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子和

增加 4,6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子和 | 图像 = [[File:Jhhj.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BC%A0%E5%AD%90%E5%92%8C&step_word=&hs=0&pn=0&spn=0&di=121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127213143%2C962885868&os=3248858709%2C915981280&simid=3433496130%2C214978753&adpicid=0&lpn=0&ln=306&fr=&fmq=157457674829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qnr.cn%2Fmed%2Fcano%2F201003%2F2010032916392716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qg6_z%26e3BvgAzdH3F4j1AzdH3Fri5p5AzdH3FzyxAzdH3F214yAzdH3Fda8aanAzdH3Fnll0md_z%26e3Bip4s&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35376965_222911 来自搜狐网]]]| 出生日期 = 公元1156年| 逝世时间 = 公元1228年| 出生地点 = 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民权县)| 国籍 = 中国| 职业 = 医学家| 知名作品 = 《儒门事亲》}}
'''<big>张子和</big>'''
==人物简介==
<br>  张子和,(1156~1228年)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睢州考城人。是着重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派,同时也主张“古方不能尽医今病”,和 [[ 刘完素 ]] [[ 李东垣 ]] [[ 朱丹溪 ]] 一样,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br>
==人物生平==
|title=张子和学术思想研究考略[J]. |author=郑国庆,洪在炅. |work=中医药学刊, |date=2002(02):177-178. }}</ref>
<br>  张从正,据刘祁《归潜志》卷六载,“从正”二字,为少时初名,后改名子和。贞祐中(1213-1216年)召补至太医院时所用,尔后即以此名行。号戴人,“戴”为西周、春秋时古国,在今河南兰考、杞县、封丘间,为宋所灭。原籍睢州考城(今河南民权西南)。约生于正隆一年(1156年),家世业医,受父亲教育,一度从军跋涉江淮。从正平易近人,精于医术,曾治愈名医刘完素医之伤寒。其六十多岁时(金兴定年间,公元1217——1221年),曾应召入太医院为太医,不久就辞归乡里,与他的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讨论医学,著《儒门事亲》一书。晚年师从眼科名医姜仲云。正大五年(1228年)谢辞人间,终年73岁。张氏“精通医,贯穿《素》、《难》之说”“阐发千载之秘”,重视实践,对中医学祛邪学说的发展,从理论到临床均作出了重要贡献。<br>
==人物经历==
金贞元四年(1156年),张从正生于金朝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 张从正因家乡民权为春秋时期戴国,而自号“戴人”。十余岁时承庭训,跟随父亲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二十余岁悬壶应诊。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汴京、归德府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张从正后来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又有人称他为“张宛丘”。<br>
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冬,张从正卒,享年72岁。<br>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br>
 
==独树一帜的中医大家==
==中医著作==
<br>  《儒门事亲》为张子和之重要著作,成书于公元1228年,全书共十五卷。提倡治疗用汗、吐、下三法,用药偏于寒凉攻邪,在攻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还著有《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法杂论》一卷、《三法六门》一卷、《刘河间三消论》一卷、《扁华生死诀》一卷、《世传神效诸方》一卷。<br>
==代表作品==
在学术上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br>
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br>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br>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br>
 
==学术思想==
<br>  他提倡养生当用食补,饮食营养要全面不要偏胜:“五味贵和,不可偏胜”。主张治病不宜忌口太过,而造成胃气虚弱。他说:“胃为水谷之海,不可虚怯,虚怯则百邪皆入矣。或思荤茹,虽与病相反,亦令少食。图引浆粥,此权变之道也。若专以淡粥责之,则病人不悦而食减,久则病增损命,世俗误人矣”。在他认为对某些消耗性的病证,或对营养的需求迫切者,可不必忌口。
<br>  对于小儿的养育护理,张氏主张不宜过饱过暖,认为过爱小儿反害小儿,太温暖可以消阴气,太饱则肠胃不能容,此为小儿疾病之源。他认为食乳小儿因乳食过多,反从湿化;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多湿热相兼之证。治小儿疾病,“不可下者宜解毒,可下者宜调胃、泻心”,忌用温燥之品。
 
==后世影响==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参考来源==
{{reflist}}
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