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扎米亚金

增加 7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于 = <br></br> </br> </br> </br>
}}
''' 扎米亚金'''(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青年时积极参与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苏联的革命过程中的一员积极的斗士。==人物简介==
叶甫盖尼 扎米亚金(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青年时积极参与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苏联的革命过程中的一员积极的斗士。
扎米亚金(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青年时积极参与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苏联的革命过程中的一员积极的斗士。 联成立之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写作了一系列作品对之予以针砭, [[ 《我们》 ]] 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这些文章使他成为政府压制的目标。扎米亚金被迫流亡法国。《我们》成为一部俄国人在苏联以俄语写就,却只能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作品。<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8E%E7%B1%B3%E4%BA%9A%E9%87%91 扎米亚金],百度</ref>
《我们》是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但当时前苏联当局认为该作不宜发表。1988年《我们》才在前苏联公开发表。
进一步讲,扎米亚京的思考重心不在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层面,也不是突出个体的自由主义,而是指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性与情感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探讨过。柏拉图毫不犹豫地站在理性这一边。扎米亚京只是令《我们》的主人公在小说结尾处采取了近似柏拉图的立场。《我们》的主人公最终被施以特殊手术,从此离开了“我”的队伍,重归“我们”,重新坚信胜利只属于“我们”,因为“理性必胜”。毋庸置疑,扎米亚京本身并不赞成理性的绝对控制权,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赞成以“我”的人性需求和自由意志等来替代“我们”的绝对理性,并成为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威力量。
==作品影响==
奥威尔受了《我们》的启发,才创作了《1984》,奥威尔还为《我们》的英译本写了序言,称《我们》是“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我们》、《1984》和《美丽新世界》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除了《1984》之外,《美丽新世界》也是受到了《我们》的启发而创作的,因此,《我们》被称为是“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它启发、影响了另两部同类型作品的创作。
==参考资料==
1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