.com.cn/shejishi/1210/234168.html 杨延宝_杨延宝作品【图】_设计师专区_太平洋家居网,太平洋网络]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回顾历史,幢幢建筑象是刻在大地上的印记。岁月的消逝,时代的变迁,有的印记消失了,有的留下来。历史就是这么一幅不停地变动着的图景。杨廷宝的[[建筑作品]],是刻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印记,时光在消逝,建筑却闪烁着它自己的光彩。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中,建筑风格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某种审美倾向和一定的社会思潮。杨廷宝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其多方面的探索经历和实践中包含着他自己的建筑观和风格。通过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学生们的长期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建筑格调。他主张对中外古今的建筑特点兼收并蓄,在设计中要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结合自然;他主张洗练凝重,反对浮华铺张;他不喜欢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风格,他鄙薄脱离实际,不顾具体经济技术条件的空谈。他的设计风格稳健、严谨、精致大方。建筑风格是和一个人内在涵养相联系,而这种涵养,又来自多年的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广博的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创作的道路上,杨廷宝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他的求实精神。建筑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动向又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建筑的性质、内容和标准。杨廷宝设计过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筑,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但也设计过用竹笆抹灰的简易建筑,以较低标准的材料求得较高的建筑效果。抗日战争时期前后,由于经济困难,他在重庆、南京等地就做过这种设计。他总是能因时因地制宜,使求实精神与建筑设计创作相辅相成,融合而一。 1933年,中央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和清华大学图书馆(1930)的扩建工程中,他着意于与原有建筑协调和统一。他说:"在完整的建筑群中修建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需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协调。"在[[南京]] [[ 中山陵 ]] 咅乐台的设计中,他巧妙地将自然地形与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半圆形的花架、回廊、花坛、坐凳,重点艺术装饰的照壁显得朴质而浑厚,环抱着衬托的树丛,具有强烈的建筑艺术魅力。杨廷宝20年代至今几十年中的建筑创作道路中,可以发现他的创作道路俨然是一部我国60年来建筑创作历史的注解。他的作品有古有今,或古今结合;有中有西,或中西合璧,杨廷宝和我国其他几位杰出的第一代建筑师一样,其贡献不在于倡导了现成的学派,而在于坚持了严谨的现实主义探索精神,努力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探索自己的道路。在艰巨的历程中,他们尽可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工作任务对他们的要求,尽心创作,并不断充实自己,力图在不同要求和有限的条件下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这就是他最大的贡献和学术观点之所在。
<p style="text-indent:2em;">杨廷宝由于他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和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在同行中德高而望重,多次由他率领[[中国]]建筑学会的代表团出席国际建筑师协会的代表大会,并且担任国际建协副主席达8年之久。国际建协虽然是个学术性组织,但由于国际上政治气候变化多端,政治上的种种矛盾难免影响到学术组织里来。但杨廷宝总是十分谦虚谨慎,遇事和有关同志商量,办事细致而周到,总能圆满地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荣誉。他常说:"我碰到这类问题,总感到受祖国人民和建筑界的委托,责任重大,不敢掉以轻心。他那谦虚品德还表现在他为人为事的各个方面。他严以要求自己,不论条件如何困难总是勤奋工作,遇到原则性的问题,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意见。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他受到种种迫害,但仍坚持相信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那时正当张铁生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他却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个教书先生,如果给我一个交白卷的学生,一点基础文化知识都没有,叫我怎么教呢?"他的这种不图虚名,不图私利,不随波逐流,既谦虚,又认真的科学家品德是十分可贵的。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