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移除 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撒拉尔语:Göxdeñiz Velayat Yisır Salır Özbaşdak Yurt)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 下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东南部,北纬35.5°,东经102.3°。东与 [[ 甘肃省 ]] [[ 夏回族自治州 ]] 的积石山 [[ 保安族 ]][[ 东乡族 ]][[ 撒拉族 ]] 自治县和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甘南 [[ 藏族自治州 ]] 夏河县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西靠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北同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
==建制沿革==
[[ 乾隆 ]] 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鸭关120里河周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州厅(今 [[ 甘肃 ]] 临谭县)为界;西南至贺尔赛320里蒙古界(今青海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宁府贵德厅为界;西北至掌教坊(现乙麻木)渡口15里,过河西宁府 [[ 巴燕戎格厅 ]] 界。河北有厅属加入,阿麻岔、专堂藏族3庄。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聚350里。循化厅所属族、寨、工、屯共94处。 
==四至区域==
 《 [[ 循化志 ]] 》记载: [[ 乾隆 ]] 五十七年(1792),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鸦关120里河州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积石关内亦有厅属鸿化、灵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县地;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洲厅界,西南至贺尔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 [[ 西宁 ]] 府贵德厅界;西北至掌教坊(今积石镇乙麻目村)河口15里,过河西宁府巴燕戎格厅界;北至 [[ 黄河 ]] 不及里,过河小积石山巴燕燕戎格厅界,河北有厅属加如、阿麻岔、砖塘藏族3庄。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
===辖境缩小===
 
1926年,划南区拉卜楞、黑错(今甘肃合作)等地设立拉卜楞设治局。
 
1930年4月1日,划北区马营6大社即鸿化头社、2社、3社、4社、灵藏头社组建民和县;8月8日划西区保安、隆务等地设同仁县。1932年12月,划县属九族及牙党、川撒两族地方归甘肃和政县。
 
1941年7月,划属地韩家山归甘肃永靖县。
1949年8月,解放后,1943年设为循化第一区的甘肃临夏麻尼寺沟一带地区划归临夏县。
2009年县境四界为:东北至日托哇、 [[ 马鞍山 ]] 与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县为界;东至孟达自然保护局关门林业检查站、黑大山、 [[ 五台山 ]] 与甘肃省 [[ 积石山 ]] 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界;东南至卧龙沟大滩(藏语称唐切吾)、休日山顶与甘肃省临夏县、夏河县为界;南至加木浪岗玛水与张俄日水汇合处(即夏河、循化、同仁三县交界)与甘肃 [[ 夏河县 ]] 、青海 [[ 同仁县 ]] 为界;西至隆务河与青海省同仁县、尖扎县为界;北至黄河以北小积石山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为界。
口内十二族、东乡八族(今甘肃甘南境内)、北乡二族(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的马营镇一带)。
2009年底全县设3镇6乡(其中四个民族乡)154个村,674个生产合作社。
 
==行政区划==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下辖3个镇、2个乡、4个民族乡:积石镇(Yazi gun)、白庄镇(Axır gun)、街子镇(Altüli gun)、查汗都斯乡(Çağandüz gun)、清水乡(Señğer gun)、道帏藏族乡、尕楞藏族乡、文都藏族乡和岗察藏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断,地处东经102°-102°49′,北纬35°25′-35°56′之间,东西长68公里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自治县为邻。
===气候特点===
循化 [[ 撒拉族 ]] 自治县是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冰雹频繁,从黄河沿岸到南部山区,海拔逐渐升高;随之光、热、水垂直变化也很明显。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最高气温为34.1℃(1988年6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8℃(1961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平均8.5℃。昼夜日较差大,县气象局年平均日较差为13.4℃,在作物生长季(3-10月)内,月平均日较差为10.9℃-14.5℃。
==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黄河流经东西两峡,共长38公里,占黄河流经县境总长段79公里的48.1%。
====拱北峡====
 
因黄河南岸奄古鹿拱北而得名,曾称古石群峡,又写公伯峡。位于县城西,距东口约27公里。1999年2月,国家投资120亿资金,开始动工兴建前期工程,主体工程于2001年8月开工,2004年8月,主体工程竣工,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该电站正常蓄水位2005米水库总容量6.2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50万千瓦,装机5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大坝最高127米,年发电总量51.40亿千瓦时。2006年电站全部主体竣工验收,开始正常运行发电。
====积石峡====
 
因位于小积石山下而得名,又称孟达峡。位于县城东,距西口约8公里。峡谷从清水乡马儿坡之孟达自然保护区关门林业检查站共长20公里(一说长约25公里,按公路里程计算长约25公路),黄河因长时期的强烈下切,相对高度多在100~500米,峡道狭窄,水急浪险,落差大,多漩涡,“野狐桥”河段只有4~5米。
 两岸大都有第三纪红层分布,发育为典型的 [[ 丹霞地貌 ]] 。峡中有传说中的大禹劈山导河的遗迹和 [[ 禹王石 ]] 。2005年,国家投资56.36亿元,动工兴建前期工程。该工程设计正常水位1856米,水库总容量2.64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02万千瓦,装机3台,单机容量34千瓦,最大坝高100米,年发电量33.63亿千瓦时,建设年限为6年,2010年全部竣工投产。是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最后一座大型电站。
===植物资源===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天然林面积45.06万亩,有尕楞、文都、夕昌三个国营林场,东北部的孟达森林1980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总面积259350亩,以天池为中心的核心区约3900亩。
森林中四季常青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云杉、油松、华 东北部和西南部 松、巴山冷杉、红桦、白桦、牛皮桦、山杨和木质坚韧 区分布着茂密 辽东栎(俗称青棡树)以及圆柏等10余种 原始森林。天然林面积45.06万亩 构成了防风 有[[尕楞]] 固沙 文都 保持水土 夕昌三个国营林场,东北部 孟达森林1980年列为省级自 屏障,并 保护区,2000年被列 为国家 和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烧柴和木料 级自然保护区 是木制小农具和木制生活用品的优良材料 全区总面积259350亩 区内 以天池为中心 林木也曾遭到一定的破坏。川水地区到处生长着杨、柳、榆、椿树等。大部分山 核心 出产有大黄、党参、三七、麻黄、黄芪、牛籽、羌活、秦艽、丹参、狼毒、天南星等584种药材。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蕨菜、沙棘和发菜。其中:蕨菜年蕴藏量为260万公斤,沙棘年产量达55万公斤 约3900亩
===动物资源===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山 林中 有猞猁 四季常青的[[云杉]]、[[油松]] [[华山松]] 狐狸 [[巴山冷杉]] [[红桦]] [[ 桦]]、[[牛皮桦]]、[[山杨]]和木质坚韧的辽东栎(俗称青棡树)以及圆柏等10余种,构成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天然屏障,并为国家和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烧柴和木料,是木制小农具和木制生活用品的优良材料,区内的林木也曾遭到一定的破坏。 川水地区到处生长着杨、柳、榆、椿树等。大部分山区出产有[[大黄]]、[[党参]]、[[三七]]、[[麻黄]] [[ 芪]] 苏门羚 [[牛籽]] 岩羊 [[羌活]] 旱獭 [[秦艽]] 雪鸡 [[丹参]] 马鸡 [[狼毒]] 野鸡等野生飞禽走兽30多 [[天南星]]等584 药材 这些 野生 经济植 肉大都可食用 主要有[[蕨菜]]、[[沙棘]]和[[发菜]]。其中:蕨菜年蕴藏量为260万公斤 皮毛可作轻暖衣装,麝还 沙棘年 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量达55万公斤
===矿藏资源===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域内地下矿藏蕴藏量比较丰富,分布较广,经普查、勘测,已知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金、铜、磁铁、铝、锗、铀、锌、钡、硫、钙、芒硝、 [[ 石英岩 ]] [[ 石灰岩 ]] 、石膏、水晶、钾长石、云母等20多种,矿床、矿点32处。其中探明夕昌铜金矿的储藏量铜3000吨和金500公斤。
==人口民族==
 
截止2011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12.69万人。其中,撒拉族7.89万人,占总人口的62%,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80.5%;藏族2.96万人,占23.3%;回族1.06万人,占8.3%;汉族7540人,占5.9%;其他民族203人,占0.5%。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4%。
==历史文化==
 
循化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区,黄河南岸古文化遗存丰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986年,在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嘴子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它将仰韶文化的分布向西又延伸了一大步,为研究探讨仰韶文化分布、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资料。
714,6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