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351
次編輯
變更
庄浪县
,無編輯摘要
====陈家洞====
[[陈家洞]]石窟又名龙眼山石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峡谷北岸崖壁上,距地面2-4米,现存大小不等的洞窟9座,清代至民国间石碑5通,题记两则。洞窟外一崖壁上,镌刻有北魏浮雕造像三尊,是我县保存最完好、最具 [[ 艺术 ]] 和 [[ 文物 ]] 价值的北魏 [[ 石刻艺术 ]] 精品。造像风格和南石窟寺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在陇东地区的石窟中很罕见。此外,石窟峡谷中的石台上,有一高8米的六角七级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唐代残塔,其风格和西峰肖金塔、 [[ 西安大雁塔 ]] 的建造风格类似。陈家洞景区植被良好,森林总面积7727公顷,是考古、旅游产、避暑的胜地。
====水上公园====
==特色产品==
===竹编===
===毛笔===
庄浪 [[ 毛笔 ]] 产品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选用江苏南通优质羊毫与六盘山野生动物毛配制而成。笔峰尖、圆、健,凝聚不破,富于弹性。有龙腾虎跃、白鹅、提斗、辛五、银龙、七紫、三羊等十一个品种,大、中、小二十三种规格。因庄浪毛笔曾在《 [[ 秦俑杯 ]] 》国际书画大奖赛中荣获金奖,从而一度声名鹊起,成为中国毛笔家族中的领衔高魁,书画毛笔畅销 [[ 甘肃 ]] 、 [[ 宁夏 ]] 、 [[ 陕西 ]] 、 [[ 北京 ]] 等地。
===草编===
===马尾荷包===
==特色小吃==
===细长面===
加工精细,是庄浪人招待亲友的上等饭。一般选用优粉加淡盐或淡碱水调合,反复搓揉后,擀成薄薄的面张,折叠起来,用刀切细如棉线,长1米余入锅煮熟,加浇臊子汤者,称为“臊子面”,称为“酸汤面”。制作臊子汤颇为讲究,先用大油炝好辣椒,萝卜丁、豆腐丁、黄花菜节、 [[ 木耳 ]] 、熟油爆炒,加各种佐料,加水成汤,再放入 [[ 油泼辣子 ]] ,颜色鲜红,又称红汤。此种面条以细长而富有筋力见功。
===洋芋搅团===
做搅团可是件顶费力气的活儿。先得把洋芋用清水煮熟,剥去粗皮,晾在案上,待仅存余温时,便倒进特制的木槽之中,先用木锤慢慢地揉,到洋芋成糊状时再举锤猛砸,直至成为一团莹莹放光、韧柔如胶的模样,才算做成了搅团。
===面皮和凉粉===
===浆水面===
先要制作浆水,把 [[ 芹莱 ]] 或箭杆 [[ 白莱 ]] 、 [[ 莲花 ]] 莱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手工面条煮熟后,凉开水浸过盛人碗内,加入浆水,浇上炝过的油葱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浆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皿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凉粉壶===
===甜醅===
===暖锅===
庄浪 [[ 暖锅 ]] 历史悠久,起初来源于农村民间各类大型聚会和宴席,或叫锅子。主要以豆腐、 [[ 细粉条 ]] 、 [[ 土豆 ]] 、 [[ 萝卜 ]] 、鲜 [[ 磨菇 ]] 、 [[ 黄花菜 ]] 等原料组成。制作时先将精心烹制的汤料置入特制器具“暖锅”中,然后根据顾客不同口味,把以上熟料或半熟料放入其中,用木炭点火煨炖,锅开后即可食用,味美醇香。尤其在冬季食用,更会让人感到家的温馨,如今已发展为宴客首选的庄浪县主要特色菜之一。
===馓饭===
就是把玉米面洒入沸水中,边洒边搅,做成稠糊状,然后配上葱花炝炒过的酸菜或腌咸菜就着吃。小时候,一到冬天,早饭十顿有七顿是馓饭,而且还是玉米面的,都有点吃怕了。如今,生活好了,这次回家,我对母亲说要吃顿馓饭,母亲说,家里没有 [[ 玉米 ]] ,吃白面的吧,白面细,比玉米面的好吃。看来,童年苦难的生活在不经然间变成了记忆,从峡口中呼啸而来的北风夹着 [[ 雪花 ]] ,落在 [[ 黄土高原 ]] 上的院子里,屋里家人们挤在热炕头,每人手里端着一碗黄澄澄的玉米面馓饭,上面浇着妈妈深秋腌的酸菜,还有几段油炸过的干辣椒。
==历史名人==
[[王旭国]]、[[王恭]]、[[马正槐]]、[[张金振]](拾金不昧类);[[刘文焕]]、赵氏、李小龙、李东海(舍己救人类) 郭氏、柳氏、韩玉梅、 [[ 柳润月]](敬老爱幼类); 王沼、李仰楠、 [[ 毛定原 ]] (捐资兴学类)
柳之可、杨复振、 [[ 席儒珍 ]] 、 [[ 杜纯修 ]] (扶危济困类);吴玠、 [[ 吴璘 ]] (保家卫国类)
==城市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