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曾侯乙编钟

增加 4,50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独奏、合奏,为唱歌和舞蹈伴奏的乐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早期的…”
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独奏、合奏,为唱歌和舞蹈伴奏的乐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早期的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于1978年在中国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经过==

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

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结构特点==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音域===

曾侯乙编钟深埋地下二千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称得上是“天下第一乐器”。这套编钟音域宽广,自C2(64.8Hz)至D7(2329.1Hz),共有五个八度音程,又一大二度。

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即正鼓音、侧鼓音。音差:小三度41个,大三度23个),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下层的大钟,声音低沉浑厚,音量大、余音长;中层较大的钟,声音圆润明亮,音量较大、余音也较长;中层较小的钟,声音清脆、嘹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上层钮钟声音透明纯净,音量较小、余音稍长。

曾侯乙墓中还有敲击编钟的工具,中上层编钟用T字形木槌敲击,下层的大型甬钟用长圆木棒敲击。这种演奏方式在墓中出土的彩漆鸳鸯盒的彩绘上得到了印证。

===音列===

曾侯乙编钟(以及曾侯乙编磬)上,丰富的文字资料,让人们对先秦的乐学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曾侯乙编钟采用了十二音位体系(是十二律体系的变种),这十二个音可以分为三组,“基”、“角”、“曾”。“四基”即四个基础音:徵、羽、宫、商。它们分别有两个变化音:“角”为基音上方大三度,“曾”为基音上方两个大三度。这样,十二个音可以包含在这三音组之中了。

按照“姑洗”为宫标音
音位 G A♭ A B♭ B C C# D E♭ E F F#

基 徵 羽 宫 商

角 徵角 羽角 宫角 商角

曾 宫曾 商曾 徵曾 羽曾
721,2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