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550
次編輯
變更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無編輯摘要
循化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区,黄河南岸古文化遗存丰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986年,在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嘴子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它将仰韶文化的分布向西又延伸了一大步,为研究探讨 [[ 仰韶文化 ]] 分布、仰韶文化与 [[ 马家窑文化 ]] 的关系增添了新资料。 也把循化地区 [[ 历史 ]] 向上推进近千年的历程,成为青海省历史最长、文化类型遗存最多的第二个县份。
2005年,全县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化石近360余处,其中古遗址291处,古墓葬27处,古建筑25处,古城遗址9处,现代建筑7处(其中现代革命烈士文物2处)。古化石点3处。
古遗址按文化类型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1处,马家窑文化29处, [[ 半山文 化18 化]]18 处, [[ 马厂文 化13 化]]13 处, [[ 齐家文 化56 化]]56 处, [[ 卡约文 化174 化]]174 处(其中卡约文化阿合特拉类型的土著文化1处),公布的省级 [[ 文物 ]] 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先后出土文物3300余件,采集文物标本3000件。馆藏文物47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26件,其它409件,多以 [[ 陶瓷 ]] 为主。
按类型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1件,马家窑文物1件,半山类型159件,马厂类型67件,卡约类型154件,阿合特拉类型80件,汉朝文物6件,清代文物4件。主要分布于10个乡镇。
==风景名胜==
===古遗址===
(2)仓库遗址,位于查汗都斯乡黄河南岸第一台地,是一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的马家窑卡约文化类型居住遗址。距今有4500年至3000年的历史。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3)张尕遗址,位于白庄乡张尕村北。是一处新石器、 [[ 青铜器 ]] 时代马家窑类型居住遗址。1986年5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乔日当遗址,位于文都乡拉雄村东山嘴,出土有灶、彩陶罐、陶片等物,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半山类型文化遗址。1987年6月,列入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古城===
(1)科哇古城,位于白庄乡下张尕村南,在夕昌河与道帏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周长约1000米,城内曾出土刻有“大唐贞观××年”纪年门限,宋代“大观通宝”钱币和唐宋时期砖、瓦、陶片等遗物。为唐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古史料称:为 [[ 唐朝 ]] 时的米州、米川县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文都古城,位于文都、中库汇合处,西北岸台地上,分内外二城,城门东向有瓮城,城内西部较高,地面散布有大量砖、瓦,以及绿色琉璃瓦片,采集有刻画纹陶罐、壶残片和四系罐残片。内外二城建于不同时期,外城建筑年代早于内城,为宋代所建。《 [[ 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 ]] 》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古什群山城,古什群古城、积石峡乙赛日古城,起台堡黑城,起台堡古城,张沙古城和清朝循化城。
===古建筑===
孟达大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中期,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木才用于邻近的 [[ 孟达 ]][[ 原始森林 ]] ,砖瓦构件就地烧制。在 [[ 清朝 ]] 时曾多次重建或扩建。这座古老而完整的清真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雕梁画栋,设计灵巧,砖木雕饰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全寺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配方,两座牌坊门影壁、拱北、沐浴室组成,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建筑面积992平方米。是明、清朝遗存中国形式的清真寺之一,是古建筑瑰宝,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从它的建筑 [[ 艺术 ]] 和风格中可以窥见,撒拉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各民族长期相往,唇齿相依,共同发展,创造出辉煌的文化遗产。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
(1)积石关护林碑,立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立于积石关,现保存于孟达乡木厂村清真寺内,高160厘米,宽73厘米,厚34厘米。碑文竖楷书17行,字体工整秀丽,共384字。
(2)查加工水利章程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立于循化厅署头门,1958年,被迁至 [[ 化隆县 ]] 烈士陵园后置放至今。高2米,宽1米,厚20厘米,碑文断残,无上下款,只688字,缺30字,碑文后列有各工“头人、军功”17人署名。
(3)大理院水章判案碑,此碑由草滩坝众人立于民国11年(1922年),现藏于积石镇草滩坝清真寺,保护完整。高2.4米,宽0.76米,厚0.22米。中部阴刻“铁案如山”字,碑文阴刻楷书,书写字体清晰可认,共有511字,其中16字风化脱落,无法辨认。
(1)烈士陵园纪念塔,立于县城东烈士陵园,1955年7月竣工。阴刻有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题词。
(2) [[ 中国工农红军 ]] 西路军烈士纪念塔,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赞卜户村南,1987年竣工。为纪念西路军烈士而建。镶嵌有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题词。塔座后面有碑文。1990年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3)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一兵团二军抢渡黄河殉难烈士纪念塔。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循化 [[ 黄河大桥 ]] 北端。1989年1月竣工。前后左右,镌刻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题词。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在1949年8月抢渡黄河向西宁进军时殉难的革命烈士而建。
==著名人物==
===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1938年2月3日—1989年1月28日)俗名贡布慈丹,1938年2月3日(藏历十六绕田之土虎年正月初三)生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麻日村。三岁时,按藏传佛教仪轨,认选为九世班禅转世灵童,1949年6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批准贡布慈丹为 [[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 ,同年8月8日,在 [[ 塔尔寺 ]] 举行了十世班禅坐床大典。
1949年10月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班禅先后致电 [[ 毛主席 ]] 、 [[ 朱总司令 ]] ,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要求早日解放西藏”。
1951年4月,亲率 [[ 堪布 ]] 厅主要人员到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对和平解放西藏谈判,起了推动作用。
1959年4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5年在西藏考取“噶钦”学位,精心钻研 [[ 宗喀巴大师 ]] 的经学著作,著有《 [[ 普提道次第广论简释 ]] 》、《 [[ 双身喜金刚生圆次第 ]] 》等经学著作。在 [[ 北京 ]] 倡导和亲自主持“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并亲任院长。
1989年1月28日在西藏 [[ 日喀则 ]] 新宫德虔格桑普彰圆寂。
===喜饶嘉措===
(1883 年 一1968 年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贺庄村人,举世闻名的藏族学者,爱国人士,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之一。
1904年到 [[ 拉萨 ]][[ 哲蚌寺 ]] 研习佛经。
1915年荣获藏传佛教最高学位一拉萨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同年受十三世达赖之命,主持校勘大藏经《 [[ 甘珠尔 ]] 》部和《 [[ 布敦仁钦 ]] 》。
1937年应国立中央、北平、清华、武汉、中山大学之聘,担任西藏文化讲座讲师。
1956年9月任中国佛学院院长。
1968年11月1日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邓春兰===
1898年出生于循化县道帏乡起台堡村,自幼受其父邓宗进步思想与人格品德的耳濡目染,第一个响应女子上学受教育的号召,不缠足,先在循化家乡上小学,毕业后,在 [[ 兰州 ]] 进入其父创办的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兰州一小学任教。
1919年“五四”运动进入高潮, [[ 邓春兰 ]] 于5月19日给当时北大校长 [[ 蔡元培 ]] 寄信一封,明确提出“解除大学女禁、国立大学增设女生席”的主张,并要求首先入学。“以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并投书报界。呼吁大学解除女禁。8月3日, , 北京《 [[ 晨报 ]] 》发表《邓春兰女士来书请大学解除女禁》的报道,为女性进入高等学府制造了空前的舆论,在全国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20年2月,邓春兰进入 [[ 北京大学 ]] 哲学系,成为中国首批与男生同校的女大学生,在北大学习期间,邓春兰发起成立了“春晓学社”,创办了《春晓学社季刊》,并积极参加《新陇》杂志的创刊,撰写了《妇女解放声中之阻碍及补救方法》、《勉学》等许多文章,倡议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改良婚姻制度,废除买卖婚姻,废除纳妾营娼,禁止早婚与缠足,要求妇女参加政治活动,担任政府职务,享有管理国家权利等。
1922年,邓春兰回到兰州,在省立女子师范任教,在中共甘肃特别支部负责宣侠父、银清泉等人主持下主办《妇女之声》杂志,积极参加了在中央甘肃特别支部领导下的进步青年组织的活动。因之遭到反动当局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