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逢亨

增加 1,2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李逢亨 (li feng heng)'''(1744—1822),字垣 又號平湖 ,陝 西[[ 平利 县]] 。童年時,由其父李岩送往興安州讀書 。他 敏而好學, 德优良, 學兼優,能詩善文, 精通 诗文。清乾隆四十四年,进朝整理编纂 [[四库全书]] 禹貢 。之后,连任蓟州[[州判]]、永定河南岸同知等职,掌管治水工程 ,門齒伶俐
== 人物简 生平簡 介 ==
'''李逢亨'''(1744—1822),字垣斋,号培园,陕西平利县人。他品德优良,精通诗文。清 ===掌管治河工程=== 乾隆四十四年 ,进朝整 (1779)撥貢,充四庫校錄議敘 编纂《四库全书》。之后,连任蓟 問,分發北直隸,借補薊 州州判 、永定河南岸同知等职, , 掌管治 工程 。乾隆五十七年(1792),調任霸州同知。該州州治為九河趨匯之區,舊設埝以御眾流,歲久不治。他與剌史商酌立法十條,率士民實力興築,是年各河皆漲溢,幸得無虞,遷永定河三角淀通判
== 人物经历 =永定河水暴漲===嘉慶六年(1801),任永定河南岸同知,在任凡九年,籌劃悉合機宜,所至兵民用命,化險為夷。嘉慶十一年(1806 年, ), 永定河水[[泛滥]], 暴漲,北岸漫溢, 南岸 下游決 十丈 ,情势危急 ,溜劈堤身,僅存一線,工程艱險 。他 亲临灾区,指挥官兵抢险筑堤,控制水患,受到百姓的称赞 率士民奮力搶護,溜勢忽外出,突擊卷埽加箱,遂得保平穩
===黃河潰決===嘉慶十四年(1809 年,他调 ), [[ ]] 知府 ,刻意勤 。他“推洽水之道以治民,用守身之法以守土”,“平反冤獄無留牘,實心實 ,为 ,寅僚兵 伸冤,深受百姓爱戴 無不悅服”,“未及一載,訟息民安 这一 ”是 ,[[黄 水]]暴涨,决堤 潰決,缺口多至 余处 餘處 。他奉旨 抗洪,日夜坚守危难险段,组织加固堤防,终于 調往督築,其水口為全河險要處,長數百尺,極難措手,他置身於重點工程,設法施工,終於順利合龍 堵住缺口 ,費省而堅 工程結束, 慶皇 闻讯特 即持 旨擢升他 任, 永定河道 督。
===傾一生之力於治河,政績卓著。===嘉慶十六年(1811 年3 )三 , 慶皇 帝西巡 , 李逢 亨,赏赐 亭“垂詢全河形勢”,他“敷陳機要,簡明、詳切,喜動天顏”,於是賞賜 他三品[[顶 戴花翎]],封 ,並頒贈“福字、鹿肉”(即福祿也)。 为黄 趁皇帝高興 ,建議在永定河畔修金門閘,以資分洪,在鳳 总督、[[兵部尚书]],署[[直隶总督]],肯定了他的治 東堤之東,運河西堤之西築堤禦 功绩 ,以保萬全,被皇帝欣然採納
===告老解甲,慷慨解囊===嘉慶十七年(1812),“黃流順軌”,“全河得慶安瀾”,升黃河總督(亦稱東河總督),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在河督任十年,河不決口,“帝有福星之獎”,歷署直隸總督。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李逢亨 ), 告老 还乡, 解甲, 回到平利 。他目睹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 慷慨解囊 ,买得 ,拿出積蓄,購王英 (出任磚坪都司、離開平利)之故宅 一院 房屋, , 给“[[ 五峰 ]]”( ( 今城小前身 ),惠及士林。並與故鄉父老,“放懷山水間”,欣賞故鄉美好風光,“絕口公事”。道光二年(1822),病卒於家,享年78歲。他死後鄉里老幼痛哭失聲,祀鄉賢於府城,清廷為他樹碑立傳,加封為榮祿大夫葬於興安府(今安康市 南郊。 ===著 校舍,成为传颂至今的佳话 ===《治河管見》、《黃河志》等書,纂省誌稿。曾以《寄董樸園孝廉》為題賦詩,被稱好詩載入《續興安府志》 <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6/lifengheng.html 陝西 > 安康 > 平利縣人物>李逢亨]</ref>
1822年病逝,享年78岁。他死后乡里老幼痛哭失声,清廷诰封他为荣禄大夫,葬于兴安府(今安康市)南郊。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72,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