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武帝

移除 23 位元組, 4 年前
关中得失
义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后秦皇帝]][[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29]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后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军,刚一登岸, 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
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杀,又斩俘一千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七月,刘裕全面击退魏军,[[河南]]全境被收复,刘裕大军随后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29] 此时,王镇恶请求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水,逼向[[长安]]。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王镇恶军出发后,正值后秦恢武将军姚难由香城(今[[陕西]][[大荔]]东)率军西撤,王镇恶跟踪追击。[[姚泓]]率兵由霸上到达石桥([[长安城]][[洛门]]东北),接应[[姚难]];以镇北将军[[姚疆]]和[[姚难]]合兵守卫泾上(今[[陕西]][[高陵]]境),迎击王镇恶军。王镇恶命将军[[毛德祖]]率部攻击,将秦军击败。姚疆战死,姚难逃回长安。[[东平公]][[姚赞]]得知晋军迫近长安,便率军由定城退往郑城(今[[陕西]][[华县]])。刘裕大军随之逼近。
[[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灭亡。 [30]
====长安内乱====
义熙十三年(417年)的冬天,刘裕率晋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长安。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了[[刘穆之]]病死的消息 [31] 。刘裕汇集在长安的文武将佐讨论,表露出自己继续西征的愿望以及对后方的忧虑,当时大部分人也不赞成继续北伐。刘裕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刘裕此举,为夏主[[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窥]]破心迹。在刘裕南归不久后,赫连勃勃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
在此时,留守长安的晋朝文武发生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复杀王修。刘裕得到消息,惊恐不已,急令朱龄石镇守长安,命刘义真速回。刘义真和将士大掠财宝美女,车载南还,为夏军追及。朱龄石阵亡,刘义真单骑逃逸。长安虽得而复失,良将劲兵损失颇多,但收复之地并未损失多少,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仍然得到刘裕的重兵扼守。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刘裕据有。
719,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