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子羽

增加 18,41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width="230" |- ! style="background:#0099cc; color:#ffffff; margin-top:-10px; padding:10px 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width="230"
|-
! style="background:#0099cc; color:#ffffff; margin-top:-10px; padding:10px 0;" colspan=2 | '''澹臺滅明'''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File:152274651574106rpqsnn2n.jpg|缩略图|澹臺滅明像]]
|-
! style="background:#ccf2ff; color:#000000;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 colspan=2 | '''基本資料'''
|-
| '''別名'''
| style="text-align:left"|名滅明、字[[子羽]]
|-
| '''師尊'''
| style="text-align:left" |[[孔子]]
|-
| '''出身地'''
| style="text-align:left" |武城(今[[山東]]平邑縣)
|-
| '''出生日期'''
| style="text-align:left" |西元前512年
|-
| '''逝世日期'''
| style="text-align:left" |不明
|-
| '''逝世地'''
| style="text-align:left" | 洪州
|-
| '''宋封'''
| style="text-align:left" |金鄉侯
|-
| '''民族'''
| style="text-align:left" | 華夏族
|-
| '''主要成就'''
| style="text-align:left" | 弟子三百多人
|-
|}
</div>


澹台滅明(前512年-?,根據《孔子家語》<ref name="《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https://ctext.org/kongzi-jiayu/qi-shi-er-di-zi-jie/zh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為前502年出生)復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魯國]][[武城]](今山东[[平邑县]]<ref>[http://www.pylzw.gov.cn/shownews.asp?id=236 孔门七十二贤:澹台灭明]{{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也有说[[武城县]]<ref>[http://epaper.xplus.com/papers/dzrb/20090306/n30.shtml 电子报纸 >> 德州日报20090306期 ]{{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亦有[[故城县]]<ref>[http://city.ce.cn/zt/mlhs/wjws/201710/10/t20171010_5747470.shtml 《论语》中的故城人]</ref>大坛村(旧有澹台子祠))人。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ref>[https://factpedia.org/wiki/%E5%AD%94%E5%AD%90%E5%BC%9F%E5%AD%90%E5%88%97%E8%A1%A8]</ref>之一。


因相貌丑陋,孔子一度认为其才识浅薄。但他从师学习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令孔子改觀。后来他游历於江淮之间,才能顯著,各地都传诵他的名字。於是在今日的[[南昌]]講學,弟子大约有300人。孔子听说后,认为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今日,[[南昌]]人民為他立祠立墓祭祀,並設立澹台門以表紀念,進賢縣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今蘇州城南有澹台湖,傳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寶帶橋,民國十八年(1928年)擬建公園,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橋,飛架運河南北。


澹臺滅明曾經在武城宰[[言偃|子游]]身邊擔任幕僚,[[言偃|子游]](言偃)向孔子稱讚澹臺滅明「'''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意思是指澹臺滅明此人很講義氣,絕對不會自私,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到子游的房裡來。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澹台子'''”。


[[File:Dda044f04ef7512b511caab3af39.jpg|缩略图|澹台滅明立像]]
[[File:B5044cb98125dea378ec95ffb46a.jpg|缩略图|澹台滅明文獻]]
==《論語》==

'''澹臺滅明'''在《[[論語]]》中只出現過一次,但僅一次出場,也很出彩:

《[[論語]]·雍也》<ref>[https://ctext.org/analects/yong-ye/zh 《論語·雍也》第十四]</ref>:「'''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在孔門弟子中,有兩個人一直不入孔子法眼:一個是經常用語言冒犯孔子的[[子我|宰予]]([[子我]]);另一個是相貌不善、才情平庸的澹臺滅明。後來他們兩人先後離開孔門出仕為官(《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 name="《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https://ctext.org/kongzi-jiayu/qi-shi-er-di-zi-jie/zh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宰予「仕齊,為臨淄大夫」;澹臺滅明「仕魯為大夫」,學以致用,光大儒學,取得不俗的成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史記]]·[[s:史記/卷067|仲尼弟子列傳]]》</ref>記載孔子到了晚年,想起這兩個弟子,心有愧疚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臺滅明是[[魯國武城]]人,澹臺是複姓,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史記]]·[[s:史記/卷067|仲尼弟子列傳]]》</ref>:「少孔子三十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 name="《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https://ctext.org/kongzi-jiayu/qi-shi-er-di-zi-jie/zh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少孔子四十九歲。」此從《[[史記]]》。他的父親與武城宰王犯關係密切,王犯是吳國人,[[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興兵伐魯,兵臨武城,魯人擔心他們與吳人暗中勾結、裡應外合,魯大夫子服景伯說:「'''吳師來,斯(澹臺滅明之父)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左傳]]·哀公八年》<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ai-gong-ba-nian/zh 《左傳·哀公八年》]</ref>)」可見他的父親在國家危難關頭是深明大義、忠於國家的。


[[言偃|子游]]任武城宰時,澹臺滅明曾在他手下做過小官,子游覺得他為人正派、做事規矩,從來不搞旁門左道、投機取巧之類的卑劣伎倆,因此對他頗為賞識,並建議孔子將其收入孔門。子游向孔子推薦澹臺滅明時選取了一個最為典型的事狀——「'''行不由徑'''」。「徑」是小路,澹臺滅明平時走路只走大道,從來不抄近路、走捷徑。他做人也是這樣,一貫規矩本分、坦誠正直,從來不耍小聰明,不占小便宜。有時他甚至有點兒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當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務,他決計不會跑到子游的房間去。



「行不由徑」雖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 name="《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https://ctext.org/kongzi-jiayu/qi-shi-er-di-zi-jie/zh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ref>)」的品質。春秋時期,禮制崩壞,法制闕如,社會秩序主要靠約定俗成的規矩來維繫。如果人人都能像澹臺滅明一樣嚴守規矩,從「行不由徑」之類的小事做起,個人雖然增加了一些麻煩,多走了幾步路,但社會秩序得到了維護,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圖方便、走捷徑、占便宜,那麼社會就亂套了。


==《史記》==

《[[史記]]》中卻有較詳細的記載: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

「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設取予去就,名施於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貎取人,失之子羽。'''』」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候,大者為師博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濟。」


釋:澹臺滅明字子羽,相貌醜陋兇惡,孔子到武城看望子游時,澹臺滅明打算拜孔子為師。在子游的舉薦下見了孔子並拜師,但孔子卻嫌棄他的相貌,認為他不適合跟隨自己學習,冷落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澹臺滅明就離開了孔子到[[楚國]]去自己修行。澹臺滅明德行高尚,學識淵博,仍以孔子為宗師,崇奉孔子學說,專釋春秋大義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在楚國設館收徒,名身大振。孔子聽說了之後,很是為自己的行為後悔,說:「我單憑言辭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所以看錯了[[宰予]];單憑相貌判斷,看錯了[[子羽]]。」

到了東漢時期,澹臺滅明做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安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從祀孔子。

[[File:5106043484.jpg|缩略图|澹臺滅明圖]]

==求知講學==

《[[大戴禮記]]·五帝禮》<ref>[https://ctext.org/da-dai-li-ji/wu-di-de/zh#n44790 《大戴禮記·五帝禮》]</ref>有載。澹台滅明投師孔子門下,孔子見他相貌醜陋而不願收其為徒。因有礙于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勉強收為弟子。後發現澹台滅明品德高尚、學風端正,于是感慨地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滅明聽從孔子的教誨,刻苦學習,並加強自身修養,終于學有所成,躋身于當時的知名學者之列。他到吳國講學時,其門徒達300之眾,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師。


澹台滅明重義輕財。據《[[括地志]]》<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07479 《括地志》]</ref>記載:一次,澹台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玉。澹台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 不可以力劫。'''』遂揮劍斬二蛟于河內,並將寶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嗇之意。他的這種高尚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魯人。數千年盛行于齊魯大地"寧讓錢,不讓言"的魯國遺風,可以從澹台滅明身上找到影子。

==後世影響==

澹台滅明去世後,其弟子將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縣魏庄鄉土橋村西300米處)。儒家傳人將他列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明天啓四年(1624年),在費縣關陽司建二賢祠,主祀[[曾參]]、[[子遊]]。清[[乾隆]]三年(1766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將澹台滅明由從祀改為主祀,並將二賢祠更名為[[三賢祠]]。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糧道[[孫星衍]]將錢泳手書墓碑1座立于澹台滅明墓前。


戰國時,江西全境屬楚,那個時期中原諸國把不尊禮儀、不從仁德的地方稱為"蠻夷"。楚國為了與中原諸國融為一體,得到他們的承認,在治國、外交各方面以禮儀製度和思想作為行為準則。澹台滅明離開孔子後就南下到達楚國,"從弟子三百人,設去就,名施乎諸侯",足見澹台滅明當時弟子之眾,聲名之大,後來這些深入南楚腹地,對楚地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那時候的[[南昌]]雖然遠離中原,但是從來沒有被稱為"蠻夷"。



==墓地考證==

====三處墓地====

澹台滅明是什麽時候去世的,現已無法考證,但他去世後,後人爭相立墓以祀,現有可考證關于他的墓共有三處,好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鹹平(今河南省通許縣)、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據史學家考證,澹台滅明死後應該葬于吳地(古屬楚國,今進賢、南昌一帶),真正的墓應該是建在南昌。

[[File:B78ec91b594691750861d0afdee4.jpg|缩略图|澹台滅明杭州石刻像]]

據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縣志]]》<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30102 《南昌縣志》]</ref>記載,澹台滅明墓坐落南昌,宋時有名漕使'''高過'''經過南昌的時候題了一塊碑:"'''魯澹台子羽之墓'''。"明時碑的損壞已經非常嚴重了,當時知府'''範淶'''將其重修,清時學使'''王思訓'''立石碑,題為"'''先賢澹台子羽之墓'''",後經多次重修。據當時在南昌市第二聯合中學就讀的王炯堯先生回憶,1949年南昌,校園操場後學生食堂前尚有澹台墓荒冢,為一土堆,有一石碑,依稀可見刻有"'''生員澹台子羽之墓'''"的字跡。

墓址就在南昌市內東湖之濱南昌二中生活區內,在墓址建造了一個台子,台上移植了兩棵樹並擺放了兩塊石頭作為標記。

====澹台祠====


《[[豫章遺韻]]》記載了一個民間傳說,宋紹興年間,有個叫鍾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便動手拆牆築城,由于驚動了不該驚動的地方,所以晚上鍾傅便做了一個古怪的夢,夢見一名醜漢找到他一邊痛哭一邊訴說:將軍為何暴我屍骨于墳墓外?說完嘆氣走了第二天就有百姓報告,在城東南角挖到一座大人物的墳墓,一檢驗發現是澹台子羽的屍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磚瓦修復墳墓,並築立一亭,後人又在離墓不遠處建了一座澹台祠,因為當時建澹台祠的四周磚瓦成堆,所以當地叫做[[瓦子角]]。


[[瓦子角]]是否由來於此只能姑妄聽之,但澹台祠確實是在[[南昌]]建過。據《[[明史]]》<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10835 《明史》]</ref>記載,在明朝中後期,[[魏忠賢]]獨攬朝廷大權,號稱九千歲,一時之間朝野上下爭先恐後的奉承魏忠賢,各地紛紛為魏忠賢建起祠堂,並雕刻塑像,如果有什麽事求辦或者還願,就可以跪在塑像前禱拜。更有甚者,監生陸萬齡還提議,孔子寫了《[[春秋]]》,而魏忠賢寫了《[[三朝要典]]》,孔子殺了[[少正卯]],魏忠賢消滅了[[東林黨]],所以魏忠賢可以和先聖孔子並尊,將祠堂建在國學的西邊。


於是,全國掀起了為魏忠賢建造祠堂的狂潮,祭祀儒家的祠堂或被砸或被賣。澹台滅明的祠被當時巡撫揚邦憲給砸了、塑像也被毀了,建起了魏忠賢祠,但不久魏忠賢遭誅,祠還沒建好就被毀了,但是澹台滅明祠也沒有再修復,成為千古遺憾。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史記]]·[[s:史記/卷067|仲尼弟子列傳]]》</ref>)。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xiang-gong-shi-nian/zh 《左傳·襄公十年》]</ref>,《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ai-gong-shi-yi-nian/zh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ref>

{|border=0 style="font-size: 100%"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1
|[[颜回]]
|子渊
|-
!2
|[[闵损]]
|子骞
|-
!3
|[[冉耕]]
|伯牛
|-
!4
|[[冉雍]]
|仲弓
|-
!5
|[[冉求]]
|子有
|-
!6
|[[仲由]]
|子路
|-
!7
|[[宰予]]
|子我
|-
!8
|[[端木賜]]
|子贡
|-
!9
|[[言偃]]
|子游
|-
!10
|[[卜商]]
|子夏
|-
!11
|[[颛孙师]]
|子张
|-
!12
|[[曾参]]
|子舆
|-
!13
|[[澹台灭明]]
|子羽
|-
!14
|[[宓不齐]]
|子贱
|-
!15
|[[原宪]]
|子思
|-
!16
|[[公冶长]]
|子长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17
|[[南宫适]]
|子容
|-
!18
|[[公皙哀]]
|季次
|-
!19
|[[曾點]]
|子皙
|-
!20
|[[颜无繇]]
|路
|-
!21
|[[商瞿]]
|子木
|-
!22
|[[高柴]]
|子羔
|-
!23
|[[漆雕啟]]
|子开
|-
!24
|[[公伯缭]]
|子周
|-
!25
|[[司马耕]]
|子牛
|-
!26
|[[樊须]]
|子迟
|-
!27
|[[有若]]
|子有
|-
!28
|[[公西赤]]
|子华
|-
!29
|[[巫马施]]
|子期
|-
!30
|[[梁鳣]]
|叔鱼
|-
!31
|[[颜幸]]
|子柳
|-
!32
|[[冉孺]]
|子鲁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33
|[[曹恤]]
|子循
|-
!34
|[[伯虔]]
|子析
|-
!35
|[[公孙龙 (孔子弟子)|公孙龙]]
|子石
|-
!36
|[[冉季]]
|子产
|-
!37
|[[公祖句兹]]
|子之
|-
!38
|[[秦祖]]
|子南
|-
!39
|[[漆雕哆]]
|子敛
|-
!40
|[[颜高]]
|子骄
|-
!41
|[[漆雕徒父]]
|子文
|-
!42
|[[壤驷赤]]
|子徒
|-
!43
|[[商泽]]
|子秀
|-
!44
|[[石作蜀]]
|子明
|-
!45
|[[任不齐]]
|选
|-
!46
|[[公良孺]]
|子正
|-
!47
|[[后处|-{后}-处]]
|子-{里}-
|-
!48
|[[秦冉]]
|开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49
|[[公夏首]]
|乘
|-
!50
|[[奚容箴|奚容蒧]]
|子楷
|-
!51
|[[公肩定]]
|子中
|-
!52
|[[颜祖]]
|襄
|-
!53
|[[鄡單|鄡单]]
|子家
|-
!54
|[[句井疆]]
|子疆
|-
!55
|[[罕父黑]]
|子索
|-
!56
|[[秦商]]
|子丕
|-
!57
|[[申党]]
|周
|-
!58
|[[颜之仆]]
|叔
|-
!59
|[[荣旂]]
|子祈
|-
!60
|[[县成]]
|子祺
|-
!61
|[[左人郢]]
|行
|-
!62
|[[燕伋]]
|思
|-
!63
|[[郑邦]]<ref>避[[刘邦]][[讳]],改称郑国。</ref>
|子徒
|-
!64
|[[秦非]]
|子之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65
|[[施之常]]
|子恒
|-
!66
|[[颜哙]]
|子声
|-
!67
|[[步叔乘]]
|子车
|-
!68
|[[原亢籍]]
|籍
|-
!69
|[[乐欬]]
|子声
|-
!70
|[[廉絜]]
|庸
|-
!71
|[[叔仲会]]
|子期
|-
!72
|[[颜何]]
|冉
|-
!73
|[[狄黑]]
|皙
|-
!74
|[[邦巽]]
|子敛
|-
!75
|[[子蔑|孔忠]]
|子蔑
|-
!76
|[[公西舆如]]
|子上
|-
!77
|[[公西葴|公西蒧]]
|子上
|}
|}




== 影片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ovADU1e50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南昌有什哩》第22期:澹台滅明
作者:Syman }}







==參考資料==



[[Category:儒家人物]]
[[Category:春秋戰國時期人物]]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