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端午节

增加 18,28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端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
端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年、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琉球、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中文名称 端午节

别称 端阳节、龙日、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起源 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节日饮食 粽子、五黄等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纪念人物 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流行地区 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活动 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起源时期 上古时代

==名称由来==

===汉语释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叫法举例===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别称由来===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重午节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汉代时===

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吴、越地区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日节====

龙是古代吴、越地区先民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易·乾》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仲夏端午,是龙飞天的节日。端午时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菖蒲节====

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地腊节===

道教《赤松子章历》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祈福佑。

==历史渊源==

===源流考证===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纪念屈原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神话志怪小说)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崇拜图腾活动====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源于"恶月恶日"====

(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源于夏至====

(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传统的习俗===

====龙舟竞渡====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吴越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淮南子》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均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

据浙江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竞渡用的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节日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

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

==共同习俗==

===驱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魔。

在江浙,民众会贴锺馗像,加以祭祀。民间传说,锺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艺均备,却因貌丑,在殿试时被皇帝除名,锺馗一怒之下撞殿阶而死。后锺馗的灵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许,成为专门捉拿恶鬼的大神,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敬拜的镇宅真君。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锺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锺馗图样了。

在福建,闽东一带祭拜五福王爷,闽南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

在四川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苻坚、白起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驱五毒===

东亚地区有一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6](该地人们自古将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等称为五毒。)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划龙舟===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有些地方是悬挂桃枝、兰花、芙蓉叶等,而台湾就流行榕树枝、香茅、抹草,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洗脸,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以僻邪驱瘴。又可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又有佩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佩香囊===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缠五彩丝线===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在朝鲜半岛古代,大臣还会在丝线上串上由君主所赐的急救药玉枢丹。

==文学记述==

===诗词作品===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缅怀古人的诗词作品。

创作时代 诗词名 作者

唐代 端午 文秀

竞渡诗 卢肇

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竞渡曲 刘禹锡

五丝 褚朝阳

宋代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和端午 张耒

乙卯重五诗 陆游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 苏轼

菩萨蛮·包中香黍分边角 陈与义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竹枝歌 范成大

贺新郎·旧俗传荆楚 许及之

元代 己酉端午 贝琼

明代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午日观竞渡 边贡

近现代 七律·端午 老舍

==参考文献==
771,1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