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吕剧

增加 7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 <ref>[http://news.iqilu.com/shandong/kejiaoshehui/20160428/2764561.shtml 传统吕剧《姊妹易嫁》温情上演 五一慰问济南劳动者] 齐鲁网,发布时间; 2016-04-28 16:22:04</ref> 《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市。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File: 剧12.jpg|thumb|400px|有框|右|《姊妹易嫁》[http://news.iqilu.com/shandong/kejiaoshehui/20160428/2764561.shtml/ ]]]
文名称Shandong Opera;吕剧
发源地博兴县、广饶县一带外文名称;Shandong Opera
代表作姊妹易嫁 发源地;博兴县 画龙点睛、苦菜花等广饶县一带
代表 人物郎咸芬 作;姊妹易嫁 林建华 画龙点睛 李岱江 苦菜花
艺术特色质朴清新 代表人物;郎咸芬 通俗易懂林建华、李岱江等
别名鲁剧 艺术特色;质朴清新 化妆扬琴、侣戏、驴戏通俗易懂
别名;鲁剧、 地位中国八大地方 妆扬琴、侣戏、驴 曲剧种之一
申报 文化 位;中国八大地方戏曲 院、济南市、博兴县、东营区种之一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申报地区;吕剧院、济南市、博兴县、东营区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 Ⅳ-116]] ==发源地之争==
目录
1发源地之争
2名称由来
3剧种简史
4著名班社
5艺术特点
6曲调声腔
7角色行当
8经典剧目
9代表人物
10专业院团
11非遗传承
折叠编辑本段发源地之争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代表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共识。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折叠 ''' 博兴说''' 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左右,孙中新便和刘峦峰等唱曲艺人合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当时群众称这种艺术形式为"唱小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弦。   后来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扬琴和坠琴, [[ 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扬琴",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扬琴"。]]
2007年, [[ 博兴县吕艺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折叠 [[File:吕剧12.jpg3.jpg|thumb|400px|有框|右|《过年》[http://www.xijucn.com/html/lvju/20090203/7411.html/ ]]]  ''' 广饶说'''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时家村(1138-1913年属乐安县,1914年后属广饶县,1983年建立东营市后属牛庄区,1987年7月归属东营区) 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第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   其早期主要流行于乡村集镇,后逐渐在济南等城市兴起 。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 [[ 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2008年,东营区牛庄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荣誉称号。
折叠 ''' 胶东说关于吕剧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胶东说。 约在1894年,胶东琴书艺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莱)内将《三打四劝》中的《苏保送妹》一折举行了"化妆跑圆场"的公开演出,群众称为"胶东蹦蹦戏"。"化妆扬琴"在济南被定名为"吕剧"之后,蹦蹦戏随之更名,老艺人组建了蓬莱建国剧团吕剧队、莱阳专区吕剧团(今烟台市吕剧院)。'''
关于吕剧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胶东说。 约在1894年,胶东琴书艺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莱)内将《三打四劝》中的《苏保送妹》一 叠编辑本段 举行了"化妆跑圆场"的公开演出,群众称为"胶东蹦蹦戏"。" 化妆扬琴"[[在济南被定名为"吕剧"]]之后,蹦蹦戏随之更名,老艺人组建了蓬莱建国剧团吕剧队、莱阳专区吕剧团(今烟台市吕剧院)。 == 名称由来== [[File:吕剧15.jpg|thumb|400px|有框|左|《王宝定当差》[http://www.xijucn.com/html/lvju/20090203/7411.html/ ]]] 建国之后,省文联副主席陶钝建议定名为[["鲁剧" ]] ,王统照先生不同意。后经研究,定为 [[ 吕剧 ]]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经典剧照经典剧照
1900年前后,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17年,吕剧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 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根据博兴县老艺人的说法,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老艺人孙中新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折叠编辑本段 == 剧种简史== 折叠 [[File:吕剧15.jpg3.jpg|thumb|400px|有框|右|《姊妹易嫁》[https://www.chinaticket.com/beijing/view/24696.html/ ]]] ''' 文化沉蕴''' 
吕剧自形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早期多由民间艺人在农村中传唱,始称为"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早称洋扬),故被称为"扬琴"。后来,说唱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被称为"文明琴书"、"山东扬琴"等,至1933年始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音乐构成,包括了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来自"诸宫调"、"杂剧"、"昆曲"中的古老以及明、清以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早期是曲牌联唱体,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 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口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后来,各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间或插入其他曲牌。 于是,牌子曲目多被口语生动、故事性强的书目所取代。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自我娱乐式的"庄稼耍",逐渐被对口搭档所代替。 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
因此 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口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 山东琴书在鲁西南形成 便迅速流传至山东 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间或插入其他曲牌 是,牌子曲目多被口 各地的 生动 故事性强 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 不同,特别是琴 目所取代。 艺人 在演唱 形式上,也由 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 我娱乐式 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 "庄稼耍" 差异 使琴书在山东 逐渐 被对口搭档所代替 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 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 南路琴书 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 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 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 说及表演浑然 昌潍和胶东 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 带流行 改坐腔扬 北路 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 书主要流行于德州等地区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因此,山东琴书在鲁西南形成后,便迅速流传至山东各地。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等地区。==最初起源==
折叠最初起源
山东琴书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   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 ''' 《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 ''' ,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化(上)妆扬琴"。
折叠 == 初步发展==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 。1917  1917 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折叠 == 高度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林建华、李岱江《花好月圆》林建华、李岱江《花好月圆》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3年11月,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园以"吕剧"挂牌首次公演《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蓝桥会》、《李二嫂改嫁》等剧目,群众争相观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吕剧"这个名称得到观众认可。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吕剧表演艺术家吕剧表演艺术家==
折叠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 得了 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 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 妆扬琴作为改 命"期间 的重点 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在学习传统 被禁演。1976年以后 目的基础上 吕剧复兴。 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 二嫂改嫁 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改编演出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3年11月,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园以"吕剧"挂牌首次公演《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蓝桥会》、《李二嫂改嫁》等剧目,群众争相观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吕剧"这个名称得到观众认可。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重获新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之后,全国各地剧团纷纷开始演出传统剧目、排演新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八大戏曲种类之一的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各剧院先后推出了《画龙点睛》、《林娘》、《庄户皇帝》、《醉青天》、《山高水长》、《军嫂》、《石龙湾》、《苦菜花》、《书记大姐》、《大地军魂》、《补天》、《勿忘在莒》等优秀剧目。现代吕剧《补天》一经上演便在全国迅速走红,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现代戏《石龙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文华编剧奖"、 "文华音乐创作奖" 、文华表演奖,该剧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大型现代戏《苦菜花》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八届"文华大奖"、 "文华剧作奖"、 "文华音乐创作奖",著名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扮演的主要角色母亲,获"文华表演奖"。  [[ 《苦菜花》剧本还荣获1998年度"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 "优秀演出奖"、"优秀编剧奖"、 "导演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百姓书记》《回家》《勿忘在莒》《海殇》等剧目也在全国获得大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郭爱琴郭爱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梅花奖获得者焦黎、高静、吕淑娥、刘玉凤,中国戏剧节表演奖获得者李萍,文化表演奖获得者龚鲁阳、董家岭,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主角奖"获得者文宗哲、马林,"优秀配角奖"获得者李肖江、胡静华、常兆玉、郭爱琴、黄继森、李红、朱广友等。
折叠编辑本段 == 著名班社==折叠 ''' 同乐班''' 
同乐班(1893-1906年)。初为琴书班社,自1900年古历十二月首演化妆扬琴《王小赶脚》后,改为职业化妆扬琴班社。主要组成人员有:时殿元、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武春田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小赶脚》、《后娘打孩子》、《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三打四劝》、《老步换妻》、《秦雪梅观画》、《潘金莲拾麦子》、《洞宾戏牡丹》、《王天宝下苏州》、《空棺计》、《王汉喜借年》、《小姑贤》、《蓝瑞莲打水》等。
折叠 ''' 共和班''' 
共和班(1906-1915年)。这是化妆扬琴兴起后,以原同乐班为基础组建的班社。其组成人员有时殿元(领班)、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宋立修、李老四、崔宝善、马洪喜等。1915年初,时克远又加入该班。共和班成立后,除在本地演出外,还经常活动在滨县、利津、沾化、惠民、桓台、博山、张店、临淄、临朐、寿光、潍县及胶东等地。除同乐班原先经常演出的一些剧目外,共和班还演出了《梁山伯下山》、《宋江坐楼》、《秦雪梅吊孝》、《红鸾禧》、《宝玉哭灵》、《白蛇传》等剧目。
折叠 ''' 黄家班''' 
黄家班(1921-1942年),由魏家村艺人黄维范、黄维祯、黄维信三兄弟以谭明伦为师学唱化妆扬琴,艺成后组建而成。其成员除黄氏兄弟外,还有黄存修、陈相鉴、马红喜、李同山、隋日光等。1924年,郭福山、田寿山由高家班进黄家班搭班演出,与李同山被誉为化妆扬琴中的"三座山"。黄家班除演出一些早期剧目外,还演出《丁奎杀楼》、《盂丽君》、《双钗记》、《丁僧扫雪》、《朱买臣休妻》、《王华买文》、《烧窟封官》、《占花魁》等剧目。
折叠 ''' 高家班'''
高家班(约1923-1 937年)。高家班由东营区油郭乡北高村艺人高安礼为首组建。高安礼初唱UI东琴书,后以谭明伦为师学唱化妆扬琴,于1923年左右组成高家班。主要成员有田寿山、郭福山、郭瑞芝、郭道祥、郭建让、邓来增、吴秀荣、蒋立堂、刘洪喜等。高家班的主要演员都曾向商秀岭学唱过琴书,有较深厚的演唱基本功,其中尤以郭福山为最。郭福山在加入高家班之前就已在商秀岭门下扬名淄博、昌雠、胶东及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在琴书艺人中有"大将郭福山"之美誉。高家班经常活动在博兴、博山、淄川、益都、滩县和胶东地区,除演出一般吕剧传统剧目外,还演出《草船借箭》、《狮子楼》、《粉妆楼》、《紫金镯》、《千里驹》、《金鞭记》、《小八义》等当时其他班社很少演唱的剧目。
折叠 ''' 其他班社''' 
1915年共和班解体,时殿元又组建了时谭班。主要成员有时克远、时秀章、时秀礼、谭文章、谭可传等;武春田被车里村聘为教师,学艺出徒后以张凤辉、张凤阁、刘饮武、刘立贤等人为主要成员,组建车里班。其后,武春田又在西范组建范杆班;宋立修、李老四在杨李村组建杨李班;崔保善等组建前秦班……化妆扬琴兴起后,广饶中部和北部的西营、后大张、斗柯、花官、陈官等村镇,也都纷纷创建班社,长期活动在广大乡村。1917年,博兴县纯化村孙中心曾创建班社演唱化妆扬琴,在打击乐的使用和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1918年博兴艺人杨长兴、王乐堂等创立顺和班,于1924年赴济南"新市场"演出,后又并入义和班。
折叠 ''' 庆和班''' 
"庆和班"是阴毓庚在胶东地区组建的化妆扬琴班社,30年代初进入济南,曾经在新市场"风顺茶园"和西市场"振成舞台"演出多年,主要成员还有阴毓汉、郑江田、刘金忠、朱晋盛等。除上述班社外,还有"缕戏班"、"季子班"等化妆扬琴班社进济南市演出。
折叠编辑本段 == 艺术特点== 折叠 ''' 优美朴实''' 吕剧音乐是在从山东传统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姊妹易嫁姊妹易嫁
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折叠 ''' 自然流畅'''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折叠 ''' 贴近群众'''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 == 曲调声腔==折叠 ''' 主要板式''' 
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名娃娃调)、凤阳歌等。
折叠 ''' 常用曲牌''' 曲牌多数来自"山东琴书"明清以来的民间小曲,娃娃腔、莲花落、罗江怨、叠断桥、呀二哟、靠山调、普吕剧吕剧 地锦、想思、打茶文、乱弹、楼上楼、呀儿僧、上合调、迎春调、小上坟、慢凤阳歌、凤阳垛、打枣竿、阴阳句、(又名楼上楼)、后娘打孩子、大汉口、汉口垛、(又名上合调)、下合调、画扇面、丝罗扣等。
迎宾、送客、祝寿、摆宴、拜堂等曲牌。
折叠 == 伴奏乐器== ''' 四大件'''两垄地-常兰两垄地-常兰
:坠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现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筝、笛子、笙、竹笛、长笛、唢呐、海笛(小啦叭)、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
锣鼓点:(也叫锣鼓经)一击锣、阴锣、四击头、大锣垛头、小锣垛头、叫头、回头、冲头、快冲头、收头、凤点头、帽儿头、住头、抽头、长垂、慢长垂、快长垂、串垂、乱垂水底鱼、一封书、纽丝、滚头子、扑灯蛾、紧急风、丝鞭、望家乡、崩登仓、八打仓、扎多衣等
折叠 == 声腔术语== 
大嗓、小嗓、二本嗓、真声、假声、真假声、云遮月、润(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调、跑调、不搭调、冒调、荒调、凉弦、走弦、跑弦、不复弦、强板、撤板、顶板、闪板、过板、俏板、丹田音、嘎调、平声、仄声、合辙、押韵、气息、换气、偷气、存气、气口等。
折叠 == 服装术语==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员穿服装(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巾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保护戏装用的。
大袜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
折叠编辑本段 == 角色行当== 
吕剧在化装扬琴时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
吕剧吕剧
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三打四劝》等。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据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条件来划分角色。此时虽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并无严格的行当区分。艺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有脚色,没行当"。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影响,使吕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丰富和提高,角色行当体制也日趋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戏"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生活化的演出风格。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折叠 ==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玉清楼》中的宋江;
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折叠 '''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
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
折叠 ''' 净行''' 
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折叠 ''' 丑行''' 
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经典剧目==
折叠编辑本段经典剧目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经典剧目剧照
经典剧目剧照
折叠早期剧目
早期剧目有《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等。早期的班社,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成的有文明书社、黄家班、高
==早期剧目==  早期剧目有《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等。早期的班社,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成的有文明书社、黄家班、高 家班、张家班、车里班、顺和班等化装扬琴班社,长期活动在广饶、博兴、利津、滨县、惠民、无棣、阳信、张店、博山、章丘、潍县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通过与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学习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联缀体逐步转为以唱[四平]、[二板]为主的板式变化体,并扩充乐队,配搭行当,化装扬琴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
1918年,广饶县车里村张凤辉等组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 早期表演艺术家有时殿元、孙中新、谭明伦、崔心庆、薛金田等。
折叠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 [[ 吕剧发展迅速 ]] ,李同庆、时克远、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现, [[ 吕剧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  [[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 。1953 。]]<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ODQ5MjY3Mg==.html 吕剧:新时期山东戏曲音乐家栾胜利,高鼎铸作品演唱会-] 360影视;</ref> 1953 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开始演出《小姑贤》《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等剧目 。1954  1954 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 。1955  1955 年,吕剧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  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焦黎《补天》焦黎《补天》 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 。1957  1957 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1963 。<ref>[https://www.360kan.com/m/hKLiakH2SHn6Th.html 《李二嫂改嫁》] 360影视;</ref> 1963 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 。1965  1965 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 。1966  1966 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 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 。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折叠 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林建华林建华 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如今,吕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 == 代表人物折叠初创时期:1920年以前孙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
'''初创 殿元,1863-1948 期:1920 ,代表作《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以前'''
崔心悦,1864/孙中新,1852-1946 1930 ,工青衣、花旦 ,代表作《 赶脚 姑贤》、《后娘打孩子
崔心庆,1866/时殿元,1863-1944 1948 年, 同乐班 代表作《王小赶脚》 共和班著名琴师 《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武春田,1869/崔心悦,1864-1946年, 同乐班 工青衣 共和班著名琴师 花旦 车李班、范杆班创始人 代表作《王小赶脚》
谭明伦,1880/崔心庆,1866-1960 1944 年, 参与创设了[四平][二板],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绰号"五顶网子全戴" ,吕剧音 的改革者 班、共和班著名琴师
宋立修,1883一1960 /武春田,1869-1946 年, 工老生 同乐班 小生,师承时殿元, 共和班 主要演员 著名琴师 "矮子功"一绝,代表作《潘金莲拾麦子》 车李班、范杆班创始人
崔宝善,1884一1960 /谭明伦,1880-1960 年, 工老生 参与创设了[四平][二板] 师承时殿元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 共和班主要演员 顾不得穿那袜子鞋" 前秦班创始人,人称绰号" 铁嗓 五顶网 全戴" ,吕剧音乐的改革者
时殿元 /宋立修,1883一1960年,工老生、小生,师承 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矮子功"一绝,代表作《潘金莲拾麦子》。
发展 /崔宝善,1884一1960年,工老生,师承 期(1920-1950年)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前秦班创始人,人称"铁嗓子"。
'''发展时期(1920-1950年)'''/ 薛金田,1901-1973年,师承谭明伦,攻花旦、青衣,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等,戏谚"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 郭福山,1900-1960年,师承谭明伦,吕剧"三座山"之一,人称"大将郭福山",在《秦雪梅观画》一剧中扮演的商林有"活商林"之称。
/ 李同山,1901年生,师承黄维范,攻小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 田寿山,师承谭明伦,攻老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 张荣重,1902-1986年,师承谭明伦,主攻青衣、小生,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小姑贤》、《坐楼》、《秦雪梅吊孝》等。
/ 时克远,1902-1979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艺名"脆甜瓜",师承时殿元,又师谭明伦,工小生,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光明大道》、《姊妹易嫁》等。
/ 张传海,1905-1979年,工老生,创造了[反四平],人称吕剧"谭鑫培",博兴县吕剧团创始人。
/ 李同庆,1911-1972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彩旦、文丑,师承薛金田,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逼婚记》、《空棺记》等。
/ 侯振南,1911-1981年,义和班主要演员,鲁声琴剧团创始人。
/ 于廷臣,1918-2001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生,艺名"筱白孩"、"大眼",鲁声琴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等。
于廷臣于廷臣'''繁荣时期:1950-1966年'''
折叠繁荣时期:1950-1966年 / 张艳芳,1940-1995年,吕剧表演艺术家,师承于廷臣,生旦净丑无所不精,1949年从艺,人称"九岁红"、"小老艺人",代表作《小姑贤》、《鸿鸾禧》、《逼婚记》等。<ref>[https://v.qq.com/x/page/l0821dvht3g.html 吕剧《姊妹易嫁》《小姑贤》《李二嫂改嫁》] 腾讯视频;</ref>
/ 刘梅村,1914一1977年,著名导演编剧,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穆桂英》等,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 尚之四,1921-2001年,著名导演,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吕剧《李二嫂改嫁》、柳子戏《孙安动本》等。
/ 林建华,1930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花旦,"吕剧三杰"之一,1951年从艺,代表作《井台会》、《小姑贤》、《鸿雁传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郎咸芬,1935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老旦,"吕剧三杰"之一,人称"吕剧皇后",1953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曾获金唱片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李岱江,1933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吕剧三杰"之一,1953年从艺,代表作《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张斌,1929-1968年,著名吕剧作曲家,1951年从艺,初工小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打金枝》等。
/ 刘奇英,1922年生,著名编剧,代表作《光明大道》、《沂河两岸》、《丰收之后》等。
/ 王俊英,1928年生,工老旦,代表作《两垄地》、《李二嫂改嫁》、《半边天》等。
/ 杨瑞卿,1930年生,工老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半边天》等。<ref>[http://www.aixiqu.com/lvju/ 吕剧_山东吕剧_吕剧李二嫂改嫁] 爱戏曲网;</ref>
/ 李渔,1932年生,曾工小生,吕剧作曲家、著名琴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钱玉玲,1934年生,工花旦、彩旦,代表作《拾玉镯》、《王定保借当》等。
/ 王永昌,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红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丁博民,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双玉蝉》等。
/ 苏智,1934年生,著名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玩会跳船》《芙奴传》等。
/ 刘艳芳,1935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借年》、《姊妹易嫁》等。<ref>[http://www.xijucn.com/html/lvju/20120928/40231.html 山东省吕剧院演出吕剧] 戏曲网,发布时间; 2012-09-28 13:55 </ref>
/ 郭丽华,1938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小姑贤》、《刘海砍樵》等,戏谚"三天不喝茶,也看郭丽华"。
/ 王筱梅,1940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曾拜师荀慧生,代表作《陈三两爬堂》等。
/ 王世元,1942年生,工小生,代表作《姊妹易嫁》,吕剧导演,代表作《苦菜花》。
/ 董砚萍,1945年生,工闺门旦,代表作《桃李梅》、《姊妹易嫁》、《杜鹃山》等。
郎咸芬郎咸芬'''新时期:1978年以后'''
折叠新时期:1978年以后 / 郎门群钗:高静、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秦霞、赵秀敏、史萍、赵静、吕淑娥、吕学芹
/ 林派传人:赵兰英、李君、王淑芝、韩美、郭清清、李霄雯、孔令兰、刘淑娟
/ 李派小生:李肖江、荆延国、张小忠、王增旭、张美娟、王鸽
/ 十大名家:高静、李萍、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史萍、荆延国、董家岭、李肖江、孙英杰
/ 十大演员:吕淑娥、赵静、王美霞、孔令文、盖勇、郭清清、李霄雯、张明霞、张青
/ 梅花奖演员:高静、焦黎、刘玉凤、吕淑娥
/ 文华表演奖演员:郎咸芬、董家岭、高静、龚鲁阳
/ 中国戏剧节表演奖:李萍、高静、孙英杰
/ 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
/ 文华作曲奖:栾胜利、丁博民 ==专业院团== '''山东省'''
折叠编辑本段专业院团
折叠山东省
山东省吕剧院一团、山东省吕剧院二团、山东省吕剧院青年团、济南市吕剧院、烟台市吕剧院、潍坊市吕剧院、招远市吕剧团、莱州市吕剧团、栖霞市吕剧团、龙口市吕剧团、乳山市吕剧团、滨州市吕剧团、滨城区吕剧团、邹平县吕剧团、东营市吕剧团、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利津县吕剧团、平度市吕剧团、莱西市吕剧团、博兴县吕剧团、青岛市歌舞剧院吕剧团、河口区艺术团吕剧团、阳信县吕剧团、长岛县旅游艺术团、济宁市艺术团吕剧团、文登市吕剧团、日照市艺术剧院吕剧团、沾化县吕剧渔鼓戏剧团、荣成县吕剧团、惠民县吕剧团、昌乐县吕剧团、海阳县吕剧团、寿光县吕剧团、威海市吕剧团、牟平县吕剧团、淄博市吕剧团、临沂县吕剧团、沂南县吕剧团、海阳县东海镇吕剧团、海阳县郭城镇吕剧团、福山县吕剧团、禹城县吕剧团、沂源县吕剧团、临朐县吕剧团、章丘县吕剧团、崂山县吕剧团、昌邑市吕剧团等
折叠 ''' 江苏省''' 
江苏省演艺集团东海吕剧团、淮阴市吕剧团、铜山吕剧团、宿迁县吕剧团、新沂县吕剧团
折叠 ''' 辽宁省''' 
大连市吕剧团、鞍山市吕剧团、宽甸县吕剧团、旅顺文工团等
折叠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吕剧团、双鸭山市吕剧团、290农场吕剧团等
折叠 ''' 吉林省''' 
柳河县吕剧团等
折叠 ''' 河北省''' 
临西县文工团等
折叠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吕剧团、建设兵团工二师吕剧团、库尔勒农五师吕剧团等
折叠编辑本段 == 非遗传承== 折叠 ''' 文化部'''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风格质朴清新,最能代表山东风格,也体现了华北、东北农民的朴素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并称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央视电视指南《数字飙榜》栏目盘点的 [[ 中国十大经典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豫剧、评剧、越剧、昆曲、曲剧、黄梅戏、吕剧、越调、沪剧。]]<ref>[https://www.iqiyi.com/w_19rrlobi3p.html 吕剧大全-吕剧全剧-闹房] 爱奇艺,发布时间; 2013-09-09</ref> 
2008年, [[ 吕剧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戏曲学院于2014年排演了吕剧 [[ 《苦菜花》,获得广泛好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
中国戏曲学院《苦菜花》
中国戏曲学院《苦菜花》
折叠 == 山东省== 
吕剧在山东省传承情况较好。省文化厅非遗处姜慧表示,山东能够经常性演出剧种23个,除吕剧外,都属于濒危剧种。 山东省积极组织"吕剧华夏行"、"吕剧艺术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实施吕剧艺术振兴工程,组织《看大戏》栏目的制作。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马常委、杜瑞杰、李萍、高静、胡静华、李肖江、董家岭、焦黎、王淑芝、栾胜利、苏智。
吕剧华夏行剧照吕剧华夏行剧照'''江苏省'''
折叠江苏省
吕剧广泛流传于苏北地区,根植于清末民初时期, 已列入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五九看柳》、《山乡情》、《草莓扣》、《称爹》等。2015年,江苏省演艺集团东海吕剧团排演的《没掀开的红盖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
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素平
江苏省演艺集团演出的吕剧
江苏省演艺集团演出的吕剧
折叠 ''' 吉林省''' 
吕剧是"闯关东"文化的代表,是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相交融,孕育的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新型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已被吉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代传承人:90年代,李强、何新丽、于静丽、付明
 
==参考资料==
{{Reflist}}
33,6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