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言文

增加 28,62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s://toutiao.sanhao.com/news-detail-33785.html 原图链接]文言文 {{Infobox language |name=文言文 |nativename= |region=[…”
[[File:文言文1.jpg|缩略图|[https://toutiao.sanhao.com/news-detail-33785.html 原图链接]文言文]]
{{Infobox language
|name=文言文
|nativename=
|region=[[中国历史|中国]]<br />[[朝鲜半岛历史|朝鲜半岛]]<br />[[日本历史|日本]]<br />[[越南历史|越南]]<br />[[琉球历史|琉球]]
|era=前5世纪至后2世纪;<br />此后直至20世纪初一直作为书面语言
|familycolor=Sino-Tibetan
|fam1=[[汉藏语系]]
|fam2=[[汉语族]]
|script=[[汉字]]
|iso3=lzh
|glotto=lite1248
}}
'''文言文'''或'''古文''',非华语社会称'''古汉文''',是[[现代标准汉语|汉语族诸语言]]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

==概述==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ref name=hs>{{cite book|title=白话文学史|author=胡适|ISBN=7530632493|publisher=百花文艺出版社}}</ref>至[[中国]][[唐朝|唐]][[宋朝|宋]]时期,华语族诸语言的口语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时,有三种书面语。

一种书面语是模仿[[古汉语|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运动]]的作品<ref name=hs/>;

另一种是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华文,如[[西汉]]《[[史记]]》、[[东汉]][[佛经]]翻译、[[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ref name=hs/>;

第三种则是各语言白话文的源头,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朝|元]]、[[明朝|明]]、[[清朝|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谓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谓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彙]]上会有差异。

在20世纪之前,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文,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晓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因而能以[[笔谈]]的方式跨越[[语言]]之间的屏障,如19世纪时操[[朝鲜语]]的[[朝鲜王朝]][[兴宣大院君|云岘君]]与[[清朝]]大臣[[吴长庆]]笔谈、20世纪操[[闽南语]]的[[林献堂]]与操[[粤语]]、[[官话]]的[[梁启超]]于日本[[长崎市|长崎]]笔谈。

近代,东亚各国民族主义兴起,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各国官方语言([[日语]]、[[韩语]]、[[越南语]])代替;而在中国,则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被基于北方[[官话]]的[[白话文]]取代。

==定义与分类==

“文言文”这个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的汉语”泛指[[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现存的古汉语材料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材料。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书面语言材料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彙和语音变化的情形,{{Who|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汉语|上古期]]、[[中古汉语|中古期]]和[[近古汉语|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西方早期来华的教会将文言文分为“深文理({{lang-en|High Wenli}})”及“浅文理({{lang-en|Easy Wenli}})”{{notetag|或称“深文言”和“浅文言”。}},故圣经有两种文言版本的翻译:深文理是指较为纯粹的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浅文理则是代指当时通行的书面用语,属于简单的文言文。<ref>{{cite book|title=Protestant Bible Translation and Mandari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China|ISBN= 9789004316300|publisher=BRILL, 2017|author=George Kam Wah Mak|date=2017-03-13}}</ref>

==介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时语方言少,易于永续流传。

文言的特点,相对[[官话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彙'''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词「蹄」在此做动词「用蹄踢」。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名词「王」在此做[[使役动词]]「使……为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颔」原为名词「下巴」,在此作动词「点头」。
*[[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词“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脩]]《[[醉翁亭记]]》),“翼”在动词“临”前作副词“像翼(翅膀)一样”。
*[[受词]]前置。目的:使语句顺畅。为了强调[[受词]],将其提前。通常会加[[语助词]]。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马首是瞻”即“瞻马首”。“是”为语助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悉」等置于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缚者曷(通“何”)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有时会有[[定语]]后置的用法,后置的定语常前会加「之」或后面加「者」<ref>{{cite web|author1=微幽堂|title=定语后置|url=http://blog.daum.net/nostalgiatoroots/15965554}}</ref>: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篇第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wiksource:杂说四首|杂说四首]]》)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喜悦。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开玩笑。

===词彙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彙上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地观察:文言文的词彙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单字有独立意思。

{| class="wikitable"
|-
! 比较 !! 文言文 !! 现代官话白话文
|-
| 长短 || 言简意赅 || 较长篇
|-
| 出处用法 || 书面语为主 || 「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书面修饰
|-
| 语感 || 古雅精炼 || 通俗易明
|-
| 句末助语词 || 已、矣、也、乎…… || 了、啊、吧、吗……
|-
| 经典例 ||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s:六国论|六国论]]》…… || [[鲁迅]]《[[呐喊]]》自序、[[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朱自清]]《匆匆》……
|-
| 流传 || 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者,但可于东亚通行 || 一般中小学生也能看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

==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
| valign="top" |
*奏议
*书论
| valign="top" |
*铭诔
*诗赋
|}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清===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
| valign="top" |
*论辨
*序跋
*奏议
| valign="top" |
*书说
*赠序
*诏令
| valign="top" |
*传状
*碑志
*杂记
| valign="top"|
*箴铭
*颂赞
*辞赋
| valign="top"|
*哀祭
|}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当代传承==

对于华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

从晚[[明]]开始,就存在儿童过早准备科举状态的现象。晚[[清]]的[[八股文]]更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的风气。[[甲午战争]]前后,[[何启]]、[[胡礼垣]]等人便指出文言文的一个弊端:

{{Cquote|以文言而道俗情,则为未学者所厌;以俗语而入文字,又为读书者所嗤。俗语、文言分为两事,使笔如舌,戛戛其难。|何启 胡礼垣|《新政论议》}}

所以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坛提倡的「[[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的「[[白话文]]」渐渐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也有人认为,所谓文言文「难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写作文言文「难度更高」等等论点,其实是因为人们从小就一直接受现代白话文教育;如果从一开始就兼学文言文则不会有如此感觉,尤其对于非北方官话使用者来说,现在白话文并不比文言文易学。<ref>俞复《蒙学读本全书一编约旨》:「日本寻常小学读本一二编,皆用国音白话,然彼有通国所习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我国无假名,则所谓白话者,不过用这个那个,我们他们,助成名语。儿童素未习官音者,与解浅近文言,亦未见有难易之别,况儿童惯习白话,后日试学作文,反多文俗夹杂之病……」</ref>

===中华地区===
虽然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但是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文言「典故」、「[[诗歌|诗]][[词 (文学)|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等等,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国文科、中文科)的主体。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中国大陆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中国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随著《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的发布,中国大陆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这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ref>{{cite news|url=http://www.infzm.com/content/76979|title=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publisher=infzm.com民调中心|date=2012-06-13}}</ref>。不过有指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执行,专家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ref>{{cite news|url=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2-06/06/content_631279.htm|title=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语言、文言文|publisher=东方早报|date=2012-06-06}}{{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香港教育界通行的广东话([[粤语]])保存了不少文言文的字词。<ref>陈云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7%B2%B5%E8%AA%9E%E6%9B%B8%E5%AF%AB%E7%9A%84%E5%85%A9%E9%80%94%E4%B8%8A.html 《粤语书写的两途(上)》]</ref><ref>陈云[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7%B2%B5%E8%AA%9E%E6%9B%B8%E9%9D%A2%E8%AA%9E%E7%9A%84%E5%85%A9%E9%80%94%E4%B8%8B.html 《粤语书面语的两途(下)》]</ref>

[[广东|粤]][[香港|港]]文坛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话文+文言+广东话)与「文白夹杂」(白话文+文言)。<ref>[http://edu.singtao.com/chi-s/article_details.asp?article_id=1396&catid_str=2,10,38 《三及第文体滚瓜烂熟》(星岛教育中文网乐)]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3092520/http://edu.singtao.com/chi-s/article_details.asp?article_id=1396&catid_str=2,10,38 |date=2013-11-03 }}</ref><ref>{{Cite book|author=李婉薇|title=《清末民初的粤语书写》|isbn=978-962-04-3082-4|language=zh-hk}}</ref>

香港近代由[[粤剧]]、[[粤曲]]、[[粤语流行曲]]至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作品是用「文白夹杂」型式写的。因此,文言文的词句得以在香港[[70后]]、[[80后]]、[[90后]]中得以传承。

即使到了[[新文化运动]]100年后的2012年,文言文仍常被用在[[中华民国政府]]公文之中,例如[[立法院]]聘请前任[[立法委员]][[黄淑英]]任职顾问的公文,便使用文言文书写<ref>{{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 author = 何孟奎 | url = http://tw.news.yahoo.com/%E7%AB%8B%E9%99%A2%E5%85%AC%E6%96%87%E9%9B%A3%E6%87%82-%E7%8E%8B%E9%87%91%E5%B9%B3-%E6%9C%83%E6%94%B9%E9%9D%A9-051319742.html | title = 立院公文难懂 王金平:会改革 | publisher = 中央通讯社 | date =2012-03-05 | accessdate =2012-03-06}}</ref>,由于用词艰深,有「[[wikt:绠短汲深|绠短汲深]]」等较少见词彙,使得接到聘书的[[黄淑英]]看不懂;立委[[张晓风]]则认为书信往来要让对方看得懂比较有诚意。<ref>{{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 author = 黄扬明 | url =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305/34068497 | title = 立院公文好艰涩 前立委看呒 | publisher = 苹果日报 | date =2012-03-05 | accessdate =2012-03-06}}</ref>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语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种类众多,惟独文言文始终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操不同方言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但是,文言文在汉语白话文普及,以及英文成为全球准[[通用语]]后,其地位与实用性已经大不如前。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随著[[大中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重视与肯定自身传统的[[中华文化]],因此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彭富春]],就建议应该加强古代汉语教学,并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国文科|语文课]]中的比重,文言文应超过白话文的内容、以及设立国家级的古代汉语语言考试等建议<ref>{{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3/05/content_10949797.htm|title=彭富春代表建议强化古代汉语教学|date=2009-03-05|publisher=新华网}}</ref>。

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推出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5ddb170100lw6h.html 《光明日报》“百城赋”],更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是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说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在网络上,文言文得到了热心网民的推崇和发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文言文维基百科|维基大典]](文言文中文维基百科)等。文言文中文维基百科于2006年7月31日建立,截至2017年已有超过6000条目。

===日本===

[[File:文言文2.jpg|缩略图|thumb|right|[http://howlingpixel.com/i-zh/%E9%8F%82%E5%9B%AA%E2%96%88 原图链接]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兼六园内石碑碑文所见汉字是文言文]]

在[[日本]]这种书面语被称为「{{lang|ja|汉文}}」({{lang|ja|かんぶん}},Kanbun)。

[[日本]]自从中国[[唐代]]文化交流,到[[片假名]][[平假名]]普及后很多年,文书、碑文、经文等多採用汉字文言文。

图中所见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兼六园]]内之《石川县战死士尽忠碑》石碑,碑文纪念[[阵亡]]将士:「人谁无一死?死而得其所,死亦荣矣…」事件是明治十年(1877年)。石碑立于明治十一年(1878年)。

日本高中也教授汉文文言文。

===朝鲜半岛===
在朝鲜半岛这种书面语被称为「{{lang|ko|汉文}}」({{lang|ko|한문}},Hanmun)。

===越南===
在[[越南]]这种书面语被称为“文言”({{lang|vi|văn ngôn}})<ref name="Nguyễn Tri Tài 2002 p5">{{cite book |author=Nguyễn Tri Tài |title=Giáo trình tiếng Hán. Tập I: Cơ sở |publisher=Nhà xuất bản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year=2002年 |page=第5页}}</ref>或“古文”({{lang|vi|cổ văn}})<ref name="Nguyễn Tri Tài 2002 p5"/>,现已几乎不用。

===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国中(若有选考华文)和独中的华裔生须开始阅读文言文。华文课本会根据年段,慢慢加入文言文的篇数。此外,文言文和古诗(各一篇)也是华文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

===琉球===
在日本萨摩藩占领其之后,琉球逐渐日化,原有的文言文教学也逐渐和日本一致。

==文言文研究==
===古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seealso|汉语语法}}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见解。但是[[语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事了,建立古汉语语法学的是清末的[[马建忠]],他于西元1898年写成的《[[马氏文通]]》首先创建了一个语法体系。

===研究语料===
{{See also|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当我们把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统称为古代汉语时,这是个有几千年漫长历史的语言。对这个过程中的汉语语料,可以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都考虑在内的话,那麽对古代汉语语料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六种:“专书、断代、泛时”等三种的'''共时研究''';“比较、贯通、汉语史”等三种的'''历时研究'''。

===未来发展===
用科学方法去建立上古汉语语法体系,将可大大节省数以亿人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其他想学习古汉语者。若有一套语法体系,能完善且充分反映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那将会是完成汉语史的奠基石。理论上,这个体系有助于充实、丰富世界的语言学理论。古汉语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鉴[[现代汉语]]以及中国各地的[[方言]]之研究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不宜用现代语法的框架来套住古代语法。因此,要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入手,建立古汉语的语法系统。既要注意古今的迥异,也要注意古今的微殊,即大同中的小异。当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框架研究古汉语时,往往易于抹杀大同中的小异,易于“以同代异、以今律古”。同样是古代,也存在分期的不同,这裡同样有既要借鉴而又不要比附的关係。另外,还要借鉴汉藏语系裡的其他语言之研究成果。要建立文言语法体系,研究者还有许多许多基础工作要做,需吸收[[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多方的成果,以求建立一套“泛时”的“古汉语语法体系”。中国从上古到清代,大量的典籍是用文言写成的,因此极需要研究文言语法以及文言的发展。有了一部反映从上古直至清代语法全貌的“新《文通》”后,[[马建忠]]所期望的「循是而学文焉」,将会更上一层楼。文言研究也有助发扬和恢复[[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注释==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2}}

=== 书籍 ===
{{reflistH|2}}
*左松超,《汉语语法(文言篇)》,五南图书出版(台北市),ISBN 978-957-11-5378-0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ISBN 978-7-100-03667-2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
*史存直,《文言语法》,中华书局,2005年,ISBN 978-7-101-04585-7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1112-8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吉林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383-3430-2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
*洪乾祐,《闽南语考释》,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ISBN 978-957-547-103-3{{reflistF}}

==外部连结==
*[[Wikipedia:文言文维基百科|维基大典]]
*[http://chincenter.fg.tp.edu.tw:8080/ 文言文学习]{{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www.gsr.org.tw/ 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01092555/http://www.classics.com.tw/ 中华经典学会]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207193806/http://www.edu.cn/20011116/3010155.shtml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周振鹤,[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811074909/http://www.rwfd.fudan.edu.cn/xueshu/zhuanjia/gudai.html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401/n224978852.shtml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22.html 文言文地图]
*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node_6962.htm 百城赋]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3/05/content_10949797.htm 彭富春代表:建议强化古代汉语教学]
*Friedrich Hirth,[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EVJKAAAAYAAJ&printsec=frontcover&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Hsin-kuan wên-chien-lu: text book of documentary Chinese, with a vocabulary for the special use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1885年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sJQbAAAAMAAJ 新关文件录]

==参见==
{{InterWiki|code=zh-classical}}
{{Wikibooks|文言}}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虚词]]
*[[白话文]]
*[[现代标准汉语]]
**[[对现代标准汉语的批评]]
*[[中国语言]]
*[[古代汉语]]
*[[笔谈]]
*[[通用语]]
{{-}}
{{汉语}}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128,874
次編輯