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多诺

增加 10,68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阿多诺''' | 外文名 =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 图像 = File:阿多诺22.jpg|缩略图|center|[http://…”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阿多诺'''
| 外文名 =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 图像 =
[[File:阿多诺22.jpg|缩略图|center|[http://dingyue.ws.126.net/N2HQ6gOizUq7xk3JOnwVYx22mYg6yirCpzFmehMRGqcIg1508244881144compressflag.png 原图链接]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0VQQ6AM0525DPBO.html 来自网易]]]
| 图像说明 = '''阿多诺'''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03.09.11
| 出生地点 =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逝世日期 = 1969.08.06
| 国籍 = 德国
| 职业 = 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
| 知名作品 = 《启蒙辩证法》(1947)<br>《新音乐哲学》(1949)<br>《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br>《否定的辩证法》(1966)<br>《美学理论》(1970)<br>《克尔凯郭尔:审美建构》等。
}}
'''西奥多·阿多诺'''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09.11-1969.08.06),[[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晚年在[[瑞士]][[维斯普]]度假时猝死于心脏病。

在成为青年乐评以及业余社会学家之前,阿多诺本质上是个哲学思想家。外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 个人简介 ==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生于法兰克福一犹太酒商家庭,卒于瑞士菲斯普。1921年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和音乐,1924年获博士学位。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 生平经历 ==
1903年 9月11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919年 就读于法兰克福天主教学校,随[[伯恩哈特·涩克雷斯]]学习作曲,随[[爱德华·容]]学习钢琴演奏。

1921年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开始从事音乐批评研究。结识[[马克思·霍克海默]]。

1923年 结识[[马格雷特·卡普鲁斯]]与[[瓦尔特·本雅明]]。

1924年 得到[[汉斯·孔内力乌斯]]认可,以论文《胡塞尔现象学对物体与意识的超越》取得博士学位。结识[[阿尔班·贝克]]。

1925年 于维也纳随阿尔班·贝克学习作曲,随[[爱德华·施托儿曼]]学习钢琴演奏。

1927-1928年 返回法兰克福。预定为去的授课资格的论文《先验心灵学说的潜意识概念》未能递交。

1931年 得到[[保尔·蒂厉希]]的认可,在法兰克福大学以论文《克尔凯郭尔的审美建构》取得授课资格。

1933年 发表《克尔凯郭尔:审美建构》。

1934年 流亡[[英国]]。在牛津大学梅东学院作进修生与讲师。

1938年 流亡[[美国]]。作纽约社会研究所成员。作"普林斯顿电台研究计划"的"音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41年 迁居[[洛杉矶]]。与霍克海默密切合作,撰写《启蒙的辩证法》。写作《新音乐理论》与《最低限度的道德》。

1947年 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片段》。

1949年 返回法兰克福,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编外教授,出版《新音乐哲学》。

1950年 出版合著《独裁性格研究》。重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任副所长。

1951年 出版《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

1952年 出版《试论瓦格纳》

1954年 获阿诺德--勋伯格奖。

1955年 出版《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

1956年 出版《认识论元批判:胡塞尔与现象学悖论研究》、《无调音乐:受控制的世界的音乐》任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哲学系教席教授》。
关于他的书籍
关于他的书籍

1958年 与霍克海默共同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出版《文学附注》。

1959年 出版《音乐形象:音乐著述I》。

1960年 出版《马勒:一份音乐心理分析》。

1961年 出版《文学附注II》。

1962年 出版《音乐社会学导论:十二篇理论讲座》、《社会学研究II:马克思·霍克海默与[[泰奥多·维·阿多诺]]言论与讲演。

1963年 任德国社会学学会主席。获法兰克福城市歌德奖章。出版《黑格尔研究三则》、《介入:新批评模式》、《忠实的钢琴演奏者:音乐实践教程》、《准幻想曲:音乐著述II》。

1964年 出版《音乐的因素:新刊印的1928-1962年论文》、《本己的行话:论德国意识形态》。

1965年 出版《文学著述III》。

1966年 出版《否定的辩证法》。

1967年 出版《没有理想:小美学》。

1968年 出版《贝格:最小过门的大师》、《即兴曲:新刊印音乐著述第二辑》。

1969年 出版[[泰奥多·维·阿多诺与汉斯·埃斯纳]]合著《为电影作曲》、《提纲:批判模式II》、《启蒙的辩证法》;《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之争》。8月6日在瑞士突发心脏病去世。

== 观点主张 ==
=== 美学 ===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与整合。对抽象、普遍、整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强制性社会结构的虚假辩护。因此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命题针锋相对,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以摧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
关于阿多诺及其理论的研究
关于阿多诺及其理论的研究

== 艺术特性 ==
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深入地研究了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否定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这是由于艺术是对尚未存在东西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从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满的感性外观的扬弃。循此思路,阿多诺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1)非实在性与异在性。艺术是对不存在的事物的追求,故而它只有在异在性中才会获得其自身的规定。

(2)超前性。艺术中的超前性是通过展示升华过的理想而超前于经验现实,进而否定经验现实的。

(3)否定性。由异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向艺术的否定性。

(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他反对传统艺术理论把艺术看成是"模仿"的观点,认为那种艺术现实主义是顺从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强调艺术的主体性。

(5)精神化和无概念性。因为只有彻底精神化的艺术才可能成为完全异在的东西,精神就是艺术作品的天地,精神使艺术作品有所表达。无概念性则是指艺术是无任何预定概念地对对象的表现,艺术的种类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

(6)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现代艺术作品与谜语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 救赎功能 ==
阿多诺极为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所蕴含的救赎功能。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分裂,人格丧失,世界裂成碎片的现实只有通过艺术这种精神补偿才能得以拯救,艺术能把人们在现实中所丧失的理想和梦幻、所异化了的人性,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就是对被挤掉了的幸福的展示"。

== 研究领域 ==
阿多诺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哲学和音乐社会学,并由此而著名。早在1936年,他曾与 [[H.马库塞]]合作对家庭和权威的关系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有论著出版。这一论著为他后来进行权力人格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在普林斯顿·拉杜克社会研究所期间,他与[[E.布伦斯维克]]、[[D.勒温森]]和 [[R.K.桑福德]]等人协同进行了七项有关权力人格和法西斯研究。1950 年,他们合作出版了《权力主义人格》。在这部著作里,阿多诺认为权力是某些人人格成分中的核心,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更多地关心权力,包括本身行使的权力和服从上司的权力。

1949 年以后,阿多诺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教,讲授哲学和社会学。由于受到[[马克思]]、[[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等人著作的影响,他努力谋求实现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综合,在哲学领域,阿多诺富有批判精神和正义感,坚决反对反有形式的“社会压迫”,不仅是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压迫,而且包括过于严格和专制的教育与社会文化。为此,他与马克斯·霍克海默合撰了《启蒙的辩证法》一书,该书在他逝世后的1979 年被译成英文出版。

除此此外,阿多诺还对音乐有浓厚兴趣,曾师从 [[V.A.贝格]],学习音乐,专攻音乐作曲。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于1938-1941年一方面为[[纽约]]社会研究所工作,另一方面还兼任普林斯顿广播电台研究计划的音乐部主任。1949年发表专著《新音乐哲学》。1952 年在回到德国后写了一篇颇有争议的论文,分析 [[R.瓦格纳]]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是纳粹的起因。他的音乐社会学代表作《音乐社会学导论》在他去世后的1976年出版,在这部著作里,他把吉特巴舞的舞蹈形式看作是一种故意诱发的外部狂乱,抑许多青年人在其调整期间感觉到的内部狂乱。

== 名言 ==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德国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在1955年出版的文集《棱镜》中提出的名言。

艺术只有具备抵抗社会的力量时才会得以生存。

== 主要著作 ==
美学理论
权力主义人格:上、中、下卷,1950
音乐社会学导论
阿多诺全集:[[罗尔夫·泰德曼]]编辑,1970-1980年由休坎普·维格威公司出版,共23卷。

== 视频 ==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