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世榜

移除 1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
{{copyedit|time=2019-09-14T11:47:54+00:00}}
{{orphan|time=2019-09-14T11:47:54+00:00}}
{{unreferenced|time=2019-09-14T11:47:54+00:00}}
}}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施世榜
}}
'''施世榜'''({{bd|1671年|11月26日|1743年|1月27日}}),[[表字|字]]'''文標''',[[號]]'''澹亭''',為[[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平(今日[[晉江市]][[安海鎮]])人,[[祖籍]][[河南]][[固始]],後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在[[臺灣鳳山縣]]落籍,為鳳山縣[[拔貢]]生{{r|黃|page=23}}。   是[[清]]代[[臺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創建者<ref name="台灣海外網">[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43.htm 《台灣人的台灣史》,八堡圳(施厝圳),台灣海外網]</ref>。他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啟秉與施琅同為潯海施氏十六世,乃第七世祖之後代,而施琅為三房之後,施啟秉為二房之後{{r|黃|page=9}}。 施世榜除開鑿八堡圳外,還在[[寧南門 (臺南市)|臺灣府城大南門]]外捐建敬聖樓{{NoteTag|1=雍正四年(1726年)建,為[[惜字亭]]的一種{{r|黃|page=129}}。}}、捐學田給海東書院{{NoteTag|1=乾隆五年(1740年),可能是施世榜以長子施士安之名或由施士安自己捐田千畝給海東書院{{r|黃|page=131}}。}}、建恩赦橋{{NoteTag|1=雍正年間所建,位在臺灣府城西定坊媽祖樓街,可能與後來的寅舍橋是同一座{{r|黃|page=134}}。}},於晉江修文廟{{NoteTag|1=可能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響應施琅五子施世騋倡捐重修縣學{{r|黃|page=127}}。}}、[[安平橋]]{{NoteTag|1=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捐[[銀兩]]五十兩{{r|黃|page=134}}。}},亦修建了鳳山縣文廟{{NoteTag|1=乾隆二年(1737年)倡修,另有說法倡修者是其長子{{r|黃|page=132}}。}}{{r|林}}{{r|黃|page=133}}。
施世榜除開鑿八堡圳外,還在[[寧南門 (臺南市)|臺灣府城大南門]]外捐建敬聖樓{{NoteTag|1=雍正四年(1726年)建,為[[惜字亭]]的一種{{r|黃|page=129}}。}}、捐學田給海東書院{{NoteTag|1=乾隆五年(1740年),可能是施世榜以長子施士安之名或由施士安自己捐田千畝給海東書院{{r|黃|page=131}}。}}、建恩赦橋{{NoteTag|1=雍正年間所建,位在臺灣府城西定坊媽祖樓街,可能與後來的寅舍橋是同一座{{r|黃|page=134}}。}},於晉江修文廟{{NoteTag|1=可能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響應施琅五子施世騋倡捐重修縣學{{r|黃|page=127}}。}}、[[安平橋]]{{NoteTag|1=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捐[[銀兩]]五十兩{{r|黃|page=134}}。}},亦修建了鳳山縣文廟{{NoteTag|1=乾隆二年(1737年)倡修,另有說法倡修者是其長子{{r|黃|page=132}}。}}{{r|林}}{{r|黃|page=133}}。 此外施世榜也先後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與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泉安龍山寺]]與捐地擴建[[天上聖母]]宮(今[[鹿港天后宮]]),並捐獻[[銀元]]五十元以整修潯海施氏大宗祠{{r|黃|page=137}}。他在[[林先生廟]]與[[鹿港天后宮]]右廂供有其祿位{{r|黃|page=83}}。
《彰化縣志》載說他「性嗜古,善楷書」,其詩作有幾首收入方志之中{{r|黃|page=139}}。
施世榜與父親施啟秉約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時來臺,最初居住[[鳳山縣 (台灣)|鳳山]],並在[[臺灣府城]]置有[[士族 (中國)|門第]],此外施家在鳳山縣下淡水西港東上里置有田產,於鳳山縣經營[[蔗糖]]業與[[白米]]業,而後在康熙三十六年時(1697年)成為鳳山縣拔貢生{{r|黃|page=23、24}}。
其父施啟秉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招募人手到半線開墾{{r|黃|page=67}},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啟秉去世,開墾事業由其長子施世榜接手,墾號為施長齡,同年開始於東螺保興建八堡圳{{NoteTag|1=初名施厝圳,八保圳之名最早出現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彰化縣志》中,書裡記載此名由來是「言彰邑十三保半,此水已灌八保也」{{r|黃|page=70}}。}}{{r|黃|page=264}},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   但水圳完工之初運轉並不順利,後得一位林先生指點{{NoteTag|1=林先生身世不詳,但在清末[[吳德功]]的《瑞桃齋文稿》則寫說林先生名大喜{{r|林}}。林先生對於八堡圳的指點,主要是在圳頭擇址、水圳路線、堰堤工程上,林先生將圳頭選在今[[二水鄉]]的鼻子頭,並據《瑞桃齋文稿》所載,他利用無月的黑夜以一長串的燈來得知沿途地勢高低,以決定要剷平高處或架設水梘{{r|黃|page=76、78}},此外林先生並引入「笱」(壩籠,外形如倒轉魚罩,竹木編成,內裝石頭)來建造堰堤{{r|黃|page=80、81}}。}},才使水圳順利運轉,後人感念其功德,遂建「[[林先生廟]]」以祭祀{{NoteTag|1=該廟主祀林先生神位,並配祀開圳有功的施世榜、黃仕卿祿位。<ref name="台灣通史">連橫,《台灣通史》,卷三十一 列傳三</ref><ref name="台灣海外網"/>。}}。   而在這之後,施世榜設有圳長、埤甲、埤匠、巡圳等職來管理水圳事務{{r|黃|page=90}},並將田園分給八子三弟,並沿圳設十二租館(海口水尾四館,水頭八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r|黃|page=97、98}}。而八堡圳灌溉一萬一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五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5000石{{r|黃|page=106、265}}。   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施世榜又築有福馬圳(惡馬圳){{r|黃|page=265}}。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
==對外連結==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xml_id=0000008919 施世榜.台灣記憶]
[[Category:台灣 清治時期 ]]
[[Category:台南市人]]
[[Category: 施姓|S清朝人物]]
{{uncategorized|time=2019-09-14T11:47:54+00:00}}
129,5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