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肖向荣

增加 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9121719e558edb32ef9595c558be1ee9 50200009239445156215808978013 s.jpg|缩略图|居左|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82%96%E5%90%91%E8%8D%A3&src=tab_www&correct=%E8%82%96%E5%90%91%E8%8D%A3&ancestor=list&cmsid=31a1b0f3c072129fad1656cc90be48e2&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1&clw=295#id=9121719e558edb32ef9595c558be1ee9&currsn=0&ps=57&pc=57 原圖鏈接][http://www.baike.com/wiki/%E8%82%96%E5%90%91%E8%8D%A3 来自互动百科]]]
===苦学少年===
肖向荣1910年9月出生在广东梅县石扇镇一个贫困农家,原名肖木元。家里租种着地主家“三箩谷”田(旧制面积,约半亩)。五六岁时,就要跟父母下田劳动。七虚岁那年,木元看见同龄的孩子 们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堂了,吵着要父母让他也上学堂读书。无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幸得学堂里的先生是母亲娘家的亲戚,这位先生钟爱聪明伶俐的小木元,由先生出面,与学堂的各位理事们商量,采取以工代费的方式,让木元入了学。入学后,木元每天要打扫学堂的卫生,中午还要蒸一餐午膳生的饭。虽然劳累,但只要能在学堂里读上书,木元觉得虽苦犹甜。在学堂里,先生是位新派教员,课读之余,结合六七年前的“ [[ 辛亥革命 ]] ”运动,常向他们讲述 [[ 孙中山 ]] 的救国主张,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爱国爱乡的故事,如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诸葛亮鞠躬尽瘁;乡人 [[ 丘逢甲 ]] 抗敌保台的故事。在木元的心灵中,从小就树立了抗敌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三年后, [[ 肖木元 ]] 以优秀的成绩从初级小学毕业。
===踏上革命路===
1965年8月29日,中央代表团到达拉萨郊区机场,受到中共西藏工委领导的热烈欢迎。左起向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谢富治、刘春、张经武、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 阎秀峰 ]] 、 四川省副省长天宝、公安部副部长凌云、左起向后:工委副书记王其梅、帕巴拉·格列朗杰、郭锡兰、肖向荣、工委副书记麻贵书。初小毕业后,入读高小就要到镇里另一间学堂,这意味着木元再也不能以工代费读书了。随着弟妹的出生,家里更加困苦。为了一家人不至饿死,肖木元的父亲肖兆松被迫象千万个客家男儿一样,远赴南洋的印度尼西亚做苦工赚钱。十岁的小木元到伯父家放牛割草,回到家里还要帮母亲料理农活,他那稚嫩的仔肩,担负着平常少年挑不起的重担。
读初小时,他特别崇拜三国时期的 [[ 诸葛亮 ]] ,为了能拥有像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成为足智多谋的军师,他不敢荒疏学业,初小的课文翻读完了,他就到附近有书的人家里借书读。他的读书精神感动了村里的藏书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读。木元和同族的祖叔们共同居住的“双桂第”有两条桂树,每到夜晚,肖木元田园放牧归来,在那桂树头下,总有一支小松明子照着夜读的小木元。有一次,他借到了乡人丘逢甲诗集的手抄本,读得忘了时间,夜深了,手抄本上的字变小了,为了看清这位爱国大诗人的诗句,他加了几块松明子到“照篓”(一种铁丝织成的,盛松明柴作照明用的篓型用具)里,火很快亮起来了,读着读着,他觉得除了松明子之外,好象还有什么东西在烧得“霹雳劈呖”响,抬头一看,原来是桂树枝在燃烧。第二天,当族人得知是木元读书烧着了桂树时,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把这事当作一件美谈而传扬。二年多来,他读了许多书,他的思想在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中成熟起来了,他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劳,懂得农民对于土地、对于收成的渴望。
1921年,肖木元十二岁的时候,父亲从南洋寄回十几元钱,木元得以考入“石扇高级小学”就读。这个学校的教员多为新学派,他们在学生中组织剧社,木元也是剧社的一员,那年剧社排演《少年漂泊者》,木元担任主角,演得十分认真,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 1925年,肖木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山中学”。其时,木元在南洋的父亲因故无法接济家庭,眼看又将辍学。肖姓族中父老见木元是个可造之才,由族中伯叔们凑钱供他上学,木元带着族中长辈们的希望,含着眼泪挑着行李,步行二十多里来到梅州城的“东山中学”深造。
当年三月,东征军首次进驻梅州,当时担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 [[ 周恩来 ]] 亲自到东山中学作“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讲,肖木元第一次受到革命观念的洗礼,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把读书作为报恩长辈,自我受益的事来看,自从听了周恩来的一番革命道理后,他才知道读书人要以解救中国贫苦百姓、报效国家作为己任。从此,他积极参加各项学生运动,很快成为学生中的左派。“五卅惨案”爆发后,他和进步同学陈劲军等领导组织起“学生救国运动团”,到梅城、蕉岭、松口、及相邻的福建省永定县峰市等地演出,开展反帝宣传,并将募捐到的800元寄到“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支援上海工人斗争的经费。同年10月,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在城北“洋门岌”痛歼陈炯明叛军,全校师生热烈庆祝东征军的胜利。肖木元在祝捷会上即席赋诗道: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
1925年冬,随着东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成立了“新学生社”,肖木元作为该组织的骨干人物积极参加活动。1926年6月,经梅州共青团组织领导人陈劲军(后为中国共产党梅州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肖壁如的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当年暑假后,他被分配为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此时的肖木元已改名为肖向荣,从此结束了学生时代生活,离开石扇老家,走向了漫长的职业革命家生涯。
1927年1月,肖向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4·12”反革命大屠杀政变后,他积极联络失散的同志,恢复党的地下组织,发动群众拿起刀枪打游击,用武装斗争反抗反革命的武装镇压。
===毛主席题书名===
1932年5月,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找到时任闽粤赣省永定县委书记的肖向荣谈话,告诉他:“根据 [[ 聂荣臻 ]] 同志的提议,苏区中央局决定调你到红一军团工作。”肖向荣接受党的安排,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2年的广东,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一员。
参加红军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要职,在反“围剿”的前线,在长征途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西安事变”前后,肖向荣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肖向荣任一一五师宣传部长。平型关首战告捷,他把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战斗经过写成《平型关战场日记》在国内外报纸上发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的精神。 1938年冬,肖向荣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担当起全军宣传工作的重任。他负责创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得到毛主席的特殊关心重视,毛主席亲自为它写了《发刊词》。1943年,肖向荣同志作的《关于部队教育工作》的报告送呈毛主席,毛主席亲笔批示:“向荣同志,这个教材写得很好。”并题写书名,印成单行本发到各个部队。抗战胜利后,肖向荣同志调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为加强东北各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争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期间,肖向荣同志任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作为南下大军领导人之一,挥戈广东,回到家乡。1949年10月参加解放广州,1950年3月参加解放海南。十五兵团进驻广州后,肖向荣同志兼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长。后升任十五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成立时,肖向荣同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坚持原则===
在与林彪篡党夺权阴谋的斗争中,肖向荣同志没有因林彪位居高位而同流合污。叶群由地方转入军队任林彪办公室主任时,想借林彪的权势搞套一级干部级别,肖向荣同志硬是不给批准。叶群参加“四清”回来,七拼八凑写了个材料,林彪要印发全军学习,肖向荣认为不符合原则,坚决不发,林彪为此大发雷霆。肖向荣同志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他在一次党的会议上表态说:“我宁愿坚持原则得罪人,也不要送了人情违犯政策。为了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这是办事的指导方针。”
林彪一伙怎能放过肖向荣呢?1965年11月的一天,林彪授意别人在一个大会上宣布肖向荣同志“反对毛泽东思想”,“有严重问题”。并立即在大会上进行批判。此后,林彪一伙加紧了对他的迫害。12月,宣布对肖向荣进行专案审查,把他作为“罗瑞卿篡军反党一案的主要成员”进行迫害。其后,被发配到河南省罗山县一个偏僻的农场改造。在干校,他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积极磨炼自己,他在《南乡子·自勉》的下半阙中道出他革命几十年的真实写照:惭愧白头翁,手足无能气力穷,惟有埋头堪体现,初衷,贯彻平生一点红。 林彪摔死后次年,在 [[ 叶剑英 ]] 副主席的关怀下,肖向荣结束了3年“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回到北京治病。1975年3月任国防科委副政委,国防科委党委副书记。
到国防科委工作后,他坚定地支持张爱萍主任的工作。1976年,江青把国防科委当作“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重点,把 [[ 张爱萍 ]] 、肖向荣等领导人诬蔑为翻案的急先锋,硬把因严重心脏病正在住院的肖向荣逼出医院,回国防科委接受日夜的轮番批斗,致使肖向荣同志于1976年3月23日含冤去世。
1978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总参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为肖向荣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198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爱萍等六位同志署名的文章《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肖向荣》,文章真实而生动地追述了肖向荣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光辉事迹。文章指出:肖向荣少年就矢志革命,暮年忠于初衷,革命到底。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对党忠贞不渝,坚持正确的立场、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光明磊落、不畏权势、至死不屈的高尚情操,铸成了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
肖向荣同志回到北京后还经常关心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当他听到石扇公社连续几年兴建了“径尾坪”水库、“巴庄”水库、“园欣亭”水库时,非常高兴,连连说,好啊,家乡人有好日子过了。
1959年的夏天,广东东部遭受了特大洪灾,从6月11日起,东江流域连降暴雨,几天时间,降雨量达800毫米。《人民日报》6月16日头版消息《广东、 [[ 福建 ]] 暴雨成灾,人民奋起防洪保收》载:粤东的“ [[ 河源 ]] [[ 博罗 ]] [[ 增城 ]] 三个县城被洪水侵入,惠阳县城仍在洪水包围中。全省被淹耕地350万亩……”。6月19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了《广东军民全力抗洪救灾》的报道。农家出身的肖将军怎能不关心同自己死生与共,生活和战斗了二十多年的广东人民呢?这几天,他一到办公室,总是马上拿起当天的《人民日报》查看广东水灾的消息,当得知家乡军民终于战胜了大洪水时,激动得写下《寄广东同洪水战斗的人们》:天公无眼泪偏多,涕泪纵横作浪波;掀起恶涛三百丈,狼嗥虎啸舞群魔。……云天南望路漫漫,日日新闻细细看;一见洪峰归大海,心旌自定觉怀宽。捷讯频传到耳边,军民群力胜苍天;举眉南望四千里,遥寄俚诗赋我悬。
==开国中将肖向荣后裔回乡恳亲==
近日,开国中将肖向荣的女儿肖迎宪等回乡恳亲时表示,家乡梅县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培养了众多名人将士,令他们倍感自豪,今后将加强与家乡的沟通联系,共同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助推家乡振兴发展。
1,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