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沪剧

增加 4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沪剧《家.瑞珏》.jpg|370px|缩略图|右|沪剧《家.瑞珏》[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55079369&di=30b0ce159688e54277500bba71c1907c&imgtype=0&src=http%3A%2F%2Fsh.people.com.cn%2FNMediaFile%2F2018%2F0213%2FLOCAL201802131627000245589175263.jpg 原图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8/0213/c350122-31257377.html 来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的图片]]]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 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 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76,2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